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四讲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二十四讲

各位听众!今天的十善业道经,讲到:

丁八、离贪求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惠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贪的定义,是欢喜金银财宝,严密储藏而不肯用出是为贪。但凡贪求利益的人,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也叫做贪。惠舍者,舍就是施舍,以自己所有的财物,布施他人,受布施的人,必定感恩戴德,这是以物质的财物,转变而为心理上的情感,永远受用不尽叫做惠。威力者,威德与道力。

我人为了生活的安定,起种种的营谋。既安定了,又希望有高贵的享受,进而又想储存。为了自己的现在,又为了自己下半世的未来,又为身后的儿孙,对于财物的贪求,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修学佛法的人,应当一反已往的贪求,而将自有的财物。惠施众生。所以经上说:离贪求心行施。修学佛法的菩萨、假如既不贪求、而又能行施,他可以获得他人不能侵夺的财宝。他虽然获得财宝,而能惠施众生。因此、他更获得对真理的信仰,佛教教理的了解,而且最极坚固而不可动遥由于信仰的真切,了解力的彻底,所以具有甚大的威德和道力。

威德与道力,这是学佛者的一种不可思议的成就,而且是不容易以言语文字来形容。都如执掌生杀予夺大权的人,任何人对他都存著几分畏惧心,这就是权力。学佛的人却无此大权,为什么有这样的威力呢?这就是凭他素来道德与学问的修养,加上威仪齐整,动止安详。使人一见著之后,不期然而然的发生一种畏惧之心。所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威德与道力,而不是权力。以下讲到:

丁九、离忿怒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一爱一。’

这里的忿怒,代表了前面若离嗔、恚的嗔、恚。嗔、在法相宗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忿、为十个小随烦恼之一。怒、和恚的两种,为百法所没有收。嗔、恚与忿怒,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差不多,所以在法一性一宗的经典上,有时候会随便用的。嗔、恚在前面已经讲过。忿怒者、听到不入耳的话,看到不顺眼的事,或者有人无故骂我、辱我、谤我、皆足以使我顿然生起一种不可遏止的报复心,顷刻间面红耳赤,甚而至于拔刀而起,那就是忿怒的表现,也可以说是嗔恚。诸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严好、就是庄严妙好。

行菩萨道的菩萨,倘能远离忿怒心而修行布施的话,他将来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并且很快的又能得到了无障碍的心智。至于所得到的五蕴报质身,他的外表,五根都很端正,身一体的长短、肥瘦、都很调匀,佛学上的习惯用语,就叫做庄严妙好。因为外表的庄严妙好,所以人家见了他,都非常地一爱一他而且敬他。

这一段经文中的无碍心智,应该提出来讲一讲。智与慧的两个名词,在佛经上是常常看到的。先以智的一部份来说:小乘教的修断中有所谓八忍八智的智。大乘中有真智、俗智、实智、权智、根本智、后得智、如理智、如量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无师智、自然智、无障碍法界智。在慧的一部份,则有戒、定、慧三无漏学中的增上慧学,慧学中又有所谓闻慧、思慧、修慧。又有所谓定慧双修、福慧二严的慧。止观法门中的观、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等,都是慧的别名。菩萨所修的六度法门中的般若,则包含著智与慧的两种,所以有时呼他为般若智,或般若慧。总之、关于智慧同义而异名的名称,多至不可胜举,以上的只是我所能记得的罢了。大概的说起来,在修学的过程上,多半侧重在慧,因为慧有观察、拣择、抉择的意思,也就是一种判别的能力。至于修学成功,从内心的本体上发出来鉴机说法的力量叫做智。所以华严文上说:‘究竟圆成萨婆若。’萨婆若,就是国语的一切智,智、同时也有觉的意思。小乘声闻人固然是因闻佛音声而悟道,而辟支佛的国语,也是缘觉或独觉。究竟而圆满的佛陀,国语也是觉者。因此佛教,不论在修行的过程中,或是到达了最后的目的地,他的基础,都是建筑在慧与智上。所以在因位上要定慧均等,或福慧双修;果位上则为一切智,无师智,自然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在华严圆宗之中,则称为无障碍法界智。而其示生人间,游方摄化,则称为悲智双运的悲智。这是佛教与只重信仰,只凭感情,甚至含有侵略一性一而运用武力以争取地盘的宗教,的确是有天壤的不同。这是佛教的特色,是学佛者不可不知道的。

这里的无碍心智,深刻一点说,就是无障碍法界智。因为嗔恨与忿怒,都是迷失事理真相的障碍,也是学佛者甚大的障,所以能远离忿怒而行布施,将来必能获得无障碍的心智,而使心体得到自一由、解脱、而无所拘束。以下讲到:

丁十、离邪倒心而行施。

经上说: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贪、嗔、痴,名为三毒,这里的邪倒心,就是贪、嗔、痴三毒中的痴心。愚痴的人,必多邪倒,邪者不正;倒者颠倒。正见、正是对邪倒而说的。有正见的人,必定恭敬信仰三宝。大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愿心。

修学佛法的菩萨,因为能远离邪倒的痴心而又能兼行布施的缘故,他必能获得他人不可侵夺的财宝。生生世世,托生在具有正信的人家。能恭敬三宝,,信仰三宝,就是正见的表示。因有信敬三宝的正因,所以常能见到现住世间的佛宝,亲自听到佛的金口说法,更能经常供养大众僧宝,培植福田。因为常得亲近三宝,对于往昔所发之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菩提心,永远不会忘失。

毁佛谤法,拨无因果,或者为生天享乐而修行固然是邪见;在大乘佛教里,认为发小乘人的自了心,都是邪见。法华经上曾有‘入邪见稠林’的说法,因为世间上邪见的种类太多了。尤其对宗教发生兴趣的人,对于宗教必须经过一番选择,如果不加审慎而加入了那外道邪见的宗教里去,那就会为魔所摄持,永没有出头之日了。

以上十段,包含了世间、出世间的两条路径,由浅入深,无形中也有一个系统与步骤。每一段里面,皆有‘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者,乃因为修行布施的缘故,布施中不是有财布施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正是修行布施所获得的果报。俗语说得好,一钱不落虚空地,明中舍财暗中来,这话虽然有点近于粗俗,实在是经验之谈,也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我们听到这经文以后,就知道将钱舍与别人用,决不是白送的。以下讲到:

丁十一、结示利益。

经上说: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大士、高士、开士、皆是国语对大菩萨的一种尊称,等于官一场中称大人的意思,也就是大心之士。菩萨、也称为大道心众生。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修菩萨道的人,都可以称菩萨。十善、前面已一一讲过两遍了。施庄严者,就是以布施为因,用以庄严佛果。

这是十段经文的结束。意思是上面所讲的十段,皆是以十善为基础而修行布施的。菩萨应修的法门,有八万四千之多,但这里所说的,是说明菩萨在修菩萨道的时候,以十善为基础,而专修布施度,所获得的最大利益。今天讲到这里为止,下星期一再会。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