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阴阳毒(附论)

  夫阴气盛而阳暴绝。则为阴毒。若阳气盛而阴暴绝。则为阳毒。大凡阴阳离绝。非大汗不能复其正气也。六脉俱洪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阳毒。其脉当弦而洪数。阴毒。其脉沉细而疾。阳病。则身热而无汗。阴病。则身冷而有汗。岐伯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阴胜。则身寒汗出。数栗而寒。寒则厥。此证不可以常法治之。金匮论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疼。状如被打。咽喉痛。死生与阳毒同。三因云。病者。

  头重颈直。皮肉强痹。或蕴而结核。起于喉颈之侧。布热毒于皮肤分肉之中。上散入发际。

  下贯颞。隐隐而热。不相断离。病名黄肉随。以四季。各十八戊己日。其病从太阴阳明相格。寒湿不调。关节格滞。若腑虚。则皮肉强痹。若脏实。则布毒热于皮肤。又云。病者。

  里热外寒。意欲守火。而反引饮。腰痛欲折。或胸胁切痛。类如刀刺。不得转动。热彭彭。

  服冷多。则洞泻。病名黑骨温。以冬三月。源从足太阳、少阴相搏。蕴积壅塞。若腑虚。为阴毒所伤。则里热外寒。若脏实。为阳毒所损。则彭彭发热。又云。病者发热。腰痛强急。

  脚缩不伸。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憎寒复热。颈中双筋。牵不得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欲转动。称身回侧。病名青筋牵者。由春三月。其源从厥阴涉足少阳。少阳之气始发。

  少阴之气始衰。阴阳怫郁于腠理。腑脏受厉而生。若腑虚。则为阴邪所伤。故发热。若脏实。

  则病名赤脉KT者。以夏三月。其病从少阴、太阳之气相搏而停。则荣卫不通。皮肉痛起。

  太阳发动。少阴氵㸒邪之气。因而作厉。则脏腑随时受疫病也。若腑虚。为阴邪所伤。则寒战。

  若

  方

  治青筋牵

  (三因方)

  肝腑脏温病。阴阳毒。胆腑虚。为阴邪所伤。腰胁强急。

  脚缩

  不伸。

  柴胡(去苗五两)茯苓栀子仁半夏(汤洗)大青(各三两)桂心竹茹香豉甘草(

  又方

  (三因方)

  肝腑脏温病。阴阳毒。肝脏实。为阳毒所伤。涩涩恶寒。翕翕

  发热。颈外双玄参(一两)细辛(二两)栀子仁黄芩升麻芒硝(各三两)石膏(八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入车前草三叶。淡竹叶七片。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治赤脉KT

  (三因方)

  心腑脏温病。阴阳毒。若腑虚。为阴邪所胜。脉促。

  身颤掉不能禁。色茯苓人参桔梗(各三分)甘草(一两半)白芷青皮(各一两)干姜(炮半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心腑脏温病。阴阳毒。心脏实。则为阳毒所伤。内热。口干舌

  破。咽塞声嘶天门冬(去心)麦门冬(去心)车前子(炒)栀子仁黄芩升麻甘草(炙)寒水石(

  治黄肉随

  (三因方)

  脾腑脏温病。阴阳毒。胃腑虚。则为阴邪所伤。头重颈

  直。皮肉强痹。

  浓朴(姜制炒一两半)白术陈皮(各一半)干姜(炮)紫苏甘草(炙)半夏(汤洗各三分)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脾腑脏温病。阴阳毒。脾脏实为阳毒所伤。蕴热结核。起于喉

  颈之侧。布毒葛根苍术(泔浸)升麻白芷桔梗青皮(各一两)大黄(半两)上锉散。

  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白气狸

  (三因方)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太阳腑虚。为阴邪所伤。寒热互

  作。上气咳逆。大肠飧泄。色皓皓白者。

  白术人参(各一两)干姜(炮)麦(炒各三分)白茯苓五味子肉豆蔻草果乌梅甘草(炙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肺腑脏温病。阴阳毒。肺脏实。为阳毒所伤。体热。肌肤发

  斑。气喘引饮。

  紫菀茸(一两)栀子仁升麻前胡(各三分)石膏(半两)葶苈(炒一分)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半两)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黑骨温

  (三因方)

  肾腑脏温病。阴阳毒。膀胱腑虚。为阴邪所伤。里热外

  寒。烦渴引饮。

  附子(炮去皮脐)茯苓(各一两)山茱萸细辛山药泽泻(各半两)麻黄(三分)杏仁(去皮尖一分)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又方

  (三因方)

  肾腑脏温病。阴阳毒。肾脏实。为阳毒所伤。腰胁切痛。不得

  转动。大小便秘涩。小腹胀。食冷则洞泄。色熏黑者。

  吴茱萸黑牵牛(炒)桃仁(去皮尖)萆杜仲(去皮锉姜汁制炒丝断)大黄(蒸各等分)上锉散。每服五钱。水二盏。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治肝腑脏温病。阴阳毒。颈背双筋牵。先寒后热。腰强急缩。目中生花。

  (出千金方)桂心(一两)白术芒硝大青栀子(各三两)柴胡(五两)石膏生姜(各八两)生地黄香豉(各一升)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心腑脏温病。阴阳毒。战掉不定。惊动。

  (出千金方)大青黄芩栀子知母芒硝(各三两)麻黄(四两)玄参(六两)石膏生葛根(各八两)生地黄(切一升)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腑脏温病。阴阳毒。头重颈直。皮肉痹。结核隐起。

  (出千金方)大青羚羊角升麻射干芒硝(各三两)栀子(四两)寒水石(六两)玄参(八两)上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肺腑脏温病。阴阳毒。咳嗽连续声不绝。呕逆。

  (出千金方)麻黄栀子紫菀大青玄参葛根(各三两)桂心甘草杏仁前胡(各四两)石膏(八两)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肾腑脏温病。身面如刺。腰中欲折。热毒内伤。

  (出千金方)茵陈蒿栀子芒硝(各三两)苦参生葛(各四两)生地黄石膏(各八两)葱白豉(一升)上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下硝。分三服。

  大交泰丹治阴阳二毒伤寒。或因下早亡阳。或致结伏胸膈。四肢厥冷。脉息俱

  无。心燥如火。或因冷物伤脾。夹脐注痛。生硬入胃。中满痞塞。及发潮热。并治翻胃

  哕逆。霍乱吐泻。小肠癖。胁肋气痛。但是阴阳不顺。恶候伤寒。并治之。每服一

  粒。炭火内通赤。良久取出。放冷。细研如粉。米饮一盏。煎至七分。温服。不拘

  时。隔半时辰。再服。甚效。兼金星石银星石代赭石太阴玄精石云母石(白色成片子者)禹余粮石桂府滑石(各一两)寒水石(吉州者一两半)不灰木(色青黑性软者一两)上同入瓷瓶子内。

  炭火半秤。。火耗一半。取出放冷。研为细末。糯米粥为丸。如弹子大。候干。根据前法服。寒水石。南人谓之软石膏。一方加麦饭石。(一两)

  归魂散

  (圣济总录)

  治阴阳二毒。不省人事。

  石膏(八两)寒水石(四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三两)阳起石(三两同石膏寒水石三味捣细研为末和入新罐内一伏时以纸铺地出火毒入四味药)干姜(炮)麻黄(去节各一两)杏仁(二七枚去皮尖双仁炒研)上捣研令匀。瓷盒盛。冷水调下二钱匕。

  霹雳散

  (一名黑散子)

  治阴格阳。烦躁。不饮水。

  用附子一枚。炮熟取出。用冷灰焙。细研。入真腊茶二大钱。和匀。为细末。每服分作二服。水一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或冷服之。须臾燥止得睡。汗出即瘥。

  黑龙丹治阴阳二毒伤寒。

  用舶上硫黄一两。以柳木槌。研三两日。巴豆一两。和壳。记个数。用二升铛子一口。

  先安硫黄铺铛底。次安巴豆。又以硫黄盖之。酽醋半斤以来浇之。盏子盖合令紧蜜。更以湿纸。周回固济缝。勿令透气。缝纸干。更以醋湿之。文武火熬。常着人守之。候里面巴豆作声。数已半为度。急将铛子离火。便入臼中。急捣令细。再以少米醋。并蒸饼少许。再捣。

  令冷。可丸如鸡头大。若是阴毒。用椒四十九粒。葱白二茎。水一盏。煎至六分。服一丸。

  阳毒。用豆豉四十九粒。葱白二茎。水一盏同煎。吞一丸。不得嚼破。患经五六日。方可服之。食前吃。切在度其病势。可下即与。虽及日数。病未传入。或未及其日。病先在脏。亦不可拘执矣。有孕妇人亦许服。或吐或泻为候。不可吃热食。或觉心头空。以温白粥。或服调气汤散补之。欲辨阴阳二毒之病者。但始得病。惟看手足指冷者。是阴。不冷气和者。是阳。若冷至指节二三寸者。病轻。若冷至肘膝。为病难理。阴阳毒病。亦无常也。或初病便有毒。或服药经五六日以上。或十余日后不瘥。变成其毒者。其候身重背强。咽喉痛。饮食不下。毒瓦斯攻心。心腹烦疼。气促。四肢厥逆。呕吐。体如被打。面目青而体冷者。阴证也。

  阳毒则不然。面目赤。身壮热。或便脓血。喉疼。生斑点如锦纹是也。合时。忌妇人、猫、狗见。

  破证夺命汤治阴阳二毒伤寒。证候不明。下药错误。致患人困重垂死。七日以

  后。十日以来。可服此。传者云。千不失一。只一服。不超时见效。汗自鼻上出尽是

  应。

  (方见破证夺命散)

  丹砂丸

  (出活人书)

  治伤寒阴阳二毒。相伏危恶形证。

  硝石(半两)太阳石舶上硫黄水银太阴石玄精石(各一两)上为末。先用无油铫子。以文武火炒。下诸药末。令一如灰色。研如粉面。生姜自然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龙脑、牛黄、生姜、蜜水下。压躁也。若阳毒。枣汤下。阴毒。任汤下。不得于屋底炒。一方无太阳石。

  夺命丹

  (出王氏博济方)

  治阴阳二毒。气冲心。

  朱砂(二两)金箔(八十片)腻粉(半两)巴豆(八十个纸裹出油)黄蜡(二两)上为末。炼蜡为丸。如鸡头大。如有患者。以腻粉一钱。米饮一盏调下。如人行一里以来。其药动下恶物。如药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时取出。除却上面黑物。以麝香裹养之。

  如更用时。擘为两处。重为丸。一粒可疗五七人。神圣之功。卒难叙述。

  青蒿散治阴阳二毒伤寒。及肢体疼倦。

  上用青蒿。八九月候成实。多采。去枝梗。以童子小便。浸三两日。漉起。酢干日晒。

  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乌梅一个。同煎七分。温服。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阴毒(附论)

  夫阴气独盛。阳气暴衰。阳为阴所胜。内外皆阴。故成阴毒伤寒。有初得病。便成阴毒者。有服汤药。经五六日以上不瘥。变成阴毒者。以病本属阴。因服寒药过多。或脏腑内外受寒。阴气转盛。阳气不复所致。其候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击。呕吐下利。其脉沉细而疾者是也。阴毒已深。疾势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宜用葱熨法。灼艾法。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或服药六七日以上。至十日。

  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躁渴虚汗。

  或时郑声。呕逆下利。身如被杖。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五日可治。至六七日。不可治也。阴毒。甘草汤主之。始得阴毒云。阴毒本因肾气虚寒。

  因欲事。或食冷物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伏内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体倦怠而不甚热。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则六脉俱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关脉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证也。若服凉药过多。

  则渴转甚。燥转急。有此病证者。急服还阳退阴二药即安。惟补虚和气而已。宜服正元散。

  退阴散。五胜散。阴证不宜发汗。如气正脉大。身热而未瘥。用药出汗无妨。

  阴毒为病。手足冷。腰背强。脐腹筑痛。咽喉痛。呕吐下利。身如被杖。脉细欲绝。此由肾气虚寒。外伤风冷。或因冷物伤脾。盖脾为太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成阴毒。

  四肢逆冷。额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如失。故岐伯曰。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

  数又阴毒渐深候云。积阴感于下。则微阳消于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转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胀满结硬。躁渴。虚汗不止。或时狂言。指甲面色青黑。六脉沉细。而一息七至以来。有此证者。速宜于气海或关元二穴。灸三四百壮。以手足和暖为效。仍服金液丹。来苏丹。玉女散。还阳散。退阴散。

  又阴毒沉困候云。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脉附骨。取之方有。

  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也。至此。则药饵难为工矣。但中灼艾如半枣大。三百壮以来。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偶复和暖。则以前硫黄及热药助之。若阴气散。阳气来。

  即诗曰。阴毒伤寒身体重。背强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口青黑。毒瓦斯冲心转不禁。四肢厥然惟思吐。咽喉不利脉细沉。若能速灸脐轮下。六日看过见喜神。阴毒身如击扑然。疾沉汗渴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身冷有汗。其脉沉细而疾是也。沉而不疾者。非初病遽然而成者。有服药数日变而成者。盖以肾气极损。生冷伤脾。内已伏阴。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后伏阴于内。内外皆阴。阳气不守故尔。阳气独胜。阴气暴绝。则为阳毒。身热无汗。其脉弦洪促数是也。有初病遽然成者。盖酒面过多。丹砂僭燥。肠胃极热致之。或病证属阳。误投温药。助热为邪。内外皆阳。阴气不守故尔。阴阳二毒。皆有头疼微利之证。抑阴用热。抑阳用寒。固有条例。然此二毒。随气逆上结。伏于胸中。皆令人心下痛硬非常。

  法所能通也。当急作规摹以泄之。阴毒泄。则阳气复。阳毒泄。则阴气复。阴阳升降。荣卫流行。自然大汗而解矣。若心下已结。延至六七日间。断不可活。外证治法详于后篇。阴毒外证。面目唇爪青黑。口开气短。咽喉不利。手足厥冷。身不甚热。痛重如打扑。或数栗而寒。头目俱疼。腰重背强。毒瓦斯攻心。心下坚闷。腹中绞痛。外肾并脐下冷硬。额上及手背间冷汗不止。呕吐不利。烦渴。阴极发燥。精神恍惚。言语醒醒。声音郑重。舌上黑色。阴病回阳。服药未透。亦须外借火气。但勿迫也。生姜并良姜。皆能散寒邪。发越阳气。亦要药也。阴毒脉沉细。而其疾身冷有汗。可与之。阴毒。甘草汤。及白术附子散。正阳散。

  肉桂散。回阳丹。返阴丹。天雄散。正原散。退阴散。金液丹。皆可选而用之。则阳气复。

  而大汗解矣。医之能精于此。用药疗证。则无不愈矣。大师陈北山方诀。治阴毒心下结伏。

  按之极痛。大小便秘涩。累日用药不下。但出气稍暖。亦可疗治。急取巴豆肉十粒。研烂。

  入面一钱许。捻作一饼。坚实安顿脐心。立小艾炷。灸五七壮。觉腹中鸣。良久自通利。其次用葱白一束。紧扎。切作数饼。炙令温热。贴于脐下。以熨斗盛火。熨其上。续又易之。

  渐觉体温。即以五积散二钱。附子末一钱。姜七片。枣二枚。盐少许。水一大盏。煎七分。

  温服。连并二三剂。即汗出而瘥。又法。以大蒜一枚。捣研。捏作饼子。炙热置于脐心。灸十壮。大小便即通。阴毒已深。则灸气海关元二穴。以手足和为效。仍以前项药济之。若六脉附骨。疾势困甚者。脐中用先艾后葱法。方诀详具于前。凡治阴毒。得阳气乍复。复者皆生烦燥。切勿误投凉药。燥甚。与返阴丹辈。

  阴证。太阴、少阴、厥阴。皆属阴证也。太阴者。脾也。少阴者。肾也。厥阴者。肝也。

  何谓太阴证。太阴脾之经。主胸膈胀。甲乙经云。邪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邪中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曰。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腑。阴受之则入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

  下为飧泄。久为肠。何谓少阴证。少阴肾之经。主脉微细。心烦但欲寐。或自利而渴。又问。经云一二日少阴病者。何也。谓国中病时。腠理寒。便入阴经。不经三阳也。伤寒虽是三阴三阳。大抵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此二经为表里。其受病最为多。阳明、太阴受病颇稀。至于少阳、厥阴肝胆之经。又加少焉。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证不罢者。但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少阴证者。直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太阳次传而至。盖寒气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寒。入少阴经。只恶寒而不发热也。三阴中寒微。则理中汤。稍厥。或中寒下利。即干姜汤。手足指头微寒冷。谓之清。病有此。未可吃四逆。盖疾轻故也。只可服理中干姜之类。大段重者。用四逆汤。无脉者。用通脉四逆汤也。何谓厥阴证。厥阴肝之经。主消渴。气上冲。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也。若阴气独盛。阳气暴绝。则为阴毒。其证四肢逆冷。脐腹筑痛。身如被杖。脉沉疾。或吐或利。当急灸脐下。服以辛热之药。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辛甘发散为阳。谓桂枝、甘草、干姜、附子之类。能复其阳气也。微用辛甘。甚则用辛苦。阴极发躁。阴证似阳。学人当以脉别之。

  方

  附子散

  (一名桂附散)

  治阴毒伤寒。唇青面黑。身重背强。四肢逆冷。或因服

  冷药过度。心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桂心白术当归(锉微炒各半两)半夏(汤洗七次去滑)干姜(炮裂锉)天南星(炮裂)木香(各一分)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

  入生姜半

  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身体疼痛。或时心头结硬。宜服此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白术甘草(炙微赤锉)麻黄(去根节以上各一两)桂心(半两)木香(三分)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乌头散治阴毒伤寒。四肢厥冷。脉候沉细。心腹胀满。腹中痛。咽喉不利。遍

  身疼痛。

  川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白术赤芍药(各三分)麻黄(去根节)桂心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当归(锉微炒)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干姜(炮裂锉以上各半两)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麻黄散

  (出圣惠方)

  治阴毒伤寒。二三日不得汗。烦躁。

  麻黄(去根节)防风(去芦头各一两)干姜(炮裂锉)桂心川乌头(炮裂去皮脐各半两)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二钱。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回阳散

  (出圣惠方)

  治阴毒伤寒。

  川乌头(炮裂去皮脐)益智子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桂心干姜(炮裂锉各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上捣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白术散

  (出圣惠方)

  治阴毒伤寒。心胸满闷。喘促。四肢厥逆。

  白术前胡(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诃黎勒皮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一两)桂心(三分)甘草(炙微赤锉)五味子干姜(炮裂细锉各半两)上捣粗罗。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天雄散

  (出活人书)

  治阴毒伤寒。身重背强。腹中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

  心。心下坚强。

  天雄(炮裂去皮脐)肉桂(去粗皮)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以上各一两)麻黄(去根节)当归(锉微炒)白术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半两)川椒(去目并闭口者微炒去汗一分医学发明用一钱)干姜(炮裂锉三分医学发明用生姜二钱)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三分医学发明用一钱)上捣粗罗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服。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吴茱萸散

  (出圣惠方)

  治阴毒伤寒。回阳。

  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麻黄(去根节)肉桂(去皴皮各一两)浓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干姜(炮裂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分)白术细辛天南星(炮裂)木香(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正阳散

  (出活人书)

  治阴毒伤寒。面青。张口出气。心下硬。身不热。只额上

  有汗。烦渴不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皂荚(一梃去皮涂酥炙令黄色去子)干姜(炮制锉)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麝香(一钱细研入)上捣细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

  不计时候。和滓热服。

  治阴毒伤寒。项背强。心神烦。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麻黄(去根节)附子(炮裂去皮脐)泽泻半夏(汤洗七遍去滑)肉桂(去皴皮)甘草(炙微赤锉)干蝎(微炒)干姜(炮裂)天南星(炮裂以上各半两)上捣细罗为散。

  每服二钱

  前胡散

  (出圣惠方)

  治阴毒伤寒。四肢厥逆。头痛。心躁。胸中结实。两胁妨

  闷。

  前胡(去芦头)桔梗(去芦头各三分)槟榔桂心木香当归(锉微炒)青橘皮(汤洗去白瓤各半两)诃黎勒皮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四钱。

  水一

  四逆汤

  (出圣惠方)

  治阴毒伤寒。脉候沉细。四肢逆冷。烦躁。头痛。

  干姜(炮裂锉)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甘草(炙微赤锉)白术当归(锉微炒以上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三钱。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频服。

  白术散

  (出活人书)

  治阴毒伤寒。心间烦躁。四肢逆冷。宜服此方。

  川乌头(炮裂去皮脐)桔梗(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白术细辛(以上各一两)干姜(半两炮裂锉)上捣粗筛为散。如患一日两日者。温酒调下一钱。如是三四日至五日者。用药末二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不计时候。稍热。和滓频服。

  治阴毒伤寒。四肢厥逆。胸膈不利。宜服此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干姜(炮裂锉)肉桂(去皴皮)人参(去芦头)赤茯苓白术木香五味子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一两)诃黎勒皮(一两半)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捣筛。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一茎。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稍热。频服。

  肉桂散治伤寒服冷药过度。心腹胀满。四肢逆冷。昏沉不识人。变为阴毒。

  肉桂(去皴皮)白术木香高良姜(锉)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三分医学发明各用三钱)赤芍药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附子(炮裂去皮脐)前胡(去芦头)当归(锉微炒)人参(去芦头各一两)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上捣罗为散。

  每服四钱

  人参散治阴毒伤寒。手足逆冷。心下烦满。

  人参(去芦头)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干姜(炮裂锉)当归(锉微炒)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槟榔(以上各一两)上咀。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

  入枣三

  治阴毒伤寒。头痛。四肢不和。心腹气闷。宜服此方。

  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裂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桂心槟榔(以上各一两)甘草(三两炙微赤锉)上咀。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枣子三枚。煎至六分。

  去滓。

  桂心散治阴毒伤寒。项直脚冷。百节疼痛。

  桂心麻黄(去根节)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二)两〕甘草(炙微赤锉)赤芍药干姜(炮裂锉)枳壳(麸炒黄去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柴胡(一两去苗)上咀。汗出为度。

  回阳丹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逆冷。心腹气胀。脉候沉细。

  干姜(一分炮裂锉)硫黄(细研入)荜澄茄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木香桂心(一方去桂心)干蝎(以上各半两)上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

  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生姜汤下三十丸。频服。三服后。以热酒一盏投之。衣盖取汗。

  愈。

  正阳香丸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心下痛硬。气欲绝者。

  香子(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天南星(炮裂)硫黄(细研)丁香木香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干微炒)预知子桂心(以上各一两)上捣罗为末。和研了药令匀。醋煮面糊丸

  来苏丹治阴毒伤寒。

  (一名正阳丸)硫黄硝石太阴玄精石(以上各一两)上都研细。于瓷瓶中盛。以瓦子盖瓶口。用黄泥固济。阴以炭火半斤。养令火尽。即出之。更研如粉。用汤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热酒下三丸至五丸。衣盖取汗。

  黑圣散治阴毒伤寒。发汗。

  川乌头(三个每个劈作四片)吴茱萸(六两汤浸七遍焙干)上先掘地作一坑子。筑令净洁。以大火烧赤。净扫去灰。后下茱萸。次下乌头。安在上面。用好醋一大碗。旋旋浇入坑子内。以尽为度。后以瓦盆盖之。待冷取出。捣细罗为散。每服以生姜热酒。调下一钱。汗出。立瘥。

  治阴毒伤寒。头痛。心躁。手足厥冷。宜服此方。

  用附子一两。炭火内烧令黑色。勿令全过。取出。用盆子盖之。冷细研。水磨沉香一分。

  煮稀粥饮。不计时候。调下二钱。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

  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宜熨之。

  用吴茱萸一升。以酒拌令匀湿。以熟绢袋二枚盛。蒸令极热。取熨脚心。候气通畅匀暖。

  即停熨。若以汤煎温药漂洗。以接四肢亦可。

  升麻鳖甲汤

  (出千金方)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

  治。七日不可升麻(二两)当归〔二两(一)〕蜀椒(炒去汗一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甘草(二两)雄黄(半两研)上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肘后千金方。

  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阴毒甘草汤

  (一名阳毒升麻汤出活人书)

  治伤寒初得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

  或服药经旬以上。变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

  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沉细。身如被击。咽喉痛。五六日可治。

  至七日不可治。

  甘草(炙)升麻当归〔炙各三(半)两〕雄黄〔研一两(分)〕桂(去粗皮半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去汗一分)鳖甲(一两半醋炙去裙)上除研外。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如人行五里。更进一服。温覆取汗。毒当从汗出。

  未汗再服。千金方。无桂、雄黄。

  正阳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上气喘促。

  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桂(去粗皮三分)干姜(炮半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之。

  回阳发表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

  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人参泽泻(各半两)干姜(炮)半夏(汤洗七遍炒令干)天南星(炮)甘草(炙各一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

  拍碎

  附子汤

  (出活人书一名大附子当归散)

  治阴毒伤寒为病。手足冷。腰背强。头

  疼腹痛。或烦渴。精神恍惚。额与手背时出冷汗。声郑重。爪甲唇面色青黑。多因脾肾

  虚寒伏阴。重感于寒所致。或因服冷药过多。心腹胀满。昏不知人。妇人血室痼冷沉

  寒。赤白崩漏。脐腹附子(炮裂去皮脐三分)桂(去粗皮)当归(切焙)白术(各半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干姜(炮各一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煎至六分。

  去滓。热服。不拘时。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汗。再服。

  定命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目赤唇焦。头疼。烦渴。面色赫赤而身恶

  寒。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两)高良姜白术干姜(炮各一两)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用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未服药前。先饮酒。使醺醺。后服药。

  如思食。即与酒粥吃。不得妄食他物。若小便出血。是阴毒去矣。

  桂附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

  桂(去粗皮一分)附子(去皮脐生用半两)丁香吴茱萸(汤洗三遍焙干炒各半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温服。

  回阳散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

  硫黄(一两)寒水石(三分)硝石(半两)上入砂瓶子内盛。以瓦盖瓶口。通用黄泥固济。阴干。用炭火五斤。令火尽。研如粉。每服一钱匕。温水调下。

  黑神散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

  附子(三两去皮脐烧令烟尽)麻黄(去节一两)桂(去粗皮半两)上捣罗为细散。

  每服二钱匕。蜜汤调下。

  来苏丹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面青。手足冷。身如被击。

  太阴玄精石硫黄硝石白矾水银(各一分)上同研。令水银不见星。入瓷盒子内。

  烧通赤。粟米饭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丸。温水下。

  四逆散

  (出圣济总录)

  治阴毒伤寒。手足厥。身冷。脉细。

  太阴玄精石(三分末)硫黄(一两)不灰木盆硝(各一分)上研为细末。入在铫子内。以盏子盖。周遭用湿纸闭缝。安火上。纸干为度。取出细研。入龙脑半钱。干姜末半两。

  拌匀

  退阴汤

  (出活人书)

  治阴毒伤寒。手足厥。面多青。腹中痛。兼治阴毒咳逆

  等疾。

  乌头(炮裂去皮脐)干姜(炮各半两)上粗捣筛。炒令转色。放冷。每服二钱匕。

  水一盏。盐一捻。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一方云。脉沉细。头痛腰重。少少伤冷。每服一字。

  入正元散。同煎。入盐一捻。阴毒证咳逆。煎一服。细细热呷之。便止。

  还阳汤治阴毒伤寒。四肢厥冷。时有汗。

  不灰木(一两)延胡索(半两)太阴玄精石(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

  葱白一寸。同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温服。

  退阴丸治伤寒伏阴气。手足厥冷。肌肤不热。

  硫黄(半斤生)太阴玄精石(三两)上用柳椎细研为末。水浸炊饼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煎艾汤下。日三。

  夜光丹治阴毒伤寒。四肢逆冷。面青。胸膈不利。呕哕。虚烦。

  硫黄(研)太阴玄精石(研)硝石(研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者一两生去皮者半两)上先将玄精、硝石二味。于铁铫子中慢火熬。候匀热。以匙于中心隐作坑子。纳硫黄候熔。

  搅匀。放冷研细。别捣罗生附子为细末。入研者药。合研匀。以软烂粳米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冷艾汤下。

  附子回阳散治阴毒伤寒。面青。四逆及脐腹痛。身体如冰。并疗一切卒暴冷

  气。

  用附子二枚。炮裂去皮脐。捣为细散。每服三钱匕。取生姜自然汁半盏。冷酒搅匀。

  共一盏。调服。更以冷清酒一盏送下。相次更进一服。良久脐下如火。遍身和暖为度。

  太阳丸治阴毒伤寒。四肢厥逆。脉息微细。

  硫黄(研)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上捣罗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煎艾盐汤下。不计时候。

  回阳煮散治阴毒伤寒。四肢厥冷。脉候微细。心胸痞闷。

  天南星(二两酒浸七日取出锉炒令黄)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酒一盏半。慢火同煎至六分。温服。不计时候。

  定命丸治阴毒伤寒。

  硫黄(研)吴茱萸(汤浸焙干炒捣为末)硝石(研各一两)巴豆(去皮膜半分)上一处研令匀。软饭和丸。如弹子大。每服先以椒煎汤浸手。良久。男左女右执之一丸。汗出即瘥。

  妇

  吴茱萸汤治阴毒伤寒。

  吴茱萸(汤洗炒干一两)白附子天南星柴胡(去苗)鳖甲(去裙醋煮)前胡(去芦头)细辛(去苗叶)羌活(去芦头)黄(锉)干姜(炮)枳壳(去瓤麸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赤芍药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白檀五味子桔梗(各半两)苍术(米泔浸一宿去皮)莎草根当归(切焙)芎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各一两)甘草(炙一两半)上锉碎。入净锅内。慢火炒令黄。再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顺元煮散治伤寒阴盛里寒。脉细。手足厥冷。

  乌头(炮裂去皮脐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天南星(炮裂去皮脐各一两)木香(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温服。大体此散能温里。脉迟细沉伏。手足冷。毛发恂栗。伤寒里证之类。大啜三两杯。当手足温。或汗乃愈。今世医多用此散和一切气。通利血络。人病脾疟。用紫金丸逐下。仍服此散。紫金丸。用硫黄、针砂各三钱匕。铁粉五钱匕。腻粉五钱匕。粟米饭丸如皂荚子大。每服一丸。乳香汤下。气实。服一丸半至二丸。

  葱薤汤治阴毒伤寒。出汗。

  葱白薤白荆芥穗竹茹(各一握)豉(去皮半升)生姜(一分)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去汗四十九粒)上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酒二盏。煎十数沸。去滓。又别取此药二十钱匕。以沸汤一升沃之。候通手。淋背上了。即服前药酒。盖覆出汗。仍煮葱薤粥投之。

  汗

  附子汤治阴毒伤寒。头痛眼疼。心中闷乱。身体沉重。四肢俱冷。精神恍惚。脉

  候沉细。

  附子(炮裂去皮脐二枚)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干姜〔炮裂二(一)分〕麻黄(去节先煎掠去沫焙干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

  空心顿服。以衣覆。如人行五里。再一服。少顷。生姜煮热稀粥投。身体四肢自然汗出。须臾头轻目明。妇人病。加赤芍药半两。神效。

  回生神膏

  (出济生拔粹)

  治男女阴毒伤寒。外接法。

  牡蛎(粉)炼粉干姜(炮裂各一钱)上为细末。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得汗出。愈。卵与乳。男女之根蒂。坎离之分也。阴证大小不通。及诸杂病阴候。大小不通者。并宜此外法治。数日不通为急。非

  治阴毒吃逆方

  川乌头干姜附子(以上俱炮)肉桂甘草(炙)芍药半夏吴茱萸陈皮大黄上各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生姜三五片。煎至七分。去浊滓取清。热服。

  玉女散

  (出十便良方)

  治阴毒瓦斯攻上腹痛。四肢逆冷。恶候。并治之。

  用川乌去皮脐。冷水浸七日后。薄切曝干。纸裹盛。有患者。取研末一大钱。入盐一小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通口服。压下阴毒。所往如猪血相似。未已。良久再进一服。

  还阳散

  (出十便良方)

  治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燥腹痛。

  用硫黄末。新汲水调下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更看紧慢。再服。汗出瘥。

  阴毒甘草汤

  (出千金方)

  治伤寒初病。一二日便结成阴毒。身重背强。腹中绞

  痛。咽喉不利。毒瓦斯攻心。心下坚强。短气不得息。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厥冷。其脉

  沉细紧数。仲景云。此阴毒之候。身如被打。五六日可治。至七日不可治也。

  甘草升麻(各半两)当归蜀椒〔各六钱(铢)〕鳖甲(一两)上咀。以水五升。

  煮取二升半。分三服。如人行五里。须臾。进一服。温覆发汗。毒当从汗出。则愈。若不汗出。则不除。重作服。仲景方。去蜀椒。

  返阴丹

  (出活人书)

  治阴毒伤寒。心神烦躁。头痛。四肢逆冷。面青。腹胀。

  脉沉者。

  硫黄(通明五两别研)硝石(别研)太阴玄精石(各二两别研)干姜(炮)桂心(各半两)附子(炮半两)上用铁铫。先铺玄精。次下硝末各一半。中间铺硫黄末。又将二两余末盖上。以小盏合。着热炭火三斤。烧令得所。勿令烟出。急取瓦盆合。着地上。四面灰盖。

  勿令烟出。候冷。取出研细。入后药为末。同研匀。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

  煎艾叶汤下。顿服。汗出为度。未退。乃大着艾炷。灸脐下丹田气海。更不退。则以葱馅熨之。

  葱馅熨法

  (出活人书)

  治气虚阳脱。体冷无脉。气息欲绝。不省人事。及伤寒

  阴厥。百药不用葱一束。以索缠如饼馅大。去根叶。惟存白。长二寸许。先以火。一面令通热。勿至灼人。乃以热处着病患脐下上。以熨斗盛火熨之。令葱饼热气透入腹中。更作三四饼。遇一饼坏不可熨。即易一饼。候病醒。手足温。有汗乃差。更服四逆汤。以温其里。昔曾有人患伤寒。冥冥不知人。四体坚冷如石。药不可入。用此遂瘥。一方。用酽醋拌麸。炒热。注布袋中。蒸熨。比上法尤佳。

  治阴毒伤寒。破伤风。

  (出神效方)草乌(七个文武火烧热去芦头)麝香(半钱)朱砂(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字。

  以热酒调下。食前服之。汗出为度。忌猪、兔、鱼、鳖、、狸肉。

  治阴毒伤寒

  (出神效方)用芥末。新水调膏药。贴脐上。汗为效。

  又方

  (出神效方)牡蛎干姜(各等分)上为末。新水调涂手心。握外肾。汗出为度。

  治阴毒伤寒

  (出儒门事亲)用煮百合浓汁。服一升。良。

  治阴毒伤寒

  用乌药子一合。炒令黑烟起。投于水中。煎取三五沸。服一大盏。候汗出回阳。立瘥。

  代灸阴脐膏

  (出济生拔粹)

  病者因饮酪水。及食生物。下利紫黑血十余行。脾

  胃受寒温毒。与六神平胃散半两。加白术三钱。以利腰脐间血。一服愈。洁古云。烦满

  囊缩。可灸阳陵泉。在膝下一寸。外廉是也。阴病在内。活人定以返阳丹。当归四逆

  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又以脐下一寸。灸之。及以脐下各四边一寸。三处齐灸之。极

  则二寸石门。急灸之。仍与前附子马蔺子蛇床子吴茱萸肉桂木香上各等分。为细末。可用白面一匙。药末一匙。或用各半匙。生姜自然汁。煨成膏。摊纸上。圆三寸许。贴脐下关元气海。自晚至晓。火力可代灸百壮。腰痛亦用贴之。

  破阴丹治顷年乡人李信道得疾。六脉沉不见。深按至骨。则弱紧有力。头疼。身

  温烦躁。指末手背冷。中满恶心。更两医矣。医者不知。止供调气药。予因诊视曰。此

  阴中伏阳也。仲景法中无此证。世人患此者。若用热药以助之。则为阴邪隔绝。不能导

  引真阳。反生客热。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见消铄。须用破散阴邪。导达真火之药。

  使火升水降。然后得汗而解。予授此药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不半时。烦躁狂

  热。手足燥扰。其家大惊。予曰。俗所谓换阳也。须臾稍定。略睡。已中汗。自昏达旦

  方止。身凉而病除。

  硫黄水银(各一两)陈皮青皮(去白各半两末)上先将硫黄铫子内熔。次下水银。

  用铁杖子打匀。令无星。倾入黑茶盏内。研细。入二味匀研。同浓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烦躁。冷盐汤下。阴证。冷艾汤下。

  霹雳散

  (出济生拔粹方)

  治阴胜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是。

  用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

  又方

  (出肘后方)

  治阴毒伤寒。口鼻冷者。干姜、桂各一分。温酒三合。服之

  当大热。瘥。凡阴阳二毒。不但初得便尔。或一二日变作者。皆以冷药治之。得此病多

  死。治热病不解而下痢。困笃欲死者。服此大青汤方。

  大青(四两)甘草(三两)胶(二两)豉(八合)赤石脂(三两)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尽。更作。日夜两剂。愈。

  又方

  (出肘后方)用栀子十四枚。薤白一把。水五升。煮取三升半。分为三服。

  又方

  (出肘后方)用龙骨半斤。捣碎。以水一斗。煮取五升。使极冷。稍稍饮。至得汗。即愈矣。

  又方

  (出肘后方)用黄连二两。熟艾如鸭卵大。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顿服。立止。天行诸痢。悉主之。

  又方

  (出肘后方)

  天行诸痢。悉主之。

  黄连(三两)黄柏当归龙骨(各二两)上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入蜜七合。

  又火煎。取一升半。分为三服。效。

  又方治阴毒伤寒。及重感冒。风寒头痛。拘急。

  用口嚼生姜一大块。用二三钱。热酒调服一大盏。涎吐汗出。即愈。

  又方治阴证

  用黑豆一合。炒焦。酒浸。热饮一碗。豆不用。被盖汗出。愈。

  老君神白散

  (出余居士选奇方)

  治伤寒阴证。

  白术附子(各二两)桔梗细辛甘草(各一两)上为细末。白汤点服。

  阴毒熏法

  (出活人书)

  治阴毒。逆冷囊缩者。

  用大豆三升。炒令极热。先以净盆桶内。置热醋三升。旋扶病患坐桶上。熏少时。却以热豆倾桶中熏之。有顷囊下。却以阴证药服之。

  回阳丹

  (出卫生宝鉴)

  治阴毒伤寒。手足厥冷。

  牡蛎(烧)不灰木(烧)良姜(切炒)川乌头(炮)白芍药(各二钱)麝香(少许)上为细末。每用一钱。男病。女唾津调涂外肾。女病。男唾津调涂乳上。

  手阳丹

  (出卫生宝鉴)

  治阴毒伤寒。手足厥冷。指甲青色。体冷。脉沉细而

  微。神效。

  上用憨葱四五枝。陈蜂窠四五个。烧存性。为细末。用憨葱捣如泥。丸如桐子大。手心内握定。用手帕紧系定。须臾汗出。以绵被覆盖。如手心热甚。休教解开。如服药时。先服升麻汤五钱。出子连须葱三枝。生姜五片。水二大盏。去滓。温服。以被覆之。汗出。愈。

  海藏已寒丸

  (出济生拔粹方)

  治阴证服四逆。背胸中发躁而烦渴者。或数日大

  便秘。小便涩肉桂茯苓(各五钱)良姜乌头(炮各七钱)附子(炮)干姜(炮)芍药茴香(炒各一两)上为细末。糊为丸。桐子大。温酒下。空腹食前。五七十丸。八九十丸亦得。酒醋为糊俱可。

  麻黄升麻汤

  (出济生拔粹方)

  治伤寒阴结。不大便六七日。大下之。结去脉当

  浮。则愈。反寸脉沉而迟。手足厥冷。寸脉沉而迟者。少阴本脉。故主咽喉不利。唾脓

  血。四肢厥者。为厥阴。利不止。为太阴。为难治。温之则咽中痛。不可温也。

  麻黄〔二(半)两〕升麻当归(各一两一分)知母(三分)麦门冬(一分去心)黄芩(三分)干姜芍药桔梗石膏茯苓甘草白术(各一分)上咀。每服五钱。

  水煎。

  相次一服。汗出止。

  一法

  (出济生拔粹方)

  治阴诸证。药不效。并汤水不下。身冷。脉绝气息。不

  知人。

  丁香荜茇干姜牡蛎(各等分烧粉)用手心中。以唾津调如泥。以手掩其阴。至暖汗出为度。

  温内玉抱肚

  (出卫生宝鉴方)

  治阴毒伤寒。

  川乌细辛良姜天仙子肉桂牡蛎胡椒干姜(各等分)上为细末。醋糊调。

  涂脐下。以绵覆之。

  破棺丹

  (出华佗中藏经方)

  治厥阴面目俱青。心下硬。四肢冷。脉细而欲绝。

  硫黄(一两酒煮三日)朱砂(一两研)上为末。酒糊丸。鸡头大。入室中勿令人知。同病患掘一坑。深一尺。入粟秆火。烧坑子极热。醋五升。沃令气出。衣被铺坑。以酒化一丸服之。后令病患坑上卧。少时汗出。愈。

  治伤寒阴证脱阳。或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接。不醒人事。或伤寒新

  瘥。惧与妇人交。其证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亦是脱阳证。须臾

  不治。即不救葱白(炒令热熨脐下次用)附子白术(半两)干姜(半两)木香(一钱)上锉碎。用水两碗。煎至八分。去滓。放冷。灌与服。须臾又进一服两服。滓再作一服。如无前件药。

  只用单方。用桂皮二两。好酒二升。煎至一升。候温。分作二服。灌与。如无桂皮。只用连须葱白三七茎。细锉。就砂盆中研细。用酒五升。煮至二升。分作三服。灌。阳气即回。先更用炒盐。熨脐下气海之所。勿令气冷为妙。

  治阴毒伤寒。烦躁迷闷。不治误人。急者。

  (出本草)用大附子一个。可半两者。立劈作四片。生姜一大块。立劈作五片。如中指长。糯米一撮。三味。以水一升。煎取六合。去滓。如人体温。顿服。浓衣覆之。或汗出。或不出。候心神定。即别服水解散。太白通关散之类。不得与冷水。如渴。更将滓煎与服。今人多用。

  有效。故详着之。

  卷一百三十五 伤寒门

  阳毒(附论)

  夫阳气独盛。阴气暴衰。阴为阳所胜。内外皆阳。故为阳毒伤寒。有初得病。便成阳毒者。有服汤药。经五六日以上不瘥。变成阳毒者。以病本属阳。或以火劫发其汗。或因灸KT。阳气转盛。阴气内消所致。其候面赤。发躁狂走。妄言。发斑如锦纹。咽喉疼痛。涕唾脓血。或下利黄赤。其脉洪实滑促是也。

  歌括。阳毒已深脉洪大。内外结热舌焦黑。鼻中如烟煤。宜用水渍法。

  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痛。烦闷不安。狂言。

  或走。或见鬼。或吐血。下利赤黄。其脉浮大而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疼痛。唾脓血。

  五六日可治。至六七日不可治。阳毒。升麻汤主之。咽痛。玄参升麻汤。甚者。或有逾垣上屋。阳毒。脉弦洪促数。身热无汗。阳毒。升麻汤。葶苈苦酒汤。苦酒即醋。大黄汤。栀子仁汤。黑奴丸。太乙牛黄膏。用竹叶汤调下。或研生地龙。大者三条。入生姜汁。薄荷汁。

  生蜜、脑子各少许。新汲水调。灌下。可选用之。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阳毒大热烦渴。

  谵语。赤斑。衄血不止。白虎汤一服。效。阳毒已深。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黑。鼻中如烟煤。用新汲水。浸湿布数重。搭于胸上。续又换新水。浸布渍冷。热势才减。已之。

  本事方。灸结胸。巴豆肉七粒。黄连七寸。捣细。津唾调膏。安于脐。艾灸其上。不拘壮数。以腹中有声为效。灸毕。即以汤蘸软帛拭之。恐成疮烂。此方与集验神功散。一同阴阳二毒。但有微气者。皆可灸。脐间有声。即得汗解。

  尚药孙用和。破结丹。治阴阳伏逆。变为结胸。五六日。大便结。攻之不及。达之不可。

  以此主之。用锦辰砂、银。青礞石、北亭脂、肉豆蔻、木香、官桂、牵牛、生黑附。炮。巴豆肉。不去油。各半两。轻粉半分。麝香半钱。金五箔。上件。将法醋半升。八味。朱砂、附子、牵牛三味。熬成膏。次入余药。打和得所。丸如皂子大。轻粉衣。每服二丸。蜜汤调下。

  阳证如阴冷。四肢冷。脉沉。尿赤。大便稀。面红烦躁。身微热。阴证。如阳沉更微。

  阴极发燥。热极发厥。物极则反也。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暑之变也。四肢冷。小便赤。

  大便秘。或粪色黑。眼闭。言动。脉沉而滑。谓之阳证似阴。面赤烦躁。身有微热。眼闭发热。脉沉而微。谓之阴证似阳。欲知的定。当推原反本。察色听声。辨以六经。参以外证。

  徐徐焉。据脉验之。数热。迟寒。阴阳别矣。阳之体轻。阴之体重。阴家脉重。阳家脉轻。

  阳盛旦静。阴盛夜宁。阳虚暮乱。阴虚夜争。阳证似阴。白虎汤。热极生寒。则四肢逆冷。

  或用承气汤。阴证似阳。四逆汤加葱白主之。阴盛则燥。下虚则面赤。里寒则身微热也。阴盛格阳。脉细沉疾。身冷。大烦躁。嗜卧泥水之中。欲饮水。而不欲入口者是。饮水者非。

  可以服霹雳散。少焰散。丹砂丸亦效。孙用和。以半两黑附子一枚。烧存性。候冷为末。入真腊茶一大钱匕。和为二服。每服水一盏。蜜半匙。煎六分。冷服。躁止得睡。汗出。皆药之验也。阳证。太阳、阳明、少阳。皆属阳证也。太阳者。膀胱也。发热恶寒。头痛腰疼。

  而脉浮也。阳明者。胃也。不恶寒。反恶热。汗出。大便秘。潮热。而脉长也。少阳者。

  胆也。口苦咽干。胁下满。发热而呕。或往来寒热。而脉弦也。麻黄汤。大青龙汤。桂枝汤。

  治太阳经伤风寒也。大柴胡汤。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治阳明伤寒也。小柴胡汤。治少阳伤寒也。其它药。皆发汗吐下后证也。若阳气独盛。阴气暴绝。即为阳毒。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纹。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或滑促。当以酸苦之药。

  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古人云。酸苦涌泄为阴。谓苦参、大青、葶苈、苦酒之类。能复其阴气也。微用苦。甚兼用酸苦。折热复阴。若热极发厥。阳证似阴。学人以脉别之。

  方

  升麻散治伤寒一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发汗吐下之后。毒瓦斯不解。身重背强。烦

  闷狂言。

  川升麻射干(各一两)当归(锉微炒)犀角屑甘草(炙赤微锉各半两)黄芩黄连(去须)地骨皮(各三分)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麦门冬散治阳毒伤寒。身体疼痛。头面如火。胸心烦热而渴。小便赤黄。不得睡

  卧。宜服麦门冬(去心焙)葛根(锉)柴胡(去苗)赤芍药知母马牙硝(各一两)子芩玄参甘草(炙微赤锉各三分)川升麻犀角屑(各半两)上捣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犀角散治阳毒伤寒。狂言乱走。面赤斑斑。咽喉干痛。心胸烦满。四肢拘急。小

  便赤黄。

  犀角屑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射干川大黄(锉碎微炒)黄芩(各三分)柴胡(去苗)川升麻川芒硝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

  入淡竹叶三七片。小麦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石膏散治阳毒伤寒。壮热头痛。肢体烦重。口干心躁。

  石膏(一两)知母柴胡(去苗)麻黄(去根)甘草(炙微赤锉)黄芩赤芍药防风(去芦头)赤茯苓川升麻甘菊花(以上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

  入

  大黄散

  (出活人书)

  治阳毒伤寒未解。热结在内。恍惚如狂者。

  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桂心(三分)川芒硝(二两)甘草(炙微赤锉)木通(锉)大腹皮(锉各一两)桃仁〔二十(一)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通利为度。

  地骨皮散

  (出圣惠方)

  治阳毒伤寒。头昏身重。咽喉唇干。腮赤。狂言欲走。

  心胸胀满。呕柴胡(一两去苗)地骨皮木香麻黄(去根节)甘草(炙微赤锉)川升麻栝蒌根人参(去芦头)赤茯苓木通(锉以上各半两)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

  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柴胡散

  (一名栀子仁汤出活人书)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

  柴胡(一两半去苗)川升麻黄芩石膏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以上各三(二)两〕赤芍药大青知母栀子仁(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上粗捣罗为散。

  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桂枝麻黄散

  (出圣惠方)

  治阳毒伤寒。项背汗出。急强恶风。

  桂枝麻黄(去根节)甘草(炙微赤锉)赤芍药葛根(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两)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衣覆取汗。如人行十里未有汗。再服。良久以葱白豉粥投之。

  白虎汤

  (出三因方)

  治阳毒伤寒。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渴。烦躁不解。脉

  洪大者。

  知母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麻黄(二两捣碎)粳米(一合)上细锉。以水二大盏。

  煮米熟为度。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三服。

  治阳毒伤寒。四肢壮热。心膈烦躁。呕吐不止。宜服此方。

  (出圣惠方)柴胡(去苗)黄芩人参(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半夏(半两汤浸七遍洗去滑)上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竹叶三七片。生姜半分。

  煎至

  栝蒌散

  (出圣惠方)

  治阳毒伤寒。五六日以上。俱胸中烦热。干呕。

  栝蒌柴胡(去苗)知母黄芩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半)芦根(二两锉)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甘草散

  (出圣惠方)

  治阳毒伤寒。脉洪大。心中悸壮。宜服。

  甘草(炙微赤锉)桂心茯神人参(去芦头)阿胶(捣碎炒令黄燥)麦门冬(去心以上各一两)生干地黄麻黄(去根节各二两)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黄芩散

  (出圣惠方)

  治阳毒伤寒。气盛昏昏如醉。热躁烦渴。口苦舌干。

  黄芩川升麻柴胡(去苗各一两)石膏(二两)赤芍药麦门冬(去心)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牛黄丸

  (出圣惠方)

  治阳毒伤寒。心躁烦闷。恍惚如狂。结热不散。

  牛黄(细研)天竺黄(细研)防风(去芦头)真珠(细研以上各半两)龙脑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麝香(一钱细研)犀角屑羚羊角屑朱砂(细研水飞过)黄芩川升麻(各一两)上捣罗为末。入前研了药。更研令匀。以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不

  治阳毒伤寒。烦热。大便不通。

  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川芒硝(半两)上捣筛。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

  不计时候。分温二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当利下恶物。

  治阳毒伤寒。毒瓦斯在脏。狂言妄语。欲走起者。宜服此方。

  龙胆(一两去芦头)铁粉(二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磨刀水。

  调下一钱。

  升麻散

  (出活人书)

  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

  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或走见鬼。或下利。脉浮大数。面赤。斑纹如锦。咽

  喉痛。出脓血。五升麻犀角(镑)射干黄芩(去黑皮)人参甘草(炙锉各一分)上六味。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食顷再服。温覆出汗。未汗再服。甚者大承气汤。除浓朴。加木通、甘草、大腹皮、桃仁各一两。以利为效。

  泻心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头痛壮热。狂言妄语。似见鬼神。

  石膏(一两)芍药葛根(锉)黄芩(去黑心各半两)大黄黄连(去须各三分)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不拘时。

  升麻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腰背疼痛。烦闷。面赤。狂言妄走。或见

  鬼。下利无常升麻雄黄(醋煮研各半两)当归(切焙)桂(去粗皮各一两)甘草〔炙锉二(三)分〕鳖甲(醋炙去裙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

  不拘时候。

  大青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烦躁不解。或下利。危困。

  大青(二两)秦艽(去苗土一两)犀角(镑)山栀子仁甘草(炙锉)黄连(去须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豉一百粒。薤白七寸。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温服。

  解阳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口舌干燥。

  麻黄(去根节)人参赤茯苓(去黑皮)桂(去粗皮各半两)麦门冬(去心焙)葛根(锉各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甘草(炙锉各一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

  水一盏半

  五解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发热烦躁。

  山栀子仁黄芩(去黑皮)甘草(炙锉)大黄(锉醋炒各一分)朴硝(二钱)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温服。

  犀角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初得。身体大热。眼赤。小便黄。心闷头

  痛。烦渴不止犀角(镑一两)人参(三分)赤茯苓(去黑皮)茵陈蒿细辛(去苗叶)陈橘皮(汤浸去白炒)麻黄(去根节)甘草(炙锉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葛根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头痛壮热未解。身体疼痛。

  葛根(锉)龙胆大青(各三分)桂(去粗皮)葳蕤芍药黄芩(去黑心)升麻石膏(碎)麻黄(去根节)甘草(炙锉各半两)上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葛根散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身热如火。头痛燥渴。咽喉酸痛。

  葛根(锉三炒)山栀子仁黄芩(去黑心)大黄(锉醋炒)甘草(炙锉各半两)朴硝(一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不拘时。温服。熟水调下。

  秦艽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心躁闷乱。烦热狂语。口干不止。

  秦艽(去苗土)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木通枳壳(去瓤麸炒)玄参(各半两)芍药桔梗(炒)吴蓝山栀子仁〔各半分(一)〕枇杷叶(三分拭去毛姜汁炙)上粗捣筛。

  每

  清凉散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口干烦躁。大渴。发汗。

  葛根(锉二两)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朴硝麻黄(去根节)甘草(炙锉各一两)桂(去粗皮三分)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新汲水调下。

  琥珀丸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六七日间。服热药过度。致使阳气内伏。

  身体微热。眼琥珀(研一分)黄连(去须)黄柏(去粗皮)大黄(煨锉各半两)巴豆(去皮心膜出油取霜二钱)上捣罗四味为细末。与巴豆霜拌匀。煮薄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十)丸。

  柳枝

  妙应汤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遍身壮热。大喘上气。躁闷。

  甘草(炙锉)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大黄(煨锉)山栀子(去皮)麻黄(去根节各半两)陈橘皮(去白炒)木香(各一分)上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蜜一匙。

  生

  铁粉散

  (出圣济总录)

  治阳毒伤寒。发狂走者。

  铁粉朴硝(各一两)天竺黄(半两)龙脑(一分)右四味。研令匀细。每服二钱匕。

  鸡清水调下。不拘时。

  水渍法

  (出活人书)

  治阳毒壮盛。内外结热。烦躁。

  以新汲水。渍叠布数重。搭于胸上。须臾蒸热。再浸再搭。数换新水浸之。此良法也。

  治阳毒伤寒。壮热头痛。心神烦躁。利胸膈。

  (出肘后方)用生瓜菜。捣取自然汁。饮之。叶生捣。贴肿毒。

  升麻汤治伤寒一二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吐下之后。变成阳毒。身重。腰背疼

  痛。烦闷不安。狂言。或走。或见鬼神。或吐血下利。其脉浮大数。面赤斑斑如锦纹。

  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疗。至七日不可疗也。宜服升麻汤。肘后。阳毒升麻汤。治证

  同。无栀子、鳖甲。

  升麻(二分)当归(二分)蜀椒(出汗一分)雄黄(研)栀子桂心(各一分)甘草〔三(二)分炙〕鳖甲(大如手一片炙)上件药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如人行五里久。再服。温覆手足。毒出则汗。汗出则解。不解。重作服。亦取得吐。佳。阴毒去雄黄。忌海藻、菘菜、生葱、苋菜。张仲景方。无栀子、桂心。阴毒去雄黄、蜀椒。

  治阳毒伤寒。昏愦不知。药食隔断者。

  (出经验良方)将早晚白米。用新汲水烂研作浆。频频灌之。能解诸毒。续谷气。

  阳毒栀子汤

  (一名栀子仁汤出济生拔粹方)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

  升麻栀子仁黄芩芍药石膏知母甘草杏仁柴胡(各等分)上为粗末。

  每服五钱。生姜五片。豉百粒。水煎服。一方有大青。

  治阳毒伤寒。面赤头痛。身上热如火。心神躁。眼赤睛迸露。头目昏眩。项背强

  直。坐卧不麻黄(去根)杏仁(去尖)山栀黄芩柴胡前胡(各去毛)大黄白术桔梗通草羌活秦艽干葛牡丹皮(去心)荆芥穗(各一分)牵牛(一两)半夏(四铢)黄连细辛(各三钱)上捣罗为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碗。生姜三片。葱三枝。同煎一两沸。食后热服。

  浴肠汤治阳厥发狂。将成疸。

  大黄(四两湿纸裹)大青(一两)栀子(一两)甘草(一两炙)上水五升。煎至二升。

  纳朴硝五合。再熬去一升。分四服。量虚实与之。

  治阳毒入胃。下血频。疼痛不可忍。

  用郁金五个。大者。牛黄一皂荚子大。别细研二味。同为散。每服用醋浆一盏。同煎三沸。温服。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