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菩萨的精神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第九卷 十善业道经 菩萨的一精一神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一爱一恚心。】

这段经文讲四无量心,这是菩萨道的一精一神所在。我们学佛是为了超越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成就圆满的人格——成佛。成佛先要行菩萨道。菩萨的特点,就是要有慈悲济世的胸怀,这要从四无量心开始修学。

1.慈无量

“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慈,是与乐,就是给人快乐。一个人如果拥有慈的心态,他就能做到“于诸众生不起恼害”,对于一切众生不会生起一种恼害的心理。因为一个人有慈的修养,随时都会想着给众生带来快乐、幸福,他自然不会去做恼害众生的事。

2.悲无量

“悲庄严故,悯诸众生常不厌舍”。悲,是拔苦。与乐是慈,拔苦是悲。悲,是把众生从烦恼痛苦的深渊里拉出来,放到快乐的、幸福的地方去。所以慈悲的定义,就是与乐拔苦,给大家快乐,解决人家的痛苦,这就是慈悲。佛教所讲的慈悲,与基督的博一爱一,儒家的仁有些相似,但更深、更广,思想境界更高。基督教讲博一爱一,并没有让我们去一爱一异教徒。儒家讲仁,也是内外有别。他们都不及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什么叫无缘大慈呢?无缘就是不讲条件。世间上的人,给人家好处,总是有条件的。这个人跟我有关系吗?他是不是我的亲戚朋友?会不会影响到我的事业?我有没有必要帮助他?帮助他对我有好处吗?先反复计较一番,然后再施展慈心。而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慈悲众生,是不讲条件的。在菩萨的心目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只要人家有困难,他就乐于帮助,不讲究任何条件,这就叫“无缘大慈”。

什么叫同体大悲呢?同体,就是把众生和自己看成是一体的。众生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菩萨要拥有这样一种胸怀,就像《维摩经》里讲的维摩居士,人家问他为什么病了?他说,“因众生病故,所以我有病”,因为众生病了,所以他才会生病,这就有点类似母亲对待儿子一样。当儿子生病的时候,作母亲的就会很着急,甚至会着急得宁愿她死,也不要她儿子生玻母亲对待儿子的这种心情,就接近于“同体大悲”的一精一神,可惜母亲的这种胸怀太窄了,不是“无缘大慈”,因为她不会对待一切人,对待别人的儿子,她就没有这种胸怀了。

菩萨的修行是把母亲待儿子的胸怀扩充到无限,称为无量。四无量心,就是范围无限的意思。无量,以一切众生为对象。所以一个人要想修四无量心,可以从他的亲人开始,把对自己儿子、兄弟、姐妹、父母的慈悲,进一步推广到自己的亲戚朋友,再进一步扩展到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人,最后再把这种慈悲扩展到自己的怨家仇人,再把待人的慈悲心推广到一切众生,能够设身处地替一切众生着想,慈悲心就算修成了。到这个时候,才能做到“悯诸众生,常不厌舍”。

3.喜无量

“喜庄严故,见修善者心无嫌嫉”。喜,就是随喜,随喜是相对嫉妒而言的。通常人们总有嫉妒心,因为有了嫉妒心,就不能随喜。我们学佛的人,就是要培养随喜的心态。随喜心态的培养,首先要从我们的儿子、夫妻、亲戚朋友身边开始培养,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我们要马上随喜赞叹,生起欢喜心。接着,把这种对亲人的欢喜心再扩展到陌生人身上,乃至跟我们有利害冲突的人,对他们取得的成就和荣誉,我们也要随喜赞叹,感到由衷地高兴,而不是口是心非地说恭喜恭喜。我们还要进一步把这种欢喜心从一个乡村扩展到一个县、一个盛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然后再从人类普及到一切动物身上。我们要对一切生命,一切有情做出的荣誉事情,那怕就是那么一点一滴,也要由衷地感到高兴,这就叫随喜,这就是喜无量心。

“见修善者心无嫌嫉”。怎么样检验我们有没有喜无量心呢?就是当你看到别人修善的时候,,是欢喜的心态,还是嫌疑、嫉妒的心态?如果是欢喜的心态,你就有了随喜功德,如果你看到人家做好事,心里很难过,并讨厌他,甚至嫉妒他,这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喜无量心。

4.舍无量

“舍庄严故,于顺违境无一爱一恚心”。舍,是平等的心态,就是要怨亲平等,对怨家和亲戚朋友都一视同仁,在顺境、逆境面前,不起一爱一恨之心,以平常心平等处之。把这个心态推广到任何环境,推广到一切人的身上,一切众生的身上,这就是舍无量心。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