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善业道经》之二十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我们想善的时候是善的力量。想恶是恶的力量。白法和黑法在自心显现无疑。经常你能依戒依法起心动念的,你修行达到一定的层次了,身口意善业就能有显著的变化。久修的同修,人家一看你的举止就不一样。这是实实在在的能量,是大家可以感觉的。原因就在于这里。

这里有没有作者?没有。这个佛像是我们造的,又能加倍我们。我们把佛像造出来了。我们把自己的心力投入佛像中,佛像又加倍我们,这是互动的,所以你对人好他能感觉出来。心里一点一点的感觉积累起来是强烈的感觉。心里面的陰影始终存在,是心头的影响。这是佛法中的一精一华。我们讲中观佛法就在这几句话当中把唯识中关给你统一起来了。一切高僧的哲理就在这几句话中。一切法皆不思议,自信如患。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知道内心的法,外在的法都是言语倒断,不可思不可议的。你想不透这样的道理,这样的道理太复杂,太玄妙。很多众生想不透。你想用语言来表达,是不是讲清楚了呢?我自己感觉差得很远。所以说言语相对于非常奥妙的语言来说是非常浅显的语言,很多时间就是词不达义。我自己的修行不到家,我给大家说出来的就不明显。一切法自信如患,自就是我,大家认为有一个我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执著,虚幻的。我们的眼睛有一毛一病了,看到太陽起花了,,是你的眼睛花了。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自心是虚妄的。我们看到外面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的。我们现在认为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就是虚幻的东西。这个道理非常深透。

智者知也应修善业。我们有智慧的人把上面的道理听懂了之后,应该来修正善业,来修正我们的心,来修正我们的口,修正我们的身。使不善的东西变成善的东西,使执著变成不执著,这怎么变?道理就在这里,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就是说通过起心动念的善的行为。通过开言吐语善的行为。通过为人处事善的行为,从善业中出来的五蕴六处十八戒等等的东西。

五蕴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十二处有六根六处。眼耳鼻舌身意,这是六根,六根所对的法尘有六种,就是十二处,眼睛所看到的是色,耳朵听到的是声,鼻子嗅到的是香,舌头偿到的是味,身一体接触到的是冷暖的一切感触。心里想到的是法。我们自己的正报身一体和外在的一报环境。那就是十二处。十八戒在六根六处中要生起多种心法。

眼对一切颜色的时候就会生眼识,由于眼根对着一切的物质现象,一切的物质色法我们心里就会分别。分别从哪儿来?从眼识开始分来的。这里有分别心。由于眼根对这些物质的色法自己起了分别东西了。眼耳鼻舌身意诸法相对的时候都会产生分别心。

所以圣水寺有几个老居士起烦恼了,他说:师父,圣水寺我是有眼睛的,有耳朵的,我听得到看得到,我不说怎么行吗?我看到我忍不住要分别。你就难免起烦恼。众生一旦不如理的分别就会产生是非,产生烦恼。你比如我不会的东西,今天我这个手表,人家是顺看三点,结果我倒着看就是八点半。结果我说今天时间是八点半,人家说都是你看错了。他给我说我就有分别心。哦,我错了,我一个表都看不对吗?所以虚妄的分别心分别起来烦恼就会起来。是非也会起来。这是非常正常的。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