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辑要_海涛法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十善业道经》辑要—一 海涛 辑

1.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一靡一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2.而心无色,不可见取,但是虚妄诸法集起,毕竟无主、无我、我所。虽各随业,所现不同,而实于中无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议,自一性一如幻。智者知已,应修善业。

3.龙王!汝观佛身,从百千亿福德所生,诸相庄严,光明显曜,蔽诸大众。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修集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

4.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麁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汝今当应如是修学,亦令众生了达因果,修习善业。

5.汝当于此正见不动,勿复堕在断、常见中!于诸福田欢喜、敬养,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养。

6.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

7.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

8.龙王!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何等为十?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三、永断一切瞋恚习气;四、身常无病;

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十善业道经》辑要—二 海涛 辑

1.复次龙王!若离偷盗,即得十种可保信法。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一爱一子,不能散灭;

二、多人一爱一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

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

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2.复次龙王!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

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

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丈夫隐密藏相。

3.复次龙王!若离妄语,即得八种天所赞法。何等为八?

一、口常清净,优钵华香;二、为诸世间之所信伏;

三、发言成证,人、天敬一爱一;四、常以一爱一语安慰众生;

五、得胜意乐,三业清净;六、言无误失,心常欢喜;

七、发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胜,无能制伏。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真实语。

4.复次龙王!若离两舌,即得五种不可坏法。何等为五?

一、得不坏身,无能害故;二、得不坏眷属,无能破故;

三、得不坏信,顺本业故;四、得不坏法行,所修坚固故;

五、得不坏善知识,不诳惑故。◎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正眷属,诸魔、外道不能沮坏。

5.复次龙王!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何等为八?

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

四、言词美妙;五、言可承领;六、言则信用;

七、言无可讥;八、言尽一爱一乐。◎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具足如来梵音声相。

《十善业道经》辑要—三 海涛 辑

1.复次龙王!若离绮语,即得成就三种决定。何等为三?

一、定为智人所一爱一;二、定能以智如实答问;

三、定于人、天威德最胜,无有虚妄。是为三。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即得如来诸所授记,皆不唐捐。

2.复次龙王!若离贪欲,即得成就五种自在。何等为五?

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

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

三、福德自在,随一心一所一欲,物皆备故;

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献故;

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三界特尊,皆共敬养。

3.复次龙王!若离瞋恚,即得八种喜悦心法。何等为八?

一、无损恼心;二、无瞋恚心;

三、无诤讼心;四、柔和质直心;

五、得圣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众生心;

七、身相端严,众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无碍心,观者无厌。

4.复次龙王!若离邪见,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为十?

一、得真善意乐、真善等侣;

二、深信因果,宁殒身命,终不作恶;

三、唯归依佛,非余天等;

四、直心正见,永离一切吉凶疑网;

五、常生人、天,不更恶道;六、无量福、慧,转转增胜;

七、永离邪道,行于圣道;八、不起身见,舍诸恶业;

九、住无碍见,十、不堕诸难;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后成佛时,速证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十善业道经》辑要—四 海涛 辑

1.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

一、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二、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三、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四、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五、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六、离麁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七、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八、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九、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一爱一。

十、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2.龙王!举要言之:行十善道,

一、以戒庄严故,能生一切佛法义利,满足大愿;

二、忍辱庄严故,得佛圆音,具众相好;

三、一精一进庄严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

四、定庄严故,能生念、慧、惭、愧、轻安;

五、慧庄严故,能断一切分别妄见;

六、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

七、悲庄严故,愍诸众生,常不厌舍;

《十善业道经》辑要—五 海涛 辑

八、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

九、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一爱一恚心;

十、四摄庄严故,常劝摄化一切众生;

十一、念处庄严故,善能修习四念处观;

十二、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十三、神足庄严故,恒令身心轻安、快乐;

十四、五根庄严故,深信坚固,一精一勤匪懈,常无迷妄,寂然调顺,断诸烦恼;

十五、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十六、觉支庄严故,常善觉悟一切诸法;

十七、正道庄严故,得正智慧,常现在前;

十八、正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十九、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一性一;

二十、方便庄严故,速得成满为、无为乐。

3.龙王!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龙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药草、卉木、丛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长。

4.此十善道亦复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提、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附录:受持十善戒功德

1.《大宝积经》云:「持十善业戒者,有五事利益:

一、能制恶行;二、能作善心;三、能遮烦恼;

四、成就净心;五、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八万四千无量戒品皆悉在十善戒中。」

2.《月灯三昧经》云:「佛言:若有菩萨能净持戒有十种利益。何等为十?

一、满足一切智;二、如佛所学而学;三、智者不毁;

四、不违誓愿;五、安住于行;六、弃舍生死;

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