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脾脏门
总论
夫脾主意。脾脏者。意之舍。意者。存忆之志也。为谏议大夫。并四脏之所受。心有所忆谓意者为己三两藏。
安。
歌乐其经足太阴。与阳明为表里。其脉缓。相于夏。王于季夏。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浓也。
万物恩。
以各离其外不于四有因心土得其子。即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傍者也。其善者不可得及。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平。长夏以胃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脾藏营。营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死于春。
足太阳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弗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
脾死藏浮之大缓。按之中如覆杯。状如摇者死。
六月季夏。建未也。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曰平。反得浮大而洪乘母治。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若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若腹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治阴。
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曰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
足脾脉急甚。为螈。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
四寒热。
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肿。若水状。
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扁鹊曰。脾有病则色萎黄。实则舌本强直。虚则多癖善吞。注利。其实若阳气壮。则梦饮食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噫。在志为思。思伤脾。精气并于脾则饥。应在长夏。病变于音者。
不病先发于脾。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一日之胃而腹胀。二日之肾。小腹腰脊痛。胫酸。
三日病在脾。日慧。平旦甚。日中持。下晡静(素问作日出甚。王冰云日中持者谬也)。
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凡脾病之状。必身重善饥。足痿不收。(素问作善肌肉痿。足不收。甲乙作苦饥。肌肉痿者。
苦痹脾病其色黄。饮食不消。腹苦胀满。体重节痛。大便不利。其脉微缓而长。此为可治。
宜服夏刺邪在脾胃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有所击仆。若醉饱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脾伤则中气阴阳离别。阳不从阴。故以三分候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肉而短气也。
脾水者。其人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脾胀者善哕。四肢急。体重不能衣。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脾约者。
其人名曰寸口脉弦而滑。弦则为痛。滑则为实。痛即为急。实即为踊。痛踊相搏。即胸胁抢急。
趺阳脉浮而涩。浮即胃气微。涩即脾气衰。微衰相搏。即呼吸不得。此为脾家失度。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
趺阳脉微而涩。微即无胃气。涩则伤脾。寒在于膈而反下之。寒积不消。胃微脾伤。谷气不寸口脉缓而迟。缓则为阳。其气长。迟则为阴。其气促。营卫俱和。刚柔相得。三焦相承。
趺阳脉滑而紧。滑即胃气实。紧则脾气伤。得食而不消者。此脾不治也。能食而腹不满。
此不者凡人病脉已解。而反暮微烦者。人见病者瘥安。而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诊得脾积。脉浮大而长。饥则减。饱则见。起与谷争减。心下累累如桃李。起见于外。
腹满。呕泄。肠鸣。四肢重。足胫肿厥。不能卧。是主肌肉损。色黄也。
脾病其色黄。体青。失溲。直视。唇反张。爪甲青。饮食吐逆。体重节痛。四肢不举。
其脉当浮大而缓。今反弦急。其色当黄。而反青者。此是木之克土。为大逆。十死不治。宫音人者。主脾声也。脾声歌。其音鼓。其志愁。其经足太阴。厥逆阳明。则营卫不通。阴阳翻祚。阳气内击。阴气外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举体消瘦。语音沉涩。如破鼓之声。舌强不转。而好咽唾。口噤唇黑。四肢不举。身重如山。便利无度。甚者不可治。根据源麻黄汤主之。又言声忧惧。舌本卷缩。此是木克土。阳击阴。阴气伏。阳气起。起则实。实则热。
热则闷乱。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拖。声气深不转而心急。此为邪热伤脾。甚则不可治。若唇虽萎黄。语音若转可治。
黄为脾。脾合肉。黄如腹者吉。脾主口唇。唇是脾之余。其人土形。相比于上宫。黄色大头圆面。美肩背。大腹。好股。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心平。好利人。不喜权势。喜附人。耐秋冬。不耐春夏。春夏感而生病。主足太阴敦敦然。脾应月。
月有者。
危端正则脾胃和利人无病。唇偏举者。则脾偏痛好胀。凡人分部中陷起者。必有病生。胃阳明为脾之部。而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表病外入。所部则起。起则前泻阳。后补阴。若里病内出。所部则陷。陷则前治阴。后治阳。阳则实热。阴则虚寒。寒主外。热主内。凡人死生休否。则藏神前变形于外。人脾前病。唇则焦枯无润。若脾前死。唇则干青白渐缩急。齿噤不开。若天中等分。暮色应之。必死不治。看色浓薄。决判赊促。赊则不盈四百日内。促则旬朔之间。脾病少愈而猝死。何以知之。曰青黑如拇指。
点见颜颊上。此必猝死。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
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其出脾竭内伤。百日复愈。欲起徨。因坐不死。黄如枳实死。吉凶之色。在于分部。
鼻上当两眼。是其分部之位也)若年上不应。
季夏土。脾脉色黄。主足太阴脉也。其脉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应在背输与舌本。中封在侧是四季之月各余十八日。此为四季之余日。主脾胃。黄肉随病也。其源从太阴、阳明相格。
节其起曰又云灸肝脾二输。主治丹毒。四时随病。当根据源补泻虚实之。皮肉随热。则须镰破薄贴
脾实热
(附论)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口干焦。身热颊疼。体重不能转侧。
腹胁
方
治脾热。面黄目赤。季胁痛满。
(出千金方)半夏母姜(各八两)枳实栀子茯苓芒硝(各三两)细辛(五两)白术杏仁(各四三服。
治脾热。偏一边痛。胸满胁偏胀。
(出千金方)茯苓橘皮泽泻(各三两)芍药白术(各四两)人参桂心(各二两)石膏(八两)半去滓。
分三服。若须利下。加芒硝二两。佳。
清脾汤
(出医方大成)
治脾实热。病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舌本
强。体重面黄。
茯苓橘皮草果(去皮)白术(各二钱)半夏(三钱汤洗七次焙)人参桂心白芷甘去
清脾汤治忧思过度。蕴热于脾。口干唇燥。沈裂无色。用。
香白芷黄升麻人参甘草(炙)半夏(汤洗七次)上各等分。散。每四钱。
水一盏
泻热汤
(出千金方)
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
前胡茯苓龙胆草细辛芒硝(各三两)杏仁(四两)玄参大青(各二两)苦竹叶(
大黄汤
(出圣惠方)
治脾实。胸中满闷。腹胁壅胀。身热颊疼。咽喉不利。
大黄(锉炒一两)赤茯苓(去黑皮三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锉)黄芩(去黑心芦颈各半两)上温服。
泻脾赤茯苓汤
(出圣惠方)
治脾实热。头痛胸满。腹胁壅滞。不思饮食。
赤茯苓(去皮三两)旋复花(半两)大黄(微炒)石膏(碎各一两)桑白皮(三钱)芍药(每服三钱匕
前胡饮
(出圣惠方)
治脾气实。四肢不利。头重目疼。腹胁妨闷。心膈壅滞
。不思饮食。
前胡(去芦一两)大腹皮(一两)赤芍药赤茯苓(去皮)桔梗(锉炒)羚羊角屑旋复花片。
枣大
羚羊角丸
(出圣惠方)
治脾气实。心腹壅滞。妨闷。两胁胀满。四肢疼痛。
大小便不利。
羚羊角屑(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前胡(半两去芦头)川大黄(一两锉微炒)木捣罗为细
泻脾升麻汤
(出圣惠方)
治脾脏壅实。口内生疮。食少心烦。
升麻羚羊角屑茯神(去木)黄连(去须各一两)柴胡(去苗一两半)麦门冬(去心一两)食后温服
石膏汤
(出圣惠方)
治脾实热。头痛。胁满烦闷。或渴。唇口干燥。
石膏(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柴胡(去苗)犀角屑栝蒌根地骨皮(各一两)葛去滓。
入蜜半合。生地黄汁一合。搅令匀。更煎两沸。食前温服。
泻脾汤主脾脏病气实。胸中满。不能食。
茯苓浓朴(炙各四两)甘草(炙)人参黄芩(各二两)桂心(五两)生姜(八两)半夏足流肿
槟榔丸治脾实。胁腹坚胀。泾溲不利。
槟榔木香芍药枳壳(去瓤麸炒各三钱)桂(去粗皮)大黄(锉炒各一两)上捣罗为末
射干煎
(出千金方)
治舌本强直。或梦歌乐。而体重不能行。
射干(八两)大青(三两)石膏(十两一作一升)赤蜜(一升)上咀。水五升。煮一升
治脾热。胁痛热满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
(出千金方)石膏(一斤碎)生地黄(汁)赤蜜(各一升)淡竹叶(切五升)上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叶细服
治脾横方
(出千金方)
若赤黑发如瓜大。用煎羊脂摩之。
柴胡升麻汤治四肢发热。
又方
(出千金方)
用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
主脾气实。其人口中痰涎。卧愦愦痛无常处。呕吐反胃方。
用大黄六两。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分再服之。又主食即吐。并大便不通者。加甘草二两。
麦门冬煎
(出千金方)
治脾脏壅实。心胸烦闷。唇口干燥。渴水不止。
治脾脏积热。中焦气隔。唇皮焦绝。胸中气满。气昏。并口内生涎。大腹实热。
大黄(炮熟)荆芥穗桔梗杏仁羌活诃子枳壳(只用青)麻黄(去根)防风川芎服。
脾痛
参术散治虚弱人脾痛。
人参白术(去芦炒)干姜(炮)白豆蔻仁缩砂仁丁香橘皮甘草(略炒)上等分
脾痛气痛方
(直指方)良姜陈皮(各半两)丁香石菖蒲甘草(炙各一钱)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大盏。
煎
木香神效散
(朱氏集验方)
治远年近日。一切脾痛。
南木香青皮陈皮麦子(炒)大枳壳(炒)京三棱蓬莪术神曲(炒)甘草(炙茄丁香(各临熟自感此疾以来。
服之遂绝根源。
治脾疼方
(出医方大成)巴豆(瓦器内炮黄)杏仁(炒黄)牵牛(各半两炒黄)陈皮(一两去白炒黄)上为末。
醋糊酒伤
胡椒丸
(出医方大成)
治脾疼不可忍。及疗冷气疼。
陈茱萸(二两)胡椒蚌粉(炒赤色各一两)上为末。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
八珍散
(出朱氏集验方)
治脾痛不进饮食。
白豆蔻仁(炒)石莲肉(不去心炒)白茯苓(炒)薏苡仁(炒)沉香(不见火)白扁豆(炒)八分。
去
治脾元气。发无时。痛不可忍。
(出医方大成)茱萸桃仁(各一两)上和炒令焦黑为度。去茱萸。取桃仁去皮尖研细。葱白三茎。
煨热嚼
良姜拈痛散
(出医方大成)
治脾痛。
用良姜切作大片。先用慢火炒少顷。次入东畔当日壁土。须无雨处者。同炒。次以米醋拌。
治脾疼久药不效方
用大川乌头一枚。重三四钱者。炮熟去皮脐。为末。白面一茶盏多。入药末和匀。温汤拌。
草果饮
(出家藏经验方)
专治脾疼。
草果(面裹煨香熟去皮取净肉三两须是刮尽皮膜)生姜(半斤洗净不得去皮四两烂研四两切宿。
然顷年周侍郎为婺日。仆偶谒之。渠见仆面有中央之色。问有脾疾否。仆曰有之。渠又云忍
桃仁散
(出朱氏集验方)
治男子脾痛不可忍。神效。
桃仁(不拘多少螺粉炒却不用粉)上为细末。空心调酒服。
正脾丸
(出卫生家宝方)
治脾痛。经久诸药不效者。
大草果子一个钻七孔。入丁香七粒。用面裹。以巴豆七粒。分十四片。贴在面外。再以面裹淡姜
温中丸
(出卫生家宝方)
治脾痛。
大枣七个。每个纳胡椒三粒。核桃肉一片。用湿纸包火煨。候香即去纸枣皮。以麝香汤嚼下
快气丸
(出卫生家宝方)
治脾痛。
蚌粉〔四(一)两〕木香(一钱)丁香(一钱)陈皮(二两)豆蔻(二个)上蚌粉。先以心食前
鸡舌香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受寒湿。时发疼痛。
良姜(四两好油四两炸令紫色用)上捣为细末。每服一钱。入盐一捻。沸汤点服。空心食
立安散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痛正发。服之即止。
穿山甲(不拘多少用温水洗去原有肉皮膜好醋蘸火炙令焦)上研为末。每发时。烂锉薤白一
高良姜散治脾痛。不问年岁远近。
治脾痛
(出医方集成)用荔枝核为末。每服二钱。热醋汤调下。
脾痛单方
(出朱氏集验方)张忠顺。盛夏调官都城。苦热。食冰雪过多。又饮木瓜浆。积冷于中。遂感脾痛之疾。
药不一粒脱
调痛散
(出直指方)
治脾痛气隔。
木香丁香檀香大香附天台乌药蓬术(炒)辣桂片姜黄生白姜白豆蔻仁缩
二物汤
(出直指方)
治脾痛。
鸡心大槟榔良姜(等分)上细锉。每服三钱。陈米百粒。煎服。
脾痛方
(出直指方)
治脾痛胀满。
用大草果二个。去壳锉。用酒煎。痛时服酒。能饮一盏。以两盏煎一盏。能饮两盏。以三盏
治冷物伤脾。时作疼痛。
(出澹寮方)枳壳(去瓤锉一两)去壳巴豆(七粒炒赤)甘草(炙一钱)上为末。煎胡椒汤调三钱。
须炙盏。沸汤令极热服。
治猝患胸脾痛。
栝蒌实(大者一枚)薤白(半升)上二味。以白酒七升。煮取二升。分再服。又方。
加半夏
治脾痛。
用真蚌粉。不拘多少。研细。发时。沸汤点服二钱。忌生冷。
治脾元气发歇。痛不可忍者。
用桃仁一两。去皮尖两仁者。却将吴茱萸同炒。取茱萸焦黑为度。去茱萸。只取桃仁研细。
治脾胃有虫。食即痛。
以石州芜荑仁二两。和面炒令黄色。为末。不时米饮调二钱。
脾实热咽喉不利
(附论)夫脾胃之气。候于唇口。通于咽喉。连于舌本。咽喉者。水谷之道路。神气之往来。若脾气
方
射干散
(出圣惠方)
治脾实热。咽干头痛。心神烦渴。
射干(一两)石膏(二两)大青(二分)葳蕤(三分)赤茯苓(三分)川升麻(三分)黄芩去皮尖双仁麸六分
枳壳散
(出圣惠方)
治脾实热。咽喉干。头痛心烦。四肢壅闷。
枳壳(一两麸炒微黄)石膏(二两)子芩(半两)柴胡(一两去苗)玄参(一两炒微黄)赤锉)麦门冬温服
犀角丸
(出圣惠方)
治脾脏实热。咽喉不利。口舌干燥。
犀角屑(一两)牛蒡子(半两)射干(半两)川升麻(三分)麦门冬(一两去心焙)诃黎勒研)甘草(半下二十
升麻散
(出圣惠方)
治脾实热。喉中肿痛。热塞不通。
川升麻(一两)射干(一两)羚羊角屑(半两)木通(半两锉)赤芍药(半两)络石(三钱)钱)上为散。每
柴胡散
(出圣惠方)
治脾实热。舌本强。咽喉不利。体重不能行步。
柴胡(一两)赤茯苓〔三(分)两〕玄参(三两)大青(一两)龙胆(三钱去芦头)杏仁为散。
每服
地骨皮散
(出圣惠方)
治脾实热。唇肿。心烦咽喉不利。体热烦疼。
地骨皮〔三(一分)两〕麦门冬(一两去心)柴胡(一两去苗)川升麻(一两)赤芍药(三为散。每服三钱
犀角散治脾实热。舌本强。唇口肿。咽喉窄塞。心神烦热。
犀角屑(三分)独活(三分)黄芩(一两)川升麻(一两)马牙硝(一两)玄参(一两)射淡竹沥
脾虚冷
(附论)夫脾者。位居中央。旺于四季。受水谷之精气。化气血以荣华。周养身形。溉灌脏腑者也。
逆。霍乱。黄瘅。心烦不得卧。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
梦见
方
大建脾散治脾胃虚寒。不进饮食。
荜澄茄干姜白豆蔻丁香(各半两)白茯苓甘草肉豆蔻青皮半夏(姜制一宿)香(一两)草皮(一两)
补脾黄丸治脾虚肌肉消瘦。面色萎黄。心腹胀满。水谷不化。食无味。四肢
少力。或自黄(一两锉)石斛(一两去根)五味子(三分)肉桂(一两半去粗皮)附子(一两炮裂去术(二两吴茱萸(半(半两)枳实(
椒附建脾散理脾进食。和胃顺气。
川椒(去目微炒出汗)浓朴(去粗皮姜汁制)缩砂仁肉豆蔻(面裹煨)诃子(煨去核)丁石脂半夏(姜汁制)陈皮(去白)神曲(炒)大麦(炒各七钱半)上咀。每服四钱。
水半。生姜五片。枣三枚。煎一盏。去滓。稍热食前服。
温气煮散治脾虚心腹刺痛。四肢乏力。不思饮食。
木香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当归(切焙)益智仁(去皮)青橘皮(汤浸去白焙)荆三棱(两)高良姜(炒)沉香(锉)丁香肉豆蔻(去壳)槟榔(三枚炮锉)诃黎勒皮(各一分)上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盐少许。同煎至六分。食前温服。
胃丹
(出永类钤方)
朱砂禀太阴之精。不经火。以丁附等脾药。阴炼成丹
。平补不僭。善治真阳衰虚。心火怯弱。不养脾土。冲和失布。中州虚寒。饮食不进。
胸膈痞塞。或不食而胀满。或已食而不消。痰逆恶心。翻胃吐食。脏气虚寒。米谷不化
。心腹绞痛。泄痢不止。应朱砂(大块者五十两)人参砂仁白豆蔻荜茇肉豆蔻红豆良姜附子(炮去皮)上食后。人参汤枣汤麦门冬汤任意下。忌猪血。一方。锉如豆大。以银锅一口。用白沙蜜五斤。将药一半。同蜜拌匀入锅内。以夹生绢袋盛贮朱砂。悬放入锅内。以桑柴火。重汤煮四日四夜。换蜜五斤。入前药一半。和匀。再煮三日三夜。取砂淘净焙干。入乳钵。用玉捶研十分细。米粽为丸。绿豆大。阴干。
补脾肉豆蔻丸
(出圣惠方)
治脾气虚。心腹胀满。胸膈不利。食即欲吐呕。
水谷不消。或时肉豆蔻(一两去皮)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石斛(一两去根)白术(三分)肉桂(一两半砂(三分去朴(一两半前温
治虚胀。胁痛肩息。有时发作。悉补之。
(出千金方)五加根皮丹参橘皮(各一斤)地骨皮干姜白术(各八两)猪椒根皮(二斤)干地黄咀。
以酒四斗。渍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大理中丸治脾虚胸膈痞闷。心腹撮痛。不思饮食。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浸炙透)桂(去粗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白术甘草(炙)芎五味子缩砂(去皮)香子(炒各四两)槟榔(锉)砂(各三两)干姜(炮三分)胡
大养脾丸治脾虚饮食减少。肌肉羸瘦。
白术荜茇红豆(去皮)胡椒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附子(炮裂去皮脐)陈橘陈曲(前服
藿香汤治脾虚。饮食易伤。每至秋夏脏腑不调。气逆呕痰。腹胀虚鸣。
藿香叶缩砂仁神曲(锉炒)白术草豆蔻(去皮各二两)浓朴(去粗皮锉)生姜(切)两半)陈橘皮煎八分。
丁香白术饮治脾虚呕吐寒痰滑泄。不能饮食。
高良姜(一两半)白豆蔻(一两半去皮)丁香(半两)白术(一两)白芍药桂(去粗皮)香皮干姜(每服三钱
附子达中汤
(出医方大成)
治脾气虚寒。腹胁胀满。身体沉重。面色萎黄。
呕吐不食。水谷肉豆蔻(面裹煨)附子(炮去皮脐)白豆蔻仁浓朴(去皮姜制炒)白术干姜红豆神水一盏半。姜五片。枣子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豆蔻橘红散
(出杨氏家藏方)
温脾养胃。升降阴阳。和三焦。化宿食。
半夏汤
(出千金方)
温中下气。治脾寒。语声忧惧。舌本卷缩。嗔喜无度。
闷恍惚。胀满半夏大麻仁(熬研为脂)生姜(各一分)芍药茯苓五味子桂心橘皮(各三两)白取三升。
去滓。下大麻仁脂。更上火。一沸。分三服。
补脾神曲丸
(出圣惠方)
治脾虚心腹胀满。食少无力。
神曲(一两炒微黄)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诃黎勒(二两煨用皮)荜茇(一两)浓朴(一一两去芦头梧桐子
温脾丸
(出千金方)
治久病虚羸。脾气弱。食不消。喜噫。
黄柏大麦吴茱萸桂心干姜(炮)细辛附子(炮去皮脐)当归大黄(蒸)神
大温脾丹
(出百一选方)神曲(三两炒)麦炒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良姜吴茱萸(汤浸)桂(去皮)陈梧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食前米饮下。
养脾散治脾虚不思饮食。气逆滑泄。米谷不消。
神曲(炒)白茯苓(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脐)诃黎勒皮(煨)甘草(炙)人参草豆蔻(者五十枚)
浓朴丸治脾虚。内寒外热。宿食不消。泄痢不止。霍乱烦满。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赤石脂(各一两半)白术大麦(炒)干姜(炮)人参白一两)上为末
人参汤
(出圣惠方)
治脾虚身重如石。食少腹胀肠鸣。精神昏闷。补脾。
人参(一两)石斛(去根)黄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桔梗(炒)白术(各三分)附子(锉如麻豆。
生
砂煎丸治脾虚心腹滞气。发歇疼痛。胸膈痞闷。两胁胀满。不思饮食。
吴茱萸丸治脾元虚冷。宿食不消。心腹刺痛。呕逆醋心。面黄痿弱。
用吴茱萸四两陈者。用大莱菔一枚。剜心空。入茱萸在内。以盖覆之。用黄泥团裹。
灰火下七
补脾汤治脾气不足。心腹胀满痛。食则欲呕。四肢少力。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桂(去粗皮)诃黎勒(煨去核各一两)当归(切焙)人参丁香焙干炒一前温服。
安中汤
(出百一选方)
治脾胃一切疾。
(方见是斋安中汤)
白豆蔻汤治脾虚。不进饮食。
白豆蔻(去皮)人参白术芎白茯苓(去黑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浓朴每服三钱
荜澄茄饮治脾脏久虚。积冷不散。阴气伤寒。喘闷坚胀。四肢厥逆。
荜澄茄附子(生去皮脐)楝实(酒浸取肉)山茱萸(麸炒)香子(炒)青橘皮(汤浸锉如麻豆服。
补脾汤
(出医方大成)
治脾胃虚寒。病泄泻。腹满气逆。呕吐。心烦不得卧
。肠鸣虚胀。饮人参茯苓草果(去皮)干姜(炮各一两)麦炒甘草(炙各一两半)浓朴(去皮姜服。
挝脾汤
(出百一选方)川姜(炮)陈皮(去白)青皮(去白)干姜(炮)白术草果(煨熟)缩砂仁官桂(各一两)甘草
荜茇丸
(出百一选方)
亦名泼雪丹。又名缩水丹。灵苑有治疗方。状甚详。
荜茇人参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半两)胡椒大附子(炮去皮脐)荜澄茄官桂(前。
盐米饮下四五十粒。
豆蔻汤治脾虚胀闷。喘息不匀。涕唾稠粘。不思饮食。
草豆蔻(去皮生用)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麦(炒)白术(各一两)肉豆蔻(三枚去皮)附子(炮裂去皮脐)甘草(炙各半两)上锉如麻豆。
每服二钱匕
白术汤
(出圣惠方)
治脾虚下焦冷。胸中满闷。不思饮食。胁下痛。补脾。
白术五味子白芍药甘草(炙)诃黎勒皮(煨各半两)桂(去粗皮)高良姜熟干地黄分切。
枣
补脾诃黎勒散
(出圣惠方)
治脾气虚。大肠下泄。腹痛。不思饮食。四肢少
力。
诃黎勒(半两煨用皮)草豆蔻(三钱去皮)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皮瓤焙)附子(三分炮裂去当归(三煎六分
补脾白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脾气虚。食饮难消。腹胁气胀。少思饮食。
白豆蔻(一分去皮)干姜(半两炮裂锉)人参(半两去芦头)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甘草(三分)浓去滓
槟榔散
(出千金方)
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愁不乐。
槟榔(八枚皮子并用)人参茯苓陈曲浓朴麦吴茱萸白术(各二两)上治下
五加酒
(出千金方)
治内虚。坐不安席。好动。主脾病寒气所伤。
五加皮枸杞皮(各二升)干地黄丹参(各八两)石膏(一方作石床)杜仲(各一斤)干姜(四两)附子(三两)上咀。以清酒二斗。渍三宿。一服七合。日再。
浓朴丸治脾虚不能饮食。不暖。
浓朴(半斤去粗皮生姜半斤青州枣四两水三升同煮水尽为度去生姜枣细锉焙)桂(去粗皮)焙)人参十丸。
至五
白术散
(出千金方)
治脾虚腹胀。不能饮食。
白术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吴茱萸(汤洗三度焙干炒)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麦一方。
加大腹橘皮。
荜茇丸治脾虚呕逆。心腹痛。面色青黄。腰胯冷痛。
荜茇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胡椒桂(去粗皮)干姜(炮)诃黎勒皮(焙各半两)浓日三
豆蔻丸
(一名草豆蔻丸)
治脾久虚。不下食。痰逆恶心。
陈曲丸治脾脏虚冷。宿食不消。
陈曲(炒)干姜(炮各二两)枳壳(去瓤麸炒)附子(炮裂去皮脐)人参蜀椒(去目并合服。
六君子汤治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人参白术(各一两)橘红半夏(汤泡七次)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子一枚。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快脾饮子。
连皮草果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脐)陈皮(去白各五两)良姜浓朴(去皮净秤各五两心
乌药沉香丸治脾虚胀闷。呕逆恶心。顺三焦。化滞气。定腹痛。进饮食。
乌药(锉)沉香(锉各一两)葫芦巴(炒)白芷(各半两)木香荜澄茄〔各三(分)钱〕
诃黎勒汤治脾虚不思饮食。温脾内补。
诃黎勒(煨去核五枚)浓朴(三分去粗皮生姜汁炙透)人参(一两)当归(切焙)干姜(炮)温服。
日
温中丸治脾咳。恶寒。口中如含霜雪。中脘冷痛。
白术干姜半夏(各一两)细辛胡椒(各五钱)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
浓朴丸治脾虚。脐腹疼痛。滑泄下利。不思饮食。
浓朴(去皱皮生姜汁炙透三两)干姜(炮三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白术(各一两)诃黎勒饮下。
姜橘丸治脾胃不和。
生姜(洗净不去皮切作片子焙干)陈皮(去白秤各一斤)神曲(二两炒)上为细末。面糊丸
麻豆散主脾气弱。不下食饵。此以当食。
大黄豆(二升)大麻子(三升炒令香)上治下筛。饮和。服一合。日四五。任情多少。
附子汤治脾虚。
附子(炮裂去皮脐)人参(等分)上锉如麻豆。每服二钱匕。水一盏。入枣二枚擘破。
生姜
治脾脏虚冷。吃食减少。食后气胀。胸中气隔。诊其脉。右手关脉微细。大腑虚冷
。宜服此吴茱萸肉豆蔻诃子枇杷叶(拭去毛)甘草丁香独活藿香芎(各一两)浓空心
治脾脏虚冷。中焦冷涎隔聚。非时觉身体寒。吃食减少。但吃物即觉在心前隔住
。不肯通透肉豆蔻藿香人参防风桔梗芎甘草草豆蔻(各半两)半夏木香(各一分)夏。
候水盏。
沉香散
(王氏博济方)
治脾元气不和。中焦痞闷。气滞噎塞。进食和气。
沉香木香陈橘皮(去白)人参郁李仁(酒浸去皮别研各一两)青橘皮(去白一两)豆一盏。煎至七分。不计时候。温服。
治脾脏伤冷。少思饮食。腹胁胀满。食即气隔。常多呕逆。亦唾不止。
(出护命方)草豆蔻木香桔梗诃子(火炮去核各一钱)甘草(一钱)阿魏(用打面裹焙干用)干姜水一盏。
生姜二片同取七分空心和滓吃。
治脾脏湿邪所胜。相刑于肾方。
(出护命方)浓朴(姜汁炙半两)黄橘皮甘草芎肉豆蔻茯苓防风吴茱萸羌活(各一分)
麋脐丸
(家藏经验方)
治脾虚。
麋茸腽肭脐(等分)上为细末。用肉苁蓉打糊为丸。每服七十粒。温酒下。昔王东卿运使
独胜散
(家藏经验方)
治脾寒气滞。疼痛不堪。胸膈痞闷。呕哕恶心。不思
饮食。用生姜不拘多少。和皮切作片子。拌生面。令片上沾粘饱足晒。或焙令干。秤
五两。炙甘草
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附论)夫脏腑气虚。脾胃衰弱。阳气不足。阴气有余。邪冷之气。内搏于足太阴之经。伏留而不去
方
沉香丸治脾脏冷气。攻冲心腹满闷。疼痛不可忍。
沉香(锉)诃黎勒(去核)缩砂(去皮)白茯苓(去黑皮)肉豆蔻(去壳)草豆蔻(去壳)豆蔻(去皮)各一两)芍药(焙)仁(去皮尖砂为衣。温
肉豆蔻丸治脾胃虚弱。冷物积滞。脐腹撮痛。饮食无味。
肉豆蔻(去壳二枚)荆三棱(煨锉各一两半)人参天雄(炮裂去皮脐)当归(切焙)大腹皮)黄芩(去末。烂粟米
京三棱丸
(出圣惠方)
治脾脏冷气。及夙有积块。时攻心腹疼痛。呕逆。不
思饮食。四肢羸京三棱(一两炮锉)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木香(半两)白术(半两)川大黄(令香熟)干姜(半两炮裂锉)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微焙)诃黎勒(三分为末。
炼蜜
荜澄茄汤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痛。闷乱烦懊。手足厥冷。呕吐。痰逆。不下
饮食。
荜澄茄沉香(锉)石斛(去根各一两)人参赤茯苓(去黑皮)五味子(微炒)巴戟天(去皮脐)没枣二枚擘
麝香荜澄茄丸治脾脏冷气。攻心腹撮痛。手足逆冷。霍乱呕吐。脏腑滑利。膈
脘痞塞。不麝香(细研半两)硫黄(细研三分)砂(不夹石者细研一分)石斛(去根)荜澄茄香桂(去粗皮)末。入研药拌
京三棱散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或胁下气聚不散。面色萎黄。手足常冷。
不欲饮食。
京三棱(一两炮锉)白术(一两)桂心(半两)青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木香(半两)子(一两炮(一两去粗盏。
入枣三枚。煎六分。去滓。不计时。稍热服。
诃黎勒丸治脾脏积冷气。攻心腹疼痛。不能饮食。四肢无力。
诃黎勒(二两煨用皮)人参(一两去芦头)桂心(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白茯苓(一两)子(一两炮裂两浸去白瓤焙)浓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为散。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温酒下三十丸。
乳香丸治脾胃冷气。心腹刺痛。散滞气。消酒食。利胸膈。化痰涎。和脾胃。
止冷利。
乳香(研)沉香(锉)没药(研)木香丹砂(研)枳壳(去瓤麸炒)蓬莪术(炮锉)乌头尽各半两)阿楝实肉或姜
沉香丸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不思饮食。
沉香(一两锉)芍药(炒)益智仁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各三钱)桂(去粗皮)干姜(榔(锉)附子服二十
肉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脾脏冷气。时攻心腹疼痛。面色青黄。常多呕逆。
四肢虚乏。
肉豆蔻(三枚去壳)白术(半两)木香(半两)半夏(半两汤浸七遍去滑)丁香(半两)青归(三去粗皮涂生稍热
阿魏丸
(出圣惠方)
治脾脏久积虚冷气。攻心腹胀痛。胃气不和。见食即呕
。面色萎黄。四阿魏(面裹煨面熟为度)槟榔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胡椒丁香荜茇白豆蔻(去皮)桂心人参(去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裂锉)蓬莪术诃黎勒(煨用皮以上各半两)麝香(一钱细研)上为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计时。
热酒下
戎盐丸治脾胃脏冷气。攻心腹痛。痰逆恶心。不思饮食。宽利心胸。化留饮。
戎盐槟榔青橘皮(汤浸去白焙)桂(去粗皮)楝实益智(去皮)蓬莪术(炮各半两)大。
每服二丸至三丸。食后用生姜汤下。更以意加减。
砂煎丸
(出圣惠方)
治脾脏虚冷。心腹有积滞气。发歇疼痛。胸膈不利。
两胁胀满。不能砂(不夹石者细研半两)阿魏(一钱研)陈曲(为末)诃黎勒(去核各一两)丁香荜茇香(锉沸后。
桐子
丁香散治脾脏冷。攻心腹切痛。不思饮食。定呕逆。治泻痢。
丁香人参白茯苓(去黑皮)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芍药木香京三棱(炮锉)干姜(刮去皮三钱)
浓朴丸治脾脏冷气。攻心腹多疼痛。胁肋虚胀。胸膈痞闷。痰逆恶心。呕吐酸水
。肠鸣泄泻。不思饮食。虽食迟化。留滞脏腑。面色萎黄。四肢少力。气出多寒。手足
逆冷。肌体羸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肉豆蔻(去壳)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三(分)钱〕胡椒高良姜(去皮心膜出油枣剥去皮核研乌头不丸如梧桐子大。
膈。不计时服。
附子丸治久病脾脏虚冷。饮食不下。心腹疼痛。面目浮肿。滑泄白利。两胁胀满
。
附子(去皮脐汤浸透切作片子焙一两)木香砂(水飞去砂石煎令热各半两)上为末。以心米饮
木香散
(出圣惠方)
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或吐清水。不思饮食。
木香(半两)人参(三钱去芦头)芎(三钱)青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三钱)枚去皮)浓朴炒)上为
红豆蔻散
(出圣惠方)
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宿食不消。又腹胁胀闷。
不思饮食。
红豆蔻(一两去皮)木香(半两)当归(三钱锉微炒)桂心(半两)高良姜(一两锉)芎脐)陈橘水一中盏。
荜茇丸
(出圣惠方)
治脾脏久积冷气。攻心腹疼痛。面色青黄。四肢无力。
不思饮食。
荜茇(三两)木香(半两)桂心(半两)白茯苓(三两)槟榔(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姜(半两炮每服不
丁香丸
(出王氏博济方)
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及妇人血气。
丁香木香白豆蔻(去壳)青橘皮(汤浸去白焙)胡椒荜茇槟榔麝香(别研各一分)先为末。次元气。
大妙。
抵圣丸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
木香(半两)丁香(二十枚)乳香(研)莳萝(各一钱炒)槟榔(一枚锉)阿魏(半分汤化出油尽)上内嚼三丸。烧生姜盐汤下。温酒下亦得。
盐煎散治脾脏冷气。攻脏腑不调。心腹撮痛。及下元久冷。
乌头(水浸三日炮裂去皮脐)香子(炒)附子(水浸三日炮裂去皮脐各一两)楝实(七澄茄(半两
参苓散治脾脏气虚。风冷乘之。正气相击。心腹疼痛。
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黑豆(炒黄)陈橘皮(去白姜汁炙)缩砂(各三两)京三棱(二两草(炙锉
木香散
(出圣惠方)
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不可忍。
木香(半两)桃仁(三钱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吴茱萸(三钱汤浸七遍焙干微炒)青橘两锉微炒)干
沉香汤治脾虚不思饮食。冷气攻腹胁。四肢少力。吐酸水。
沉香桂(去粗皮)白豆蔻(去皮各一两)青橘皮(去白焙一两半)高良姜槟榔(锉)吴一盏。
煎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鳖甲煎丸治脾脏久积冷气。攻心腹痛胀。恶心呕逆。脐下撮痛。
鳖甲(醋炙去裙)砂(不夹石者)芫花(醋拌炒)野狼毒(碎锉炒)干漆(炒烟尽各一砂巴豆外。捣罗为末。与巴豆膏同拌匀。水煮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一丸。食后生姜盐汤下。
吴茱萸散
(出圣惠方)
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不可忍。
吴茱萸(半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高良姜(半两锉)桂心(三钱)浓朴(二两去粗皮涂生姜煎六分。
集圣汤治脾胃气不足。风冷乘之。与正气交击。心腹疼痛。
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干姜(炮)甘草(炙锉各一两)荜澄茄〔一(分)钱〕上
吴茱萸丸治脾胃冷气攻心腹。胀痛。宿食不消。
吴茱萸(汤浸七遍炒)桂(去粗皮各一两)陈橘皮(三钱汤浸去白焙)槟榔(一两锉)上为
煨姜丸
(出和剂方)
治本脏虚。饮食不化。或成癖。或发心痛。冷水积脾
。结聚疼痛。一附子砂木香生姜上用大附子五十个。各重半两者。去皮脐。以尖刀子剜去心子。
之半姜熟
吴茱萸汤治脾脏虚冷。心腹疼痛。
用吴茱萸。汤浸焙炒三两。每服一分。不捣。以水二盏。入生姜一分切。葱白五寸切。
同煎
人参冲和丸
(出杨氏家藏方)
治脾经受冷。心腹疼痛。呕逆中满。不进饮食
。兼因伤冷作泻人参(去芦头)白术大麦(炒)陈橘皮(汤浸去白)干姜(炮)甘草(炙以上各二两)一两作一十一盏。
加肉
治中汤
(出御药院方)
治脾胃伤冷物。胸膈不快。腹痛。气不和。
青皮(去白)人参(去芦头)甘草(炙)白术陈皮(去白)干姜(炮各等分)上为粗末。
热门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