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上 除痰门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内经只有积饮之说,并无痰证之名。至仲景始立四饮之名,而痰饮居其一。今后世相传,必者必以者或以劳倦,或以忧思酒色,致成劳损非风卒厥者。或脉见细数,脏无阳邪,时为呕恶泄泻气短声喑等证。但察其形气病气,本非有余者,皆虚痰也。此则但宜调补,若或攻之,无不危矣。总之治痰之法,但能使元气日强,则痰必日少。即有微痰,亦自不能为害,而且充助胃气。若元气日衰,则水谷津液,无非痰尔。随去随生,有能攻之使尽,而且保元气无恙者乎。故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苟不辨其虚实,而欲一概攻之。如王隐君所论,内外百病皆生于痰,悉用滚痰丸之类。其亦但知目前,而不知日后之患哉。诸家治痰之法,多有治其标者,虽不可执,亦不可窃也。详列如下。)

  

  苓桂术甘汤

  (金匮) 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痰饮阴象,阻抑其阳,用此阳药化气以伸其阳,此正法也。兹所主乃在胸胁支满目眩者,何痰卫肺反去旨出

  

  二陈汤

  (局方。陈皮半夏,贵其陈久,则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陈)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壮热头痛,类外感表证。久则潮咳夜重,又类阴火内伤。走注肢节疼痛,又类风证,但肌色如故,脉滑不匀为异。)半夏(姜制二钱) 陈皮(去白) 茯苓(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煎。(姜能制半夏之毒。)黛,湿痰加苍术加香附枳壳。胁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庞安常曰:善治痰者,不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也。(或曰:有痰而渴,宜去半夏,代以栝蒌贝母。吴鹤皋曰:渴而喜饮水者,易之。渴而不能饮水者,虽渴犹宜半夏也。此湿为本,热为标,湿极而兼胜已之化,非真象也,按贝母寒润,主肺家燥痰。半夏温燥,主脾家湿痰。虽俱化痰,而寒湿燥润各异。脱或误施,贻害匪浅,用者宜审之。有血不足,阴火上逆,肺受火伤,整肃之令,不得下行。由是津液混浊,生痰不生血者,名燥痰,当用润剂。如地黄门冬枸杞之类,滋阴降火,而痰自清。若投二陈,立见危殆。有头风眉梢骨痛,投以风药不效,投以痰药见功。又有眼赤羞明,与之凉药不瘳,异以痰剂获愈。有人坐处吐痰满地,不甚稠粘,只是沫多,此气虚不能摄涎,不可用利药,宜六君子加益智仁一钱以摄之。)去茯苓甘草,名陈皮半夏汤。再加桔梗,名桔梗半夏汤。去陈皮甘草,名半夏茯苓汤,治水姜汤,加胆星墙倒壁香片子痰结胸名加味名温中化丸。治痰单用半夏奈者。

  

  润下丸

  治膈中痰饮。

  广陈皮(去白八两,盐水洗浸。) 甘草(二两蜜炙)蒸饼糊丸。或将陈皮盐水煮烂,晒干,同陈皮燥湿而利气,湿去则痰消,气顺则痰下,食盐润下而软坚,润下则痰降,软坚则痰化。

  

  顺气消食化痰丸

  (瑞竹堂) 治酒食生痰,胸膈膨闷,五更咳嗽。(过饮则脾湿,过食辛热油皆能生痰。壅于胸膈,故满闷,五更咳嗽。由胃有积热,至此时火气流入肺中,故半夏(姜制) 胆星(一斤) 青皮 陈皮(去白) 莱菔子(生用) 苏子(沉水者)山楂 麦芽夏南星白矾皂角痰由湿生,半夏南星,所以燥湿。痰由气升,苏子菔子杏仁,所以降气。痰由气滞,青皮陈消,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神效妙剂,此六君子汤之变方也。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炙草(一钱) 加快者,加白芥子钱。

  

  金沸草散

  (活人) 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风盛则气壅,气壅则痰升,故头痛而咳嗽。直指方云:咳嗽,感风者鼻塞声重。伤冷者凄清怯寒,挟热为焦烦,受湿为缠瘀血则膈间腥闷,停水则心下怔松。三因方云:一妇牙疼,治疗不效,口颊皆肿,以金散大剂煎汤,熏漱而愈。)旋复花(即金沸草) 前胡 细辛(一钱) 荆芥(钱半) 赤茯苓(六分) 半夏(五分) 甘草(有热加柴胡黄消痰而降气。

  故下气利湿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东垣) 治脾胃内伤,眼黑头眩,头痛如裂,身重如山。恶心烦闷,四肢厥足太阴痰厥头痛。(痰厥者,湿痰厥逆而生也。痰逆则上实,故令头痛目眩,眼前东垣曰:太阴头痛,必有痰也。少阴头痛,足寒而气逆也。太阴少阴二经,虽不痰与气逆,壅于膈中,头上气不得畅而为痛也。)半夏(姜制) 麦芽(钱半) 神曲(炒) 白术(炒一钱) 苍术(泔浸) 人参 黄(蜜炙) 陈五钱。

  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除。(半夏燥痰,而能和胃。)头旋眼黑,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定。

  湿故结,发躁痛也乃湿头痛所犯手乃自地升天者也。太阳头痛,恶风寒,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黄芩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白芷石膏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体重或腹痛,为痰癖,其脉沉缓,苍术半夏南星为主。

  少阴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厥阴头项痛,或吐涎沫,厥冷,脉浮缓,吴茱萸汤主之。血虚头痛,当归川芎为主。气虚头痛,人参黄 为主。气血俱虚头痛,调中益气汤,少加川芎蔓荆子细辛。清空膏,风湿头痛药也。白术半夏天麻汤,痰厥头痛药也。羌活附子汤,厥逆头痛药也。如湿气在头者,以苦吐之,不可执方而治。按以苦吐之者,瓜蒂散浓茶之类是也。或搐去鼻中黄水,亦治湿气在头之捷法。)

  

  六安煎

  治风寒咳嗽,痰滞气逆。

  陈皮(一钱五分)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一钱) 杏仁(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易散,宜加北加防风一钱叶。若风邪宜一片。凡君煎,俱此暂开痰气去杏仁白芥子,加炒干姜一二钱,砂仁四分,名和胃二陈煎。治胃寒生痰,恶心呕吐,满闷二陈加酸

  

  礞石滚痰丸

  (王隐君) 治实痰老痰,怪证百病。(风木太过,克制脾土,气不运化,积滞生壅塞中上二焦,回薄肠胃曲折之处,谓之老痰。变生诸证,不可测识,非寻常药饵所能此丸主之。)青礞石(一两) 沉香(五钱) 大黄(酒蒸) 黄芩(八两) 将礞石打碎,用焰硝一两,同入瓦久者佳。新卧,令药在胸礞石剽悍之性,能攻陈积伏历之痰。(吐痰水上,以礞石掺之,痰即随下,故为利痰圣药。)天而下未详,眉棱耳心下嘈状。或骨疼痛身习习如有二荏苒之肠毒便润三焦痰,自加元明粉一两,朱砂为衣,治同。减大黄黄芩各六两,加橘红半夏各二两,甘草一两,竹沥

  

  清膈煎

  治痰因火动,气壅喘满,内热烦渴等证。

  陈皮(一钱五分) 贝母(二三钱敲碎) 胆星(一二钱) 海石 木通(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头面红赤,烦痰火闭结,大

  

  茯苓丸

  (指迷方) 治痰停中脘,两臂疼痛。(脾主四肢,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半夏曲(二两) 茯苓(一两乳拌) 枳壳(五钱麸炒) 风化硝(二钱半。如一时未易成,但以姜汤下。

  半夏燥湿,茯苓渗水,枳壳行气,化痰软坚。(去坚痰。)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手疲涎丹

  

  控涎丹

  (三 因一名妙应丸) 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误认瘫痪,非也。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 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五七丸,至十丸,痰猛加蓬术。

  李时珍曰: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成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痈肿得气为用赖痰

  

  辰砂散

  (灵苑) 治风痰诸痫,癫狂心疾。(诸痫因惊恐忧怒,火盛干心,痰塞心窍,发时卒倒搐掣,叫吼吐涎,食顷乃醒。身热脉浮在表者,阳痫,属六腑,易治。身冷脉沉在里者,阴痫,属五脏,难治。其实痰火与惊而已,癫狂亦由于此。)辰砂(光明者一两) 乳香(光莹者) 枣仁(五钱炒) 温酒调下,恣饮沉醉,听睡一二日勿动加人参一两

  

  三子养亲汤

  (韩 ) 治老人气实痰盛,喘满懒食。(痰不自动,因火而动,气有余便是火。

  上壅,故喘。痰火塞胸,故懒食。)紫苏子(沉水者) 白芥子 莱菔子 各微炒研。煎服。或等分,或看病所主为君。

  白芥子除痰,紫苏子降气,莱菔消食。然皆行气豁痰之药,气行则火降而痰消矣。(吴鹤皋先攻矣。

  

  常山饮

  (局方) 疟久不已者,用此截之。(疟初起不宜截,截则邪气未尽,变生他证,发久则可截之。)常山(烧酒炒二钱) 草果(煨) 槟榔 知母 贝母(一钱) 乌梅(二个) 姜三片,枣二枚,服。一方有良古云:无痰不作疟。常山引吐行水,祛老痰积饮。槟榔下气破积,能消食行痰。阴阳不和则胜之剂也知母明。

  痰,络于用则老人须在梅穿山则入脾

  

  截疟七宝饮

  (易简) 治实疟,久发不止,寸口脉弦滑浮大者。(脉弦为肝风,滑为痰,浮为大为阳。若脉沉细微涩者,禁用。)不问鬼疟食疟,并皆治之。

  常山(酒炒) 草果(煨) 槟榔 青皮 浓朴 陈皮 甘草 等分。用酒水各一盅,煎熟。丝凡疟将来但疟之来常山能吐老痰积饮,槟榔能下食积痰结,草果能消太阴膏粱之痰。陈皮利气,浓朴平胃,青曰凝用寒何于

  

  涤痰汤

  (严氏) 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心在窍为舌,心别脉系舌根,脾脉连舌本,散舌下,肾脉挟舌本。三脉虚,则痰涎乘虚,闭其脉道,故舌不能转运言语也。若三脉亡血,不能荣养而喑者,又当加补血药。风痰塞其经络,舌强不能言,其证为重。若壅热上攻,舌肿不能转者,其证为轻。)半夏(姜制) 胆星(二钱五分) 橘红 枳实 茯苓(二钱) 人参 菖蒲(一钱) 竹茹(七分)心脾不足,风邪乘之,而痰与火塞其经络,故舌本强而难语也。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使实有风中心脾者,有痰塞心窍者,有风寒壅滞者,致舌本木强。又有气虚血虚肾虚,及老人暴不能言者,宜十全大补汤加菖蒲远志。)

  

  星香散

  治中风痰盛,体肥不渴者。

  胆星(八钱) 木香(二钱) 为末服,或加全蝎。

  南星燥痰之品,制以牛胆,以杀其毒。且胆有益肝胆之功,(肝胆之经属风木。)佐以木香,肝风

  

  牛黄丸

  治风痫迷闷,涎潮抽掣。(风暑湿,或感风寒者,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郁而生闭塞诸经,厥而乃成。或数日一发,或一日数发。发则眩仆倒地,昏不知人,螈 抽掣目斜,或随脏气作六畜之声。)胆星 全蝎(去足焙) 蝉蜕(二钱五分) 牛黄 白附子 僵蚕(洗焙) 防风 天麻(钱半)牛黄清心解热,开窍利痰。天麻防风南星全蝎,辛散之味。僵蚕蝉蜕,清化之品。白附头面逐风麝牛之,

  

  贝母丸

  消痰热,润肺止嗽,或肺痈肺痿,乃治标之妙剂。

  贝母(一两) 为末,用砂糖或蜜和丸,龙眼大。或噙化,或嚼服之。若欲劫止久嗽,每贝母或粟

  

  清肺饮

  治痰湿气逆而咳嗽。(肺受火伤,则气逆而为咳。脾有停湿,则生痰而作嗽。病有六腑之殊,而其要皆归于肺。以肺为五脏华盖,下通膀胱,外达皮毛,为气之主,而出大法新嗽脉浮为表邪,宜发散。脉实为内热,宜清利。脉濡散为肺虚,宜温补。久嗽利,以致肺胃俱虚,饮食不进,宜温中助胃,兼治嗽药。素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五脏六腑,俱令人咳,非独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有自外得者,肺主皮毛。风寒暑湿之邪,自内传脏腑,而为嗽也。有自内发者,七情饥饱,内有所伤,则邪气上逆。肺为气出故五脏之邪,上蒸于肺,而为嗽也。然风寒暑湿,有不为嗽者,盖所感者重。不留径伤脏腑,而成伤寒温热诸病。七情亦有不为嗽者,盖病尚浅。只在本脏,未传入伤寒以有嗽为轻,而七情饥饱之嗽,必久而后发也。)杏仁(去皮尖) 贝母 茯苓(一钱) 桔梗 甘草 五味子 橘红(五分) 加姜煎。

  火嗽加青天冬。午二冬,竹见血,多用沙参。

  此治嗽之通剂也。杏仁解肌散寒,降气润燥。贝母清火散结,润肺化痰。五味敛肺而宁嗽,

  

  清气化痰丸

  治热痰。(气有余则为火,液有余则为痰,痰随火而升降。故治痰者,必降其者,必顺其气也。)半夏(姜制) 胆星(两半) 橘红 枳实(麸炒) 杏仁(去皮尖) 栝蒌仁(去油)黄芩(酒炒)此治痰火之通剂也。半夏南星,以燥湿气,黄芩栝蒌,以平热气。陈皮以顺里气,杏仁以降之反气为

  

  苏子降气汤

  (局方) 治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喘嗽呕血,或大便不利为气主,火升克肺,故气高痰涌,或喘或嗽,甚则呕血也。火炎津枯,有升无降,故利。又有气痛便秘,用通剂而愈不通,故暂通复秘。因而下血者,亦当顺气,气顺则当求温暖之剂。)苏子 半夏 前胡 浓朴(姜炒) 橘红 当归(一钱) 甘草(炙) 肉桂(五分) 加姜煎。一苏子前胡浓朴橘红半夏,皆能降逆上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亦能发表,既以上盛上盛胶各之剂

  

  定喘汤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膈有胶固之痰,外有非时之感,则令人哮喘。

  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热气逆。声粗为哮,外感之有余也。气促为喘虚而不足也。)白果(三十枚炒黄去壳) 麻黄(姜制) 款冬花(三钱) 桑白皮(蜜炙) 苏子(二钱) 杏仁(表寒宜散,麻黄杏仁桑皮甘草,辛甘发散,泻肺而解表。里热宜清,款冬温润,白果收涩,功也

  

  七气汤

  (三因方名四七汤) 治七情气郁,痰涎结聚。咯不出,咽不下,胸满喘急,或咳或喘,或攻冲作痛。(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七情之病令人气结痰聚,阴阳不得升降,故有痞满喘咳冲攻等证。)半夏(姜汁炒五钱) 浓朴姜(汁炒三钱) 茯苓(四钱) 紫苏(二钱) 加姜枣煎。

  气郁则痰聚,故散郁必以行气化痰为先。半夏辛温,除痰开郁。浓朴苦温,降气散满。

  紫苏而加白芍陈皮人参桂心,亦名七气汤。(三因)治七情郁结,阴阳反戾,吐利交作,寒热眩晕,

  

  四七汤

  (局方 亦名七气汤。) 治七情郁,痰涎结聚。虚冷上气,或心腹绞痛,或膨胀喘急。(针经云: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上逆。真元耗散,喘出于肾气之上奔。)人参 官桂 半夏(一钱) 甘草(五分) 加姜煎。心腹痛,加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李士材曰:夫七情过极,皆伤其气。丹溪以越鞠丸主之,而此独异者。盖郁久则浊气闭塞,谋虑之国老(

  

  白金丸

  治癫狂失心。(癫多喜笑,尚知畏惧,证属不足。狂多忿怒,人莫能制,证属为阴。此病多因惊忧,痰血塞于心窍所致。难经云:诸阳为狂。诸阴为癫。)白矾(三两) 郁金(七两) 薄荷糊丸。

  白矾酸咸,能软顽痰。郁金苦辛,能去恶血。痰血去,则心窍开而疾已矣。

  

  百花膏

  治喘嗽不已,或痰中有血,虚人尤宜。

  百合 款冬花 等分蜜丸,龙眼大。临卧姜汤下,或噙化。加紫菀百部乌梅,名加味百花膏款冬泻热下气,清血除痰。百合润肺宁心,补中益气,并为理嗽要药。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成方切用

    医方书。十三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61年。撰者认为《医方考》和《医方集解》 二书,海内盛行,硕论名言,亦有缺略。故在二书基础上,于乾隆二十六年 撰成是编。共二十二万字,载古今成方一千三百首。书中首为方制总义和内经方。卷首为制方总义及内经方;卷一~十二将方剂分为治气、理血、补养、涩固等24门。每方记明主治、组方、配伍及方义,有的方剂注明出处。解放后有排印本。...

    吴仪洛11-17 完结

  • 古方汇精

    方书。5卷。清·爱虚老人辑。刊于嘉庆九年。本书汇录古医书中的有效成方及单验方。分为内症、外科、疔毒、疯痰、疮毒、梅疮、丹毒、喉口、耳目、跌打伤损、妇科、儿科及奇疾各门约400余方,列述其处方及主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爱虚老人11-17 完结

  • 古今名医方论

    方书。四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本书为作者所撰《古今名医汇粹》的姊妹篇。共选集清以前的常用方剂及自订方130余首。方末附以明、清名医对该方方义的评述,从数万医方中选出百余首方剂,其选方不为不精;所选皆名医经验之方,则不难断定,选方切于实用。美有 《内经博议》 已著录。罗氏喜读《内经》、《难经》 以及仲景之书。集古今名医方论,删繁择要,结合其临床经验撰成此书。收录清以前历代名医之方及自订方一百三十余首。每方先载方名,次论主治,再介绍药物及服法,最后选有代表性的占今名医有关论述。...

    罗美11-17 完结

  • 惠直堂经验方

    方书。清陶东平撰。四卷。东平名承熹,号青山学士,会稽 人。此书编者集其祖父、外祖父所辑效验方,及其个人20年间辑录的历验医方编成。计方1000余首,取其中“药味和平,用有成验”者900余首,分通治、补虚、伤寒、黄疸等47门,名“经验方”。又立怪疾、急救、救荒3门,附于卷末,名“备急方”。本书所载方剂,不惟广蒐博采,而又多经前人历试有验,故为一部颇为实用的方书。方剂药名下脚注炮制方法,亦有特色。本书汇辑临床各科的有效成方与民间单方。卷一~二为通治、补虚、种子、伤寒等内科杂病、五官科病证验方;卷三为痈疽疔疮等外科验方;卷四为妇科、儿科验方,膏药成方以及若干成药并制法,急救、救荒、怪症方等。...

    陶承熹11-17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