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讲记 第110集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110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第二行:

【正勤庄严故,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这一条前面已经跟诸位报告过了,最后这一句『成一切善法』,还是要讲一遍。三十七道品前面这三科,是我们修学的根本,无论学大乘、小乘,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不能够违背这一个原则,这可以说是佛法教导的基储根本法。第一个科目是「四念处」,我们在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四念处」是教我们看破,「四正勤」是教我们断恶修善,「四神足」教我们放下。如果不在这上面奠定修行的根基,可以说,在佛法里面就决定不能够入门的。我们要常常把这三科记在心上,认真努力将它落实在自己生活当中,这样才能得受用。

「正勤」有四法,这四法实在是善恶两对。已经生的恶法,我们要反省,常常反省,已经在造作的,要立刻把它断掉;还没有生的恶法,我们看到别人造恶,看到了,我现在还没有造,要记住,决定不能够生。这是恶法的两条正勤。善法,已经生的善法,要让它增长,继续不断努力去做;没有生的善法,要把它生起来。这是善的两条。『悉能断除一切不善法』,我们就知道,这是恶法的两条,断恶的两条有了效果,一切恶法、不善法统统能断除。后面这一句『成一切善法』,这是善法的两条也能落实了。

善恶的标准在哪里?就是这部经;这部经上所说的,就是善恶标准。特别是「十善」,初学入门太多了,我们记不住,也无从下手,所以佛跟我们讲,这个法门叫「最初方便」,十条:身三、口四、意三;与这十条相应的,这是善法,与这十条不相应的,叫恶法。身,造杀、盗、一婬一,这是恶法;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是恶法;意,贪、瞋、痴,这是恶法。四正勤最初方便,就在这个地方用功夫。真的会用功,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用这十条标准来修正。恶的,一定要断除,后不再造;善的,要念念增长。

到什么时候成就一切善法?那就是这部经开端世尊教导我们的,「昼夜常念善法」,「昼夜」是不间断,心里头真有十善业道,常常放在心上;「思惟善法」,这也是昼夜不断的思惟善法,思想善,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要以善来相待,以十善来相待;第三教我们「昼夜观察一切善法」,这个「观察」是奉行,把你的存心、把你的思想落实在你生活行为当中,你才能成就一切善法。善法到了纯真圆满,这个人就证无上菩提,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这部经看起来是不长,表面上看到好像不起眼,它非常重要。

我们在许多地方看到佛像,特别是彩画的佛像,佛像在头部都有一个圆光;圆是圆满,光是表智慧,智慧里面就包含一着福德。我们赞叹佛,「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就是智慧、福德究竟圆满,光代表这个意思。彩画,光的上面,我们往往看到有三个字,这三个字最常见的,有梵文写的、也有中文写的,在中国大一陆上也看到有藏文写的,它的念法是「唵、阿、吽」。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十善业道;「唵」是身三善,「阿」是口四善,「吽」是意三善。由此可知,十善业道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究竟圆满。然后我们就恍然大悟,佛教我们什么?就是教我们这个。我们学佛怎么个学法?也就是学这十桩事情。在佛门里面,大乘、小乘,果位有许许多多的差别,差别从哪里来的?你修学十善程度上不同而分别出来的。

我们今天学十善,实在讲,学得很不像。这个自己认真反省一下,不就知道了吗?不必问人。我心里头有没有十善?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还是想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我们的心就不善,这个念、这个心跟十恶相应,跟十善不相应。我们所想的,我们所说的,我们所造的,都是在十恶这边。十善,不过是听说而已。听了自己很欢喜,这就是自己有善根。欢喜,为什么不能落实?为什么做不到?这是佛家讲的「业障深重」。诸位一定要晓得,业障麻烦!业是造作,起心动念、思想言行,这叫「业」。因为我们的业不善,我们造作的是十恶业,这是说老实话。只是我们十恶业造的有轻重不同,造得轻的,三善道,造得重的,三恶道。我们确确实实恶的念头多,善的念头少。怎么样能够改变过来,让我们的善念多于恶念,我们就有进步,通常一般人讲的是「功夫得力」,这要真干!

何以那些声闻、缘觉、菩萨们,都很认真努力在干?我们常常疏忽了,常常忘掉了;这个「忘掉」在佛法里叫「失念」,把善的念头失掉了,常常失念。恶习气太重,这正是像《地藏经》上所说,「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佛说的这些话不过分,我们自己冷静想想就知道。所以觉悟,从哪里觉悟起?我常常勉励同学们,从「放弃自私自利」做起。学佛能不能契入佛的境界?能不能入佛门?在大乘法里面,入佛门是什么人?初信位的菩萨,十信里的初信,我们今天没有得到。

初信位的菩萨称得上是个善人,为什么?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佛在经教里面讲「见思烦恼」,他见惑断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了,这才入门,佛法里头小学一年级。如果我们把这五十个位次大分,十信位,十信位小学都谈不上,幼儿园;十住是小学,十行是中学,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我们这样分法,我们连幼儿园的小小班都没有进去,还在门外,我们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有什么自以为了不起的?幼儿园小小班都没进去,在人家门外听课,不是正式学生。

正式的学生,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了。见惑,头一条「身见」。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不能不明白,真正明白了之后,我们的惭愧心才生得起来,绝对不会再有贡高我慢,绝对不会再自以为是。想想,比起佛家的修行人,比哪个都比不上。断恶修善从这个地方下手,这是根本,根本的根本。我们不在这上用功夫,这一生一定空过,入不了门。幸亏佛有带业往生的法门,如果没有带业往生这个法门,可以说是举世之人一个也不能成就;不管你修哪个法门,你都不会成就,因为「我」没有放下。

《金刚经》上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是学生,初信位的学生,幼儿园小小班的学生,他已经把我相放下了。还执着有个「我」,还执着「这是我所有的」,你糟了!我们要放,从哪里放起?先放「我所有」,这叫「身外之物」,比较容易。身外之物一切都不执着,绝对不放在心上;这个「放下」是讲心里头不再执着了,不再分别了,这叫真的放下了。事上没有妨碍,所以《华严》到最后跟我们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事上无碍?事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哪里会产生障碍?障碍是分别、执着、妄想,这个东西是障碍。你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然后在一切世法里面你才随缘,你才得自在,功夫要从这个地方用起。

什么叫「一切善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叫「一切善法」,与十善相应。十善是事,事对面有个理,理事不二。从理上去观察,《无量寿经》也教给我们「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这经文好!妙极了8观法如化」是般若智慧,十恶要断,十善要修,断恶修善都是如幻如化,断恶不执着断恶,修善不执着修善,你就不是幼儿园的学生了,你至少已经提升到小学、中学,你不是十信位的菩萨,你已经到十注十行。「三昧常寂」就是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觉,这是《楞严经》上讲的「常住真心」,你的常住真心常常现前。常住真心我们人人都有,非常可惜,被业障蒙蔽、障碍住,我们的常住真心透不出来,透出来的是妄心。

所以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你要不用「四正勤」做不到,肯定做不到,,一定要用「四正勤」。「四正勤」,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切时、一切处,我们念念都要提得起来。念头一起,立刻觉察到这个念是善还是恶;如果是恶,赶快断;是善,要生起。这里头特别要注意的,断恶、修善都不执着,《般若经》上讲的,都不着相,好!你这个路子走得纯正,大乘法里面讲,你走的是中道,中道是菩萨道。断恶修善如果有分别执着在里面,也好,也算不错,那不是菩萨道。有分别、有执着是人天善道,无分别、无执着是菩萨道,都是一桩事情,其中道理不一样。有分别、没有执着,那是走的二乘道,比人天道要高一等;还有分别,决定没有执着,差别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这一条它的宗旨就是教导我们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