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十讲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十讲

各位听众!今天讲到十善法中的:

第四、永断妄语。

语、是语言,也就是各人从嘴里说出来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文字在内。语言、文字、为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换意思的工具。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涉,有如罗网,极复杂而不可名状。其间需要语言文字,表达意思,或解决问题的地方太多了。假如心存不善,逃避责任,或作弄他人,或从中渔利。因此、在语言文字上,不见者言见,见者言不见;不闻者言闻,闻者言不闻。总之、所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字,全属虚构,毫无实事可言,是为妄语。孔夫子曾经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察其言而观其行’。这话的意思是说:我当初很相信人家的话,人家说什么,我都信以为真,可是上了不少的当,吃了不少的亏,但也增加了我很多经验。所以我现在对一个人的说话,我要察看他的虚实,随后还要看看他的行为,是否兑现,我再不会轻易的相信人了。孔夫子有了这经验,所以他对他的学生,也有‘言顾行,行顾言’的戒条。言顾行、行顾言、就是说的与做的,事实上要相符合,就是不妄语。

第五、永断两舌。

舌、就是我们的舌头,说话需要舌头,没有舌头,就辨不出音声的屈曲,而不成为语言。不成为语言,就不能表达意思。

两舌、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两个舌头,乃是于一件事,作两个说法;对一个人,有两种的批评。都如当面说这人是对的,背后说这人是不对的。或者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这都是叫两舌。

第六、永断恶口。

口、也是说话的工具。恶口、就是从嘴里发出粗言恶语,骂詈或毁谤他人,使对方的人、丧失颜面,或损失名誉。这都是由于他人的行动,不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发动嗔怒。须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许许多多的恶事,都从一念嗔心中引生出来,不但有违学佛者慈悲之心,亦伤失学佛者的人格。

第七、永断绮语。

绮语者,绵绣绫罗、叫做绮。也就是有文采的装饰,使不好看的东西,增加美观使人生一爱一。绮语、就是运用说话的技巧,把话说得好听,所谓甜言蜜语,使人一爱一听。都如妆饰浮言一靡一语,以及艳曲情调,力能增长听者的一爱一欲,引生听者的悲感,因而心荡神驰,失却自主的能力,走入歧途。孔夫子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圣人所见,没有不同,足见绮语的为患之大。

这四种口过当中,尤以大妄语,是学佛者所更当谨慎的。什么叫做大妄语呢?学佛的人,有了一知半解,从古人的言句中得了一两句机锋,为贪图名闻利养,自己以为已经明心见一性一,甚至自以为证得什么果位,页高我慢,妄自尊大,炫耀于人,是为大妄语。犯了大妄语,是破根本大戒,应当堕无间地狱。其余、如果为了救济他人的急难,或交际场中,避免他人的花费,方便权巧,所谓便宜行一事,那是不犯什么过失的。

关于不妄语的部份,我来说一只故事:过去、佛在世时,有一位老比丘,在化饭的时候,遇到一家贩卖珠宝的人家。珠宝店里老板(音板ㄅㄢˇ),这时候手上正拿著一颗珍珠,见到老比丘登门化饭,随时将珍珠放在台子上,走到厨房间去拿饭菜来,准备供养老比丘。真是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屋里有一只鹅,鹅伸长了头颈,把珠子误作食物吞下去了。老板拿饭出来,一眼看到台子上的珍珠不见了,心中不免一惊!便问老比丘说:师傅!台子上的珍珠,你拿去没有?老比丘说:我没有拿。老板说:那末!我的珠子什么地方去了呢?老比丘不答。老板再三盘问,老比丘只是不答。老板光起火来了,拿起木棒来,把老比丘打得头破血流,老比丘还是不响。老比丘的血流到地上,鹅儿不知趣,把血当水,低著头一舐一老比丘的血。老板更生气,一棒把鹅儿打死了。老比丘这才开口说:施主!你别生气,你的珠子被鹅儿吞下去了。老板不信任他的话,赶忙用刀剖开鹅儿的肚皮,果然珠子在鹅儿肚皮内。老板一见,惶恐万分,伏地请罪,求师傅的忏悔。老比丘一笑,恕你的罪罢!老板问,师傅!你先前为什么不说呢?老比丘说:我承认是我拿的,我不但犯盗戒,而且犯妄语戒。我如果说实话,那末!不啻我杀了鹅儿,又犯杀戒,你教我如何说法,所以我宁可被你打死,我也没法说明,日后你自有明白的一天。现在鹅儿已死,我不妨说明。但因我的化饭,使你生气,使鹅儿丧命,我心里仍是非常惭愧。老板对老比丘五体投地,很恭敬的说:佛陀的伟大!佛陀的伟大!向下讲到:

第八、永断贪欲。

贪、是贪求。欲、是五欲。五欲为财、色、名、食、睡,这五件事为每一个人之所贪求的。

财、为财产。色、为男色与女色。名、为名誉。食、为饮食。睡、为睡眠。这五件事,实在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也是人类繁殖的必要条件。但是必须有限度,也就是适可而止。多了就是祸害,贪求更是罪恶。拿财产的财来说罢:释迦世尊在日,尝与阿难同行。道路中有人遗弃了一大堆金银,阿难指著金银问佛世尊说:这是什么?佛说:毒蛇、赶快让开。阿难与佛世尊急步向前,不敢再看他一眼。佛世尊的后面,却跟著一位贫民,他看到地上的金银,又听到佛世尊与阿难尊者的问答,他心里在发笑,这两个沙门,真是傻瓜,分明是金银,他们偏说是毒蛇,我偏不怕这毒蛇。于是脱一下衣衫,将金银包扎而去。一个贫人,顿然发了横财,这还得了。于是轰传乡里,更传达到国王。国王将这位暴发户传到朝庭,叫他把全部金银,捐充军饷。暴发户拿出一半,国王不承认,暴发户又献上一半,于是依旧是个穷错大。但国王仍不满意,认为他藏匿的金银还很多,勒令他全部献出。穷人实在穷,真的没有了,可是无法填满国王的欲壑(音或ㄏㄨㄛˋ),于是将穷人拘禁起来了,并且说:如果不全盘交出你的金银,非严办你抗命的罪刑不可。穷人一文没用著,反而失去了自一由,在监狱里左思右想,才体悟到佛世尊的金石之言,金银岂止是毒蛇,他的祸害尤甚于毒蛇。于是合掌至心念,南无佛陀!南无佛陀!事情传到国王耳朵里,把他提出来一讯问,,国王也深深的体会到佛陀的话不错。因而带领穷人,一同去参见佛陀。佛陀为他们开示五欲的祸害,两个人同时都得了道果。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