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 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课 第二课 第三课 第四课索达吉堪布 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今天开始传讲《佛说阿弥陀经》。在汉传佛教界,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净土经典,虽然它的内容不太多,主要描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并要求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大概有两千多个字,但历代高僧大德都极其重视此经,依靠这部经典也有无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
为什么这次要讲这部经典呢?以前我曾经说过,今后净土班要开设净土五经等课程,现在《极乐愿文大疏》刚讲完,正好有时间讲这部经。1993年,我们学院举办了第一次极乐大法会,当时法王传讲了《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我具有此法的清净传承,所以也想供养给大家。此外,学院内外的很多佛友经常念诵《阿弥陀经》,从宋朝开始汉地寺院就将此经列为日常课诵,可是许多人虽然文字上念,但对意义却不太理解。通过这次传讲,如果大家能对经典的意义有所了解,以后一边念诵一边生起欢喜心,这样功德就非常大了。再者,学习 此经可以积累巨大的功德。《阿弥陀经》宣说的是圣者的境界,经中介绍了许多佛陀、菩萨、阿罗汉以及极乐世界的情况,这些内容有很大加持,如果听闻思维此经,就可以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基于这些原因,所以准备开讲这部经典。
要提醒各位的是,净土法门虽然非常殊胜,但也不能只学这个法,其他的法全部排斥,这种做法是没必要的。众生的根机不尽相同,一门深入是可以的,但也不能排斥其他法门。佛陀的教言无量无边,其加持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这些法门产生信心、进行闻思修行,则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成就。《大悲经》里面说:“诸佛不思议,如来法亦然,能信不思者,必获不思报。”说得很清楚,诸佛的神通和智慧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宣说的妙法也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对这些不可思议之法产生信心,必定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
学佛之人要有包容的心态,应该以广阔的智慧接受一切佛法。佛法就像大海一样,融汇了各派教理的一江一 河之水,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宗派观清净心。现在很多人比较不错,对各宗派的教理都有所了解,各宗派的争论也不像从前那么多了。以前密宗在汉地刚兴起时,有些净土宗和禅宗的法师特别排斥,后来人们对密宗的教理有所了解,再加上密宗修行人的行为也比较如法,所以大家逐渐接受了密宗。当然,也有个别人的行为不太如法,不仅藏传佛教有这种人,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也有这种人,但这是人的过失,并不是法的过失。
总之,如今大家对各个宗派都比较认可,藏传佛教界与汉传佛教界也没有什么矛盾和抵触,这一点非常好。其实应该如此,佛教徒本来就不是很多,如果再不一团一 结和合,肯定会对弘法利生的事业带来损害。如果一所寺院只提倡禅宗,只维护禅宗的信徒,除此之外的法门全部排斥,很可能引发许多矛盾和争论,这样肯定会毁坏许多人的相续。所以佛教徒一定要互相了解、互相学习 。
以我个人而言,本来是藏传佛教的一个普通僧人,为什么我要研究汉传佛教呢?原因就在于佛法本来没有区别。一个人在干渴的时候,不管哪里的水都可以喝,你不能说:这是印度的水,那是汉地的水,那是藏地的水,只能喝一种水,其他水不能喝。只要是清冽的水,每个干渴的众生都可以饮用,饮用后都可解除干渴。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相续中产生烦恼时,可以运用任何传承的佛法来息灭烦恼,所以大家不要有排斥之心。
经题:《佛说阿弥陀经》
此经有三种译本:一是鸠摩罗什于公元402年在长安翻译的,这是最早的一个译本;二是求那跋陀罗于公元455年在荆州翻译的,该版本现已失传;三是玄奘于公元650年在长安大慈恩寺翻译的,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该版本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此经在藏文中也有,名为《圣大乘净土庄严经》。从内容上看,玄奘译本和藏文译本的经名应该比较准确,因为这部经典主要宣讲了净土的庄严,并没有着重宣讲阿弥陀佛。
《阿弥陀经》在汉地历史上又被称为《小无量寿经》或者《小经》。我觉得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加持力非常大,汉地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历来都以这个译本进行读诵、修行,所以这次我也依靠这个译本给大家宣讲。
译者:姚秦龟兹三藏鸠摩罗什
大家都知道鸠摩罗什大师,他有着不可思议的弘法利生愿力。《高僧传》中记载,他的母亲去印度前,曾对他说:“如果你去汉地弘扬大乘,大乘教法一定会大兴,但对你自身不会有利益。”鸠摩罗什说:“大乘行人舍弃自身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能让大法东传,即使我身入炉镬也无憾!”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发心确实不可思议。
鸠摩罗什的父亲叫鸠摩炎,是印度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智者,后来他游历到龟兹国[1],龟兹王非常敬慕他,就迎请他为国师。龟兹王有一个特别聪明的妹妹,据说过目不忘,一闻成诵,各国王子都想娶她,可是她都不愿意。最后她看上了鸠摩炎,让国王逼他和自己成亲,鸠摩炎不得已还俗与她成家。婚后不久她就怀了鸠摩罗什,自从怀孕后她变得更加智慧超常,就像舍利子的母亲一样,并且无师自通梵语。一位阿罗汉听说此事后,认定她怀了有智慧的孩子。确实如此,鸠摩罗什降生后,她就不会说梵语了。鸠摩罗什出生不久,他的母亲就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可是鸠摩炎不同意,他说:“以前我出家时,你非要让我还俗,现在我还俗了,你又要出家,这是不合理的。”于是她只得暂时放弃出家,后来又生了一个孩子。之后她出家的心更切了,再次要求出家,鸠摩炎还是不同意。于是她就以绝食相抗,六天六夜不进饮食,眼看奄奄一息了,鸠摩炎才不得不答应她出家。但因为还没有落发,所以她依然不肯进食,直到落发更衣后才进食。鸠摩罗什当时才七岁,也跟着母亲一起出家。他的母亲非常一精一进,很快证得初果,后来又证得三果。鸠摩罗什特别聪明,出家后一天能背一千个偈颂,每个偈颂有三十二个字。
从历史上看,鸠摩罗什的翻译对后人有这么大利益,我想和上述原因肯定是分不开的,所以这次我采用了鸠摩罗什的译本。
汉地历代高僧大德都特别重视《阿弥陀经》,造了很多注疏和讲义。这次我没有时间全部翻阅,大概看了一些。唐朝有慧净法师的《阿弥陀经义述》、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疏》,宋朝有智圆法师、元照律师的注疏,明朝有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大慧法师的注疏。清朝有续法大师等的注释。现代的弘一大师、宣化上人等大德都讲过此经。所以在汉文资料中,《阿弥陀经》的讲义非常多,各高僧大德都有不同的解释方法。尤其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特别好,文字浅显易懂,解释得很清楚,方便的时候你们应该看一看。
今后大家在读诵此经时,一方面要了解经文的意思,一方面内心要有清净心和欢喜心。这样和净土法门结上善缘很重要,如果活着时经常读诵经中的金刚语,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就不困难了。
这次我参照个别讲义,然后凭自己的浅见大概解释一下这部经典,在解释的过程中可能有不合经义或者上下不畅之处,希望你们一方面要认真听受,另一方面发现问题也可以随时更正。下面我们看经典正文。
如是我闻。
我是这样听佛说的。
《大悲经》中记载,当年佛陀接近涅槃时,向众弟子宣说了最后的教言,阿难等弟子特别伤心,心就像要裂开一样。后来佛陀告诉阿难:“如果你敬爱我,就要做我喜爱的事,我把多生累劫修一习一 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给你,希望你将来好好护持它,莫令中断。以后你和大迦叶结集佛经时,前面可以加‘如是我闻’,中间可以加‘佛曰、弟子白佛’,最后可以加‘佛说此经已,一切人天大众皆大欢喜,顶戴奉行。’”一般佛经有三种:佛陀亲自说的,佛陀加持说的,开许而结集的,“如是我闻”就属于第三种。
“如是我闻”意为我是这样听佛说的,这说明下面所讲的内容是真实的,因为以前结集佛经的人都具有不忘陀罗尼,所以凡是听到的内容都记得清清楚楚。这里的“我”是结集者,佛经有不同结集者,有些佛经是阿难结集的,有些是迦叶结集的,有些大乘经典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结集的。每部佛经前面都有“如是我闻”几个字,这可以证明经典内容的真实可靠。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某一个时候,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安住。
每一部经典都有宣讲的缘起,即五种圆满——本师圆满、时间圆满、环境圆满、法圆满、眷属圆满。
“一时”是时间圆满,这里没有说是佛陀成道后多少年,也没有说是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一时”来表示说法的时间。为什么这样表述呢?因为“一时”含义很深,可以表达很多种意义,既可以解释为密宗的本来清净时,也可以解释为某个具体的时间。
“佛”是本师圆满。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环境圆满。舍卫国大家都应该清楚,有关经典中记载,佛陀成道后在舍卫国住了二十五年。当时那里是波斯匿王统辖之地,当地的人民了知义理,对佛法很有信心。佛陀在那里讲经说法时,经常有成千上万的猕猴、飞禽前来听法,而且它们从来不喧闹。因为舍卫国具足诸多功德,尤其适合讲经说法,所以佛陀在那里呆的时间最长。
据历史记载,佛陀在世时舍卫国人民众多,国家非常兴盛。等到五世纪法显去印度巡礼时,舍卫国已经成为一片废墟,再过两百年玄奘路经当地,那里就更加荒芜了。在《印度游记》里,根登群佩大师也描述了舍卫国的荒凉状况,既没有城镇,也没有居民。原来法王带我们去那里朝圣时,也是除了看到一些遗址以外,什么人烟都看不到。
祇树给孤独园大家也应该清楚,这是祇陀太子和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陀的一精一舍。给孤独长者是印度的一位大富翁,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的一尸一陀林中安住,给孤独长者去拜见佛陀。见到佛陀后他生起极大的信心,就在佛陀面前皈依了三宝。后来他对佛陀说:“世尊,我欲还舍卫城起立一精一舍请佛及僧,唯愿世尊哀受我请。”现在汉地有些居士也是这样,在某位上师前皈依后,见到上师的住房不太好,马上想供养一套房子。
回到舍卫国后,给孤独长者就四处打听合适的地方,后来他看中了祇陀太子的花园,想买下来供养佛陀。在和祇陀太子谈价钱的时候,祇陀太子半开玩笑地说:“如果你能将整个花园铺满黄金,一点都不剩下,这个花园就卖给你。”给孤独长者一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用大象将家中的黄金全部运到花园,最后整个花园都铺满了黄金,只剩下一小块地还没铺完。那时祇陀太子被感动了,他觉得:能够让长者如此慷慨施金,看来佛陀一定是具足大功德之人。于是他对长者说:“园中其他的地算你供养佛陀,这一块地和园中的树算我供养佛陀,这个一精一舍算我们两人共同供养佛陀的。”后来,这所一精一舍就被称为“祇树给孤独园”,其中“祇树”就是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林,“给孤独园”就是给孤独长者供养的花园。这个一精一舍特别大,我们去印度朝圣时,有一天下午去了那里,当时法王给我们讲了一精一舍的来历。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这些人都是大阿罗汉,为众人所知所识。
这是眷属圆满。何谓比丘?意为乞士、破烦恼、怖魔,指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宝积经》中说:“比丘者,能破烦恼,故名比丘。”
所谓“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即经常随行佛陀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圣众:其中三迦叶及其眷属一千人[2],目犍连、舍利子及其眷属二百人,耶舍[3]及其眷属五十人,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
在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一千二百五十位眷属的说法。这些人宿世与佛陀有缘,故佛陀成道后最先得到度化,由于感念佛陀的教化,所以他们恒常跟随佛陀。现在有些上师经常带着个别关系比较近的眷属,这也是前世的发愿和今生的因缘所致。
这些比丘都是大阿罗汉,也是僧一团一 中的长老,为大众所知所识。下面对十几位阿罗汉做简单的介绍。
长老舍利弗
这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智慧第一的声闻圣者。“长老”是尊称,因为德腊俱尊,故称为长老。“舍利弗”是尊者的名字,印度有一种飞禽叫舍利,因为尊者母亲的眼睛长得像舍利的眼睛,所以取名为舍利,尊者也因此取名为舍利子。在梵文里,“弗”就是“儿子”的意思。关于舍利弗怎么样皈依佛教、成为阿罗汉,以前我们讲过,大家可以自己了解。
摩诃目犍连
在梵文中,“摩诃”是大的意思,摩诃目犍连就是大目犍连。和舍利弗一样,目犍连也是随母名而取名,据藏文经典记载,尊者的母亲名叫目犍连,所以尊者名叫目犍连子。
大家都知道,尊者是佛陀神通第一的弟子。这和他宿世的发愿有关:往昔有一个以捕螺为生的渔夫,有一次他供养了一位独觉,独觉应供后在空中显示各种神变。当时渔夫生起极大的信心,他发愿道:愿我将来也拥有这样的神通。以此因缘,后来他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下成了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
尊者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头陀第一的弟子。“迦叶”是“饮光”的意思(在藏文中是“护光”的意思),据说尊者的祖先是一位仙人,这位仙人身有大光明,能吸尽日月的光,令日月光芒不现,所以仙人的后代就以饮光为姓。
上述三位阿罗汉在许多佛经中都有介绍。《增壹阿含经》中说:“智慧无穷,决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神足轻举,飞到十方,所谓大目揵连比丘是。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
当年佛陀临入涅槃时,将所有的教法一交一 付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临入涅槃时,将教法一交一 付给阿难,然后到鸡足山说偈曰:“我以神通力,当持于此身,以粪扫衣覆,至弥勒佛出。”(我以神通力加持自己的身体,令它一直不散坏,我以释迦佛传下来的粪扫衣覆盖自己的身体,直到将来弥勒佛出世。)之后尊者便入于山中示现涅槃。后来阿难和未生怨王到鸡足山拜见尊者的遗体,他们虔心祈求之后,大山自然分开,露出尊者的遗体。顶礼尊者的遗体后,未生怨王准备焚化遗体,阿难劝阻他说:“不能焚化,依靠这个遗体,将来弥勒佛出世时,无数眷属会获得圣者果位。”阿难说完后,山体又合拢了。后来,未生怨王在山上建了一座塔作为供养。
我去过鸡足山,在山上也看到一座古塔。我翻了很多历史资料,都没有发现说它是未生怨王修的,但那座塔看起来比较古老,也许是未生怨王修的。鸡足山华首门前有一小眼泉水,据说是阿难的眼泪积成的,当时我在那里喝了很多“泪水”。
摩诃迦旃延
这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下论议第一的弟子。《增壹阿含经》中说:“善分别义,敷演道教,所谓大迦旃延比丘是。”
迦旃延尊者经常去人间、地狱各处度化众生。《贤愚经》中记载,有一次尊者遇到一个贫穷的仆女,这个仆女想到自己的遭遇非常难过。尊者问她:“你为什么这么痛苦?”仆女说:“我年老贫穷,实在没办法活下去了。”尊者安慰她:“你可以把贫穷卖掉呀。”仆女问:“贫穷怎么能卖呢?”尊者说:“有办法,你可以供养我。”仆女说:“我什么东西都没有,怎么供养你?”尊者说:“我把钵借给你,你去舀一钵水,然后供养我,这样你就不会再变成贫穷者了。”仆女依言而行,以此善根她死后转生到了天界。
人再穷也不可能没有一点水,所以如果有些人实在没有其他供品,也可以用水来供佛、供僧。这个能力都没有的人是没有的。因此,只要能像尊者那样善分别义,作功德并不是很难;如果不能善分别义,即使花了很多钱,每天做很多事情,功德也不一定特别大。
摩诃俱絺罗
摩诃俱絺罗具足四种辩才,在佛教的历史上他是答问第一。尊者是舍利弗的舅舅,人们都叫他“长爪梵志”,这其中有一段因缘:以前摩诃俱絺罗辩才无碍,可是自从姐姐怀了舍利弗后,他就没办法跟她辩论了。他想:这肯定是小外甥的智慧力,现在他没出生我都辩不过姐姐了,将来出生后和他辩论就更困难了。于是他拼命学习 论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连剪指甲的时间都没有,后来指甲长得特别长,所以人们称他为长爪梵志。不过虽然他这么一精一进,后来还是辩不过舍利弗。
“摩诃俱絺罗”意为“大肚持”,即肚中充满三藏法义。其他经典里说,尊者名叫“大膝”。
释迦牟尼佛教下有著名的十六罗汉,他们都获得了长寿持明的果位,当年佛陀要求他们不入涅槃,护持如来的教法,所以如今他们还住在南瞻部洲、北俱卢洲等地。在此处介绍的阿罗汉中,有些就属于十六罗汉。
离婆多
离婆多是舍利弗的弟弟,为什么叫离婆多呢?在梵文中,离婆多是一个星宿的名字,他的父母祈祷这个星宿后生了他,所以就给他取名离婆多。
离婆多出家很有意思,他在结婚的路上生起出离心,于是从婚礼的队伍中逃了出来,跑到一所寺院出家为僧。出家不久,他就证得了阿罗汉果。离婆多禅定特别好,他的心无有颠倒,从来不散乱,是佛陀禅定第一的弟子。
周利槃陀伽
他是佛陀义持第一的弟子。“周利槃陀伽”意为“小路”,他哥哥是在大路边生的,所以名叫大路,而他是在小路边生的,所以就取名小路。
周利槃陀伽是十六罗汉之一。能海上师翻译过《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玄奘法师也翻译过《法住记》,对十六罗汉都有详细介绍,大家可以参阅。
所谓义持第一,即在受持教义方面谁也比不上。刚开始尊者特别愚笨,出家后三个月背不会一个偈颂,后来佛陀让他为僧众扫地,最终他净除了宿业,证得阿罗汉果,通达一切教义。
难陀
难陀是佛陀的弟弟,是净饭王的第二个儿子。当年佛陀成道后,特意度化难陀出家,难陀刚出家时很贪恋妻子,后来佛陀带他到天界、地狱游历,以此因缘他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在释迦牟尼佛的教下,难陀是调根第一、仪容第一。
阿难陀
“难陀”意为“欢喜”,“阿难陀”就是“大欢喜”、“庆欢喜”、“一切欢喜”的意思。他是佛陀多闻第一的弟子,也是佛陀的侍者,曾在二十五年中承侍佛陀。
难陀和阿难陀相貌非常庄严,具足和佛陀类似的相好庄严,所以显现上经常受到女众的引诱。《楞严经》中记载,摩登伽女曾对阿难陀制造违缘,如果不是佛陀派文殊菩萨去解救,他差一点就破戒了。
罗睺罗
罗睺罗是佛陀的亲生儿子,他是释迦牟尼佛教法中第一个沙弥。刚开始罗睺罗特别调皮,后来在佛陀的调化下,他成了一名如法的出家人。关于他的名字有两种说法:一是他降生时正值月食,罗睺罗阿修罗王挡住了月亮,所以取名罗睺罗;二是他在母胎中住了六年,由于被母胎所障蔽,所以取名罗睺罗[4]。在佛陀的弟子中,他是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
憍梵波提就是其他经中提到的牛主尊者。因为他前世诽谤别人像牛,所以感得今生体态如牛,吃饭也像牛一样反刍,甚至获得阿罗汉果后还有很多人经常因此而讥毁他。因为他是圣者,佛陀害怕人们因他造恶业,便让他到天界去住。(可能天人观清净心比较好,不像人一样看见一点不如法马上就说,所以佛陀把他的工作调到天界。)释迦牟尼佛涅槃后,迦叶尊者结集三藏时,曾派人迎请他回人间帮助结集。在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中,憍梵波提是天供第一,即接受天人供养最多。
宾头卢颇罗堕
“宾头卢”意为“不动”,“颇罗堕”意为“利根”,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众生供养,故被称为福田第一。在十六罗汉中,有一位眉毛长长的尊者,这就是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高僧传》记载,以前道安大师担心自己造的论典不符合佛经,于是立誓:如果我所说的不偏离经义,愿能见到瑞相。后来他在梦中见到宾头卢颇罗堕尊者说:“你造的论非常符合经典的意义。”
迦留陀夷
“迦留陀夷”意为“黑光”,因为他的身体特别黑,所以取了这个名字。他以前是六群比丘之一,佛教的许多戒律都是因他而制定的。迦留陀夷喜欢下午化缘,某天傍晚他去一个孕妇家化缘,当时天正下大雨,因为他的身体特别黑,孕妇一开门,在闪电中看到一个黑人,以为是魔鬼来了,当时就吓得流产了。后来得知是比丘,于是她就开始诽谤,说佛弟子如何不好。佛陀听说这件事后,便规定比丘午后不能进食。虽然开始他的行为不是很如法,但后来证得了阿罗汉果。在佛陀的诸弟子中,尊者是教化众生第一。
摩诃劫宾那
尊者在佛陀诸弟子中是知星宿第一,他精通天文历数。前一段时间我们介绍过,他出家前是一个国王,后来佛陀以转轮王的形象度化了他。
薄拘罗
薄拘罗在佛陀诸弟子中是长寿第一,他活了一百六十岁,一辈子没有生过病。佛经中记载,他的继母曾经五次想杀害他,但是都没有成功,而且小时候他被大鱼吞入腹中,也没有死掉。“薄拘罗”意为“善容”,其他佛经中也翻译为“重姓”。
阿耨楼驮
“阿耨楼驮”意为“无贫”,藏文中为“无灭”。他就是阿那律尊者,在佛陀诸弟子中是天眼第一。阿耨楼驮刚出家时昏沉特别厉害,甚至听佛说法时都打瞌睡,后来佛陀严厉呵斥他。他生起了大惭愧心,连续七天七夜不睡觉,结果双眼失明。佛陀悲悯他,为他传授金刚照明三昧,他通过一精一进修持开了天眼。
现在有些人也特别爱睡觉。前一段时间我遇到一个人,他说:“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最好白天占三分之一,夜晚占三分之二,这样才睡得够,不然一直睡不够。”
如是等诸大弟子。
如是等诸位大弟子。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一精一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以及诸大乘菩萨,如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一精一进菩萨,与如是等诸位大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阿逸多菩萨即无能胜菩萨,也就是未来的弥勒佛。乾陀诃提菩萨即不休息菩萨。为什么他叫“不休息”呢?由于多生累劫修行不生厌烦,故以“不休息”名之。为什么常一精一进菩萨名叫“常一精一进”呢?因为这位菩萨自利利他无有疲厌,故以“常一精一进”名之。
宣化上人说,不休息和常一精一进是一样的,不休息就是常一精一进,常一精一进也就是不休息,他们两个就像赛跑一样:你不休息我就常一精一进,你常一精一进我就不休息。这种解释方法我不是很满意。其实这两位菩萨名字的意义是不同的,一个是从自利利他方面恒常一精一进而言的,一个是从多生累劫修行不生厌烦而言的。
在眷属圆满中,刚才是小乘比丘圆满,这里是大乘菩萨圆满,下面是人天大众圆满。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以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会一处。
释提桓因就是帝释天,在藏文版中不仅提到了释提桓因,还提到了大梵天。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中,前文有些阿罗汉没有提及,后文在天人中也提到了大梵天。
总而言之,这部经典的缘起是这样的:在某一个时候,佛陀安住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比丘、菩萨以及天人等无量众生聚集在这里。
这以上时间圆满、本师圆满、环境圆满和眷属圆满都已经宣讲了,下一堂课讲法圆满。
思考题:
1、《阿弥陀经》在汉地历史上有哪些译本?
2、简述鸠摩罗什大师的生平事迹。
3、佛经前面为什么要加“如是我闻”?
4、为什么此经用“一时”表示说法的时间?
5、解释祇树给孤独园的来历。
6、佛陀的常随众“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是哪些人?
7、请介绍经中提及的三位阿罗汉。
8、请解释常一精一进菩萨和不休息菩萨的名字。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
[2] 三迦叶以前是外道首领,他们师徒共一千人,后来都皈依了佛陀。
[3] 佛陀度化五比丘后,紧接着度化了耶舍,之后度化了耶舍的父母家人。在佛教的历史上,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优婆塞和优婆夷。
[4] 罗睺罗有障蔽之义。
第二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阿弥陀经》的内容比较简单,大家应该很容易掌握,关键是要经常观修思维。如果经常观想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这就叫做明观福田,是往生四因之一。这对欲求往生的人来说意义极大。
世间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无有实义,诸如财富、名声、地位、感情等,许多人特别执著这些世间法,可是再过二三十年他们就会知道,现在为之奔波劳碌的这些对境都会烟消云散,临终时一点都用不上,唯有生前所作的善根会跟随自己的心识,让自己获得长远的快乐。
很多世间人都自以为人生目标很明确,但从学习 大乘佛法者的眼光来看,其实他们的人生目标很迷茫。在座各位在选择人生目标时应该考虑: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什么是长远的利益?在这方面不应该鼠目寸光,应该高瞻远瞩,这样自己的所作所为才会有意义。
如今我们在听法、观修、念佛,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佛法是无比殊胜的对境,任何人如果有缘得受这样的圣法,就会种下解脱的善根,必将获得菩提果位。《华严经》中有一个教证:“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意思是,如果有众生没发过菩提心,后来偶尔听到佛陀的名号,以此因缘也决定会成就菩提果位。这个教证意义非常深刻,不仅学佛之人要思维其意义,所有追求快乐的人也不得不思维,如果能真正领会其意义,一定有相当大的利益。
这次我讲《阿弥陀经》也没什么可发挥的,只是用白话把经文给大家做个解释,下来以后大家要根据经文进行思维。我希望四众弟子们经常读诵这部经典,在读诵的过程中最好一边思维其义,一边产生恭敬心和欢喜心。诵经是汉传佛教的一个良好传统,各个寺院都经常读诵经典。但是光读诵、不思维是不行的,这和鹦鹉学舌就差不多了。因此大家首先要理解意义,然后一边读诵一边观想,这样才能获得大加持。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个时候,佛陀告诉长老舍利弗:“从这个娑婆世界往西方越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世界,那里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如今正住于世间并宣说妙法。”
此处的“十万亿”是非常多的意思,不一定正好是十万亿个佛土。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中,这句话译为:“于是西方去此世界过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极乐。”用通常话来讲就是:在娑婆世界西方无数个世界以外,有一个佛刹叫做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授记经》云:“西方过此亿百千刹,有世界名安乐。其国有佛,号阿弥陀如来应供正遍知,今现在说法。”所说与这里基本相同,也是从此向西方越过无量世界有一个极乐世界,那里有一位阿弥陀佛。
对于修净土法门者来说,首先要确定极乐世界的存在。如果是利根者,通过比量和教量完全能对此生起定解;如果不是利根者,只要具足信心和恭敬心,根据佛经和传承上师的教言,也能逐渐相信极乐世界的存在。但个别众生前世没有积累过资粮,甚至在三恶道屡屡受苦,转到人间后依然邪见重重,他们听到极乐世界很容易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不信而加以毁谤。当然,这种人不承认极乐世界是没有任何依据的,我们从理论上完全可以辩得过他们。在《净土教言》中,麦彭仁波切用丰富的教证和理证驳斥了种种不承许净土法的邪说。
我们应该知道:释迦牟尼佛的这个所化刹土叫做娑婆世界,这是一个大千世界[1],极乐世界就在无数个这样的世界以外。用现在的科学仪器是不可能发现极乐世界的,你拿着一个特别大的望远镜往西一直看,再怎么看也看不到极乐世界,即使美国的哈勃望远镜也看不到。望远镜不要说无数个佛刹,连一个佛刹都无法彻见,所以极乐世界根本不是我们的行境。和佛陀的智慧相比,我们这些人的分别念跟小虫真的没有什么区别。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有许多人们不知道的领域,即使现在最著名的天文学家也不可能对宇宙有全面的了知,依靠各种现代科学仪器,他们最多对银河系或者太一陽一、月亮的一部分有所了解,除此以外就没法了解了。总之,对于极乐世界的存在,科学是没办法证成的,我们只能依靠内道的教理对此生起信心。在历史上有无量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而且经论中也有许多有关往生净土的论述,通过这些完全可以成立极乐世界的存在。
现在有些人非常可怜,稍微有一些知识,读过世间的大学,实际上智慧一点都不成熟,他们经常毁谤净土法门。懂道理的人知道,其实这些人的毁谤之辞只是自欺欺人,根本无法建立正确的观点。
总之,西方无量刹土外有一个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正在那里为无量众生宣说大乘妙法,各位对此要有坚定的信心。如果有了信心,就会往这方面发愿回向。就像有些上师的教言中说的那样,太一陽一落山的时候,面向西方虔诚地顶礼、观想,这就是对极乐世界有信心的表现。
大家对极乐世界一定要有向往心,如果连向往心都没有,佛陀也不可能抓着耳朵把你拽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用手拽着你,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在旁边帮忙,要强行把你拉到极乐世界,这个过程中你一直哭喊“我不愿去啊”,这种情况是不可能有的。所以自己首先要有愿意往生的心。
怎样才会愿意往生呢?要通过学习 净土法门认识到:娑婆世界是很苦的,不会有真正的快乐,如果想永远快乐、拥有利益众生的能力,唯一的选择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从这个角度考虑后,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心念:作为一个可怜的凡夫人,谁不愿意往生净土?谁愿意死死抓住肮脏的对境不放啊?所以我一定要往生净土!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舍利弗,为什么彼土名叫极乐世界?因为那里的众生没有任何身心的痛苦,唯一感受各种快乐,所以叫做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往昔曾发愿:“设我得佛,国中人天所受快乐,不如漏尽比丘者,不取正觉。”意思是,假设我成就佛果,我国土中的人天大众一定要感受无量的快乐,如果他们不如漏尽比丘入定那样快乐,那我就不取佛果。如今佛陀的大愿已经实现了,所以往生极乐世界者是无比快乐的。
极乐世界没有苦苦、变苦、行苦等三大苦,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说:“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我觉得他对三苦的解释非常好。
娑婆世界没有快乐可言,即使有一点快乐,很快就会变成痛苦。有些道友现在心情很好,过一会儿遇到一点违缘就闷闷不乐了,天天都是愁眉苦脸的。为什么?这就是娑婆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后则不同了,任何时候都是很开心的。今天我遇到一个道友,我们讲起另一个道友的事,我说:“等他开心的时候跟他一交一 流一交一 流,怎么样?”他说:“从来看不到他开心的时候。”有些人就是这样,也许是因为娑婆世界确实没有值得开心的,就像以前的朗日塘巴尊者一样,所以总是觉得世间的一切都令人伤感。
而极乐世界不是这样,既没有刚才讲的三种根本苦,也没有八种支分苦:因为在莲花中化生,不像我们一样从母胎中降生,所以没有生苦;因为岁月无有迁变,所以没有老苦;因为没有四大不调的现象,所以没有病苦;因为那里寿命无量,所以不会有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近取五蕴苦也是没有的。
在我们这个世界,经常是喜欢的对境不得不离开,不喜欢的对境不得不接触,各种痛苦随时会出现。而极乐世界既没有恶友,也没有恶劣的环境,身心都极其快乐,始终处于安乐中。世间的众生为了快乐日日夜夜在奔波,可是真正快乐的有多少?很多人虽然想拥有快乐,可是从小到大一直没有快乐过。所以身处娑婆世界,诸位不要有很大的期望,我们不可能过得特别快乐,除非是具有一定修行境界的人,就像《虚幻休息》中讲的一样,对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如梦如幻,那样才会活得比较快乐。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们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但也不要以一些小事扰乱自心,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其实,很多人的痛苦和忧伤都是心过于狭隘导致的。在这方面,不说有大乘佛法的理念,甚至如果有世间的包容心,很多内心的疾病也会得以治愈。我看过一本叫《零极限》的书,作者在这本书中说,人的疾病和痛苦都是自我执著引发的,他建议用四句真言治疗这些疾病,即“我爱你”、“对不起”、“请原谅”、“谢谢你”。我觉得他的说法很有道理:如果我们能无条件地爱所有的人,对所有的人说对不起,将一切过失归于自己,对任何人奉献感恩心,那又有什么不开心的呢?既然所有的不快乐都是执著小小的我带来的,那么虽然我们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肯定是苦不堪言,但只要能以宽广的心态面对世界,也会有一些开心的时刻。
下面介绍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从栏楯宝树、水池莲花、天降花雨、有情无情皆出法音等方面次第说明。对于极乐世界的整个状况,大家可以通过看唐卡来了解,藏地有许多很好的唐卡,基本上都是按照《阿弥陀经》画的。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舍利弗,极乐国土有无量无边的宫殿,每座宫殿周围都有七重栏楯[2]、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围绕,这些都是四宝质地的,因为具足如是庄严,所以彼国名为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的一切都具有特殊寓意,像此处的“四宝”代表常乐我净四德,“七重”代表七觉支。为什么我们要求大家观想极乐世界?原因就在于此。
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不清净的法,就像一个美丽的花园一样。当然,极乐世界跟人间的花园还是有很大区别。人间的花园再怎么好,毕竟还有不清净之处,有时我们在花园里能看到一些好看的花,但如果仔细观察,在花瓣上还是能发现灰尘,而极乐世界没有任何不清净的法。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舍利弗,极乐世界有七宝水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都是以金沙布地。
《观经》中说,七宝池中的八功德水都是从如意宝珠中流出来的。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水池的四边有阶道,都是黄金、白银、琉璃、玻璃[3]所成,水池上有楼阁,这些楼阁也以黄金、白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红宝石)、玛瑙而严饰。水池中处处是大如车轮的莲花,莲花有青黄赤白四种颜色,青色的发出青光,黄色的发出黄光,赤色的发出赤光,白色的发出白光,这些莲花微妙香洁。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在玄奘法师的译本中,对莲花的描述是:“青形青显,青光青影。黄形黄显,黄光黄影。赤形赤显,赤光赤影。白形白显,白光白影。四形四显,四光四影。”藏文本也是这样,每朵莲花都有四种特点,如青莲花形状是青色的,显现的颜色是青色的,发出的光是青色的,影子也是青色的。
世间的莲花不同,虽然花可以是青色的,但是发不出青色的光,影子也不是青色的,跟极乐世界的莲花有很大差别。我去过杭州,西湖里面有很多莲花,虽然看起来既漂亮又干净,但是一摸却有很多灰尘,而且也发不出光。
在极乐世界的莲花中,青色的是优钵罗花,它发出青色的光;黄色的是拘勿头花,它发出黄色的光;赤色的是钵头摩花,它发出赤色的光;白色的是芬陀利花,它发出白色的光。这些莲花都具有微妙香洁[4]四种功德。
关于七宝,此处说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在其他经典中,对七宝的说法有所不同。《般若经》中说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没有玻璃和赤珠,珊瑚和琥珀则在内。藏族人特别喜欢珊瑚和琥珀,所以也把这两者算在七宝中。《法华经》对七宝说法又不同,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玫瑰。
玫瑰应该是红宝石。原来法王如意宝去新加坡时经常念九本尊心咒,所以需要红色的念珠。为了买红宝石,我们天天去逛珠宝店,几乎将新加坡的珠宝店都逛遍了,最后好不容易买到一个红宝石。当时有个新加坡的小乘比丘,他的法衣是斯里兰卡式的,他说穿着那种法衣不方便去珠宝店,所以不敢和我们逛珠宝店。法王去印度时,在南方某个城市也说需要红宝石念珠,当时也买了一些红宝石,回国后法王将那串念珠分给学院的道友念咒了。
至于八功德水,我在前面给大家介绍过,各位应该有印象。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对八种功德的说法稍微有点不同:一、澄清,即无有杂垢。二、清冷,特别清净、凉爽。三、甘美。四、轻软,即喝后感觉很轻软,这一点我们也许感觉不到,有些云南人喝茶时说:“嗯,轻”、“重”,马上能感觉出水质的沉重和轻软。五、润泽。六、安和,饮用后身心安乐和适。七、除患,饮用后遣除饥渴等无量过患。八、增益,饮用后能长养诸根四大,增上种种殊胜善根。
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陀又告诉舍利弗:“极乐世界经常有天人的奏乐,那里以黄金为地,白天三次、夜晚三次降下天界的曼陀罗花。那里的众生经常早上各自拿着盛满鲜花的花器,到其他刹土供养无数佛陀,等吃饭时再回到本国,之后吃饭经行。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衣祴”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义,但此处是指花篮等器具。有些讲义中将其解释为衣服,说极乐世界的众生用衣服供养佛陀,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鸠摩罗什的译文中说,极乐世界的菩萨吃饭时回到本国,吃完饭后行持各自的行为。玄奘的译文没有这种说法,他的译法为“每晨朝时持此天华,于一食顷飞至他方无量世界……还至本处。”意思是,极乐世界的菩萨每天早晨拿着天花,在吃一顿饭这么短的时间飞到其他佛国,供养无数的佛陀,然后回到本处。我觉得这样比较容易理解,藏文译本中也是这么说的。
当然,按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法——“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也是可以的,毕竟极乐世界也有吃饭等行为。《无量寿经》中说,极乐世界的众生要吃饭时,七宝钵盂自然现前,吃完饭后自然消失。不像我们一样,天天都要洗碗,而且越洗越脏。有些人觉得特别烦:吃一顿饭还要洗碗,干脆不洗了!好几天一直放在那里,吃饭时拿来直接吃,吃完后又放在那里。我们这里有些“瑜伽士”境界很不错,我看过个别道友的碗,一点都不执著。
对于“饭食经行”,有些法师解释为吃完饭以后边走边诵经。汉地有“饭后百步行”的说法,所以这样解释也可以吧。但藏文中没有这种说法,藏文译本中说,在各个刹土的佛陀面前供养以后就飞回自己的国土。
经文中提到昼夜六时,其实极乐世界是不分白天黑夜的,因为那里没有日月星辰,但由于娑婆世界的众生有白天晚上的概念,所以针对众生的心,佛陀根据鸟儿是否鸣叫、花朵开启闭合也安立了昼夜的概念。
经中还讲到黄金为地。在不同的经中,对此也有不同说法。《无量寿经》说:“其佛国土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磲玛瑙合成为地。”《观经》则说:“见琉璃地,内外映彻。”对于这些不同的说法,以前我们引用蕅益大师的观点做过解释,即极乐世界的大地本体是黄金,以七宝为装饰。或者也可以这样解释,观待不同的众生,极乐世界的大地或者现为七宝,或者现为黄金。其实如果有时间,大家应该将《阿弥陀经》、《观经》、《无量寿经》进行对照,这样对照研究后,对极乐世界的整个状况就会有彻底的了解。
本来七宝是昂贵的珍宝,但现在也有个别人对七宝并不是特别珍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有一个叫“阿拉伯塔”的宾馆,这家宾馆开业于1999年,是世界上第一家七星级宾馆。我认识的有些佛教徒在里面住过。为了建这个宾馆,投资者花了好多亿美元,首先填海造了一座人工岛,然后在岛上建了这座宾馆。自从宾馆建成后,吸引了全世界的富豪入住。据说宾馆内部极其奢华,全部设备都是黄金做的,甚至马桶都是黄金做的。所以,现在个别富人对七宝也不一定特别珍视。但极乐世界的七宝跟人间的七宝完全不同,在价值、质量上都有很大差别。
一般来说世间人对珍宝非常耽著,都觉得这是最好的东西,所以为了度化这些众生,阿弥陀佛令其刹土遍满七宝。当然,从了义的观点来说,当人的心清净到一定程度时,所见到的世界就会遍满七宝,所以极乐世界的七宝也可以说是清净心的显现。总之,不管从针对人们的执著还是心识清净角度而言,极乐世界遍满七宝都有甚深的意义。
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佛陀又告诉舍利弗:“极乐世界有各种奇妙杂色之鸟,如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5],这些鸟昼夜六时发出悦耳的叫声,这些声音宣讲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法[6],众生听到这些声音后,自然生起忆念佛陀、正法、僧众的清净心念。”
在我们这里,听到鸟叫就不同了。尤其在修禅定的时候,如果听到乌鸦“哇哇哇”叫,心里会感觉不舒服,有一种讨厌的心态。而极乐世界不是这样,听到鸟叫声能自然引发忆念三宝的清净心念。
当然,我们这个世间也有例外,如果是圣者或者有一定境界的人,听到任何声音都能引发念佛念法念僧的心念。在无上密法中,也有一些这方面的修法。人和人差别很大,对某些人来说,即使听到别人念经的声音都感觉很刺耳,别人宣讲佛法反而会让他产生烦恼;但如果是境界比较不错的人,不要说听到别人念经或者宣讲佛法,甚至听到别人讲一些特别难听的语言,相续中也会产生对三宝的忆念。
舍利弗,汝勿谓此鸟实是罪报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三恶道。
佛陀告诫说:“舍利弗,你不要认为这些飞禽是恶业所感的旁生,为什么呢?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
在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中,第一愿说:“设我得佛,国有地狱饿鬼畜生者,不取正觉。”意思是,我得到佛果时,如果我的国土中有地狱、饿鬼、旁生,那我就不取正觉。既然阿弥陀佛的刹土没有三恶趣,所以上述飞禽不可能是恶趣众生。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呢?
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
佛陀解释说:“舍利弗,极乐世界尚且没有恶趣的名称,更何况有真正的恶趣众生呢?这些飞禽都是阿弥陀佛为了令法音宣流,以神通变化出来的。”
所以大家要清楚,极乐世界的飞禽以及它们发出的声音都是阿弥陀佛的化现。
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佛陀又说:“舍利弗,极乐世界微风吹动时,宝树宝罗网都发出微妙的声音,这些声音就像百千种乐器同时奏响,听到声音的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不会产生任何烦恼。舍利弗,极乐世界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如果是在娑婆世界,狂风在耳边“呜呜”吹起来时,会有害怕或者忧伤的感觉,听到有些飞禽发出叫声后,心里也会不舒服,而极乐世界没有这些不悦意的声音,所以秽土和净土的差别确实很大。
《极乐愿文》中说:“欲闻时出妙法音,不欲之时即不闻。”《大阿弥陀经》中也说:“其欲闻者辄独闻之,不欲闻者寂无所闻。”因此,在极乐世界,想听声音就能听到欲闻之一声 ,不想听声音就寂静无声。换句话说,自己想怎么样就会怎么样。这就是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在阿弥陀佛的加持下,听到飞禽叫、风吹动等声音后,每个众生会感受到不同的法乐。《普贤行愿品》中说:“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极乐世界就是如此,那里的每一个声音都具足如海的声音,有些是念佛的声音,有些是念法的声音,有些是念僧的声音,听到这些声音后相续中会产生各种善念。总之,随每个众生的不同意乐,极乐世界的任何声音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利益。
如果对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做一个概括,就是不管听到声音还是见到色法,总之五根缘任何对境都会产生无比的快乐。而且这种快乐不同于世间的乐受:世间的乐受是不究竟的,喜欢抽烟的人觉得抽烟很舒服,喜欢喝酒的人觉得喝酒后迷迷糊糊很舒服,其实这种安乐对自他都是有害的;而极乐世界的安乐则不同,暂时、究竟都是快乐的,而且对自他都是有利益的。
大家应该真正认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人的心是很容易改变的,如果一个人知道了某个对境的价值,心自然而然会趋向它,如果不知道对境的价值,则不会对其有兴趣。比如你向别人说起美国、法国的国土庄严,原来对方对这些国家没有好感,后来已经懂得那里的山清水秀,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兴趣。学习 净土法门也是同样,我们对净土的功德庄严也应该有所了解,这样就会对净土产生兴趣。当然,你听了一堂课以后,不一定马上会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但只要长期学习 这方面的经论,你的相续就会逐渐转变:邪见和分别念慢慢会消失,信心和欢喜心慢慢会增上,这样违缘逐渐隐没、顺缘逐渐具足,就有机会往生极乐世界了。
思考题:
1、为什么阿弥陀佛的刹土名为极乐世界?请结合教证加以说明。
2、请从各方面概述极乐国土的功德庄严。
3、请解释极乐世界遍满珍宝的原因?
4、极乐世界的鸟是否为恶趣众生?为什么?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一个四大部洲、日月诸天在内的世界称为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
[2] 即栏杆,纵为栏,横为楯。
[3] 不是世间的玻璃,是一种类似水晶的珍宝,有紫白红碧四种颜色。
[4] 《阿弥陀经要解》云:微妙香洁,略叹莲华四德。质而非形曰微。无碍曰妙。非形则非尘,故洁也。
[5] 玄奘的译文中还有鹅、雁等。
[6] 玄奘的译文中还提到了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藏文译本跟鸠摩罗什的译法一样。
第三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号阿弥陀?舍利弗,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舍利弗,你是怎么想的?这位佛陀为什么叫阿弥陀佛?舍利弗,因为他的光明无量无边,照耀十方国土,无有任何障碍,所以名叫阿弥陀佛。
在梵文中,“阿弥陀”的“阿”是否定词,就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1]。现在有些人喜欢说“弥陀经”、“弥陀法”,严格来讲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阿”字,佛陀的名号就不全了:“弥陀经”就成了“量光经”,“弥陀圣号”就成了“量光圣号”,“弥陀要解”就成了“量光要解”。所以以后大家在念诵佛号时,一定要有“阿”字。
《无量寿经》中说,阿弥陀佛有十三种不同的名号,如无量光佛、无碍光佛等,前一段时间在学习 《极乐愿文大疏》时,我给大家作过介绍。为什么这位佛陀名叫无量光呢?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的第十二愿说:“设我得佛,光明有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如今法藏比丘已经成佛,实现了往昔的大愿,他的光明无量无边,无量众生能蒙受其光芒,所以其名号为无量光佛。
当然大家要清楚,阿弥陀佛的光不是平时我们肉眼所见的亮光。佛光是无形的,而且有各种类型,如加持的光芒、智慧的光芒、慈悲的光芒等。任何众生如果忆念阿弥陀佛,向其顶礼,诵其佛号,佛光就会照耀此人的身心。
《无量寿经》中说:“其有众生遇斯光者,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因此,如果有众生祈祷忆念阿弥陀佛,就能遇到阿弥陀佛的光芒,蒙受佛光加持后,一切贪嗔痴烦恼都会消灭,身心也会变得柔软。现在我们的身体刚强难化,很难堪能行持善法,内心也被烦恼缠缚,这就是没有得到佛光加被所致。如果得到了佛光的加被,我们的身心就完全不一样了,时时刻刻会产生欢喜心,慈悲菩提心等善心以及正见也会不断增长。
我们要知道佛陀的功德,这一点很重要。现在很多人的信心都是迷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系统地学习 过佛理,不要说一些复杂的教义,甚至连阿弥陀佛的名号从字面上都不会解释,这样不可能对佛陀产生真正的信心,也不可能被佛陀的功德所感动,最多因为一些暂时的因缘内心稍微有所触动而已。
所以学习 佛法特别重要,在座各位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该系统地学习 佛理,这样才能生起真实的定解。我经常想:麦彭仁波切的《定解宝灯论》真的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对佛法产生真实的定解,就会变成佛门的教条主义者,做什么都只是形式而已,内心没有被佛教的真理感化,只是在形象上做一些事,这样确实意义不大。
从佛教的观点看,内心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所以修行要从内心入手。不仅佛教,世间人也是这样认为的:比如你对某件事特别欢喜,以欢喜心去做的效率就特别高;如果心里没有欢喜心,即使身体和语言在造作,效率也不会高。当然相比之下,佛教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高,佛法经常说“万法唯心造”。所以大家要认识到,内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要产生内心的力量,就一定要对佛理生起定解。宗喀巴大师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只有通过智慧对教理生起真实定解,才会引发不可劫夺、不可退转的信心。所以,我们应该通过闻思对阿弥陀佛的名号产生定解和信心。现在很多人口口声声“阿弥陀佛”(有些人说“弥陀”,还有些人说“阿弥陀”),可是对佛号的意义、来历、功德一无所知,这样念修力量是不大的。
念诵佛号跟念一般人的名字完全不同,以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而言,不要说他们本身的无量功德,甚至其名号的功德、意义也是世间任何名称无法比拟的。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甚至还有这种邪见:佛号没什么,我的名字跟阿弥陀佛的名字只不过词语不同而已。这就是不懂佛理所致,因此大家一定要系统学习 佛理。
又舍利弗,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舍利弗,又因为这位佛陀及其人民寿量长达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所以名叫阿弥陀佛。
大家知道,凡往生极乐世界者,其寿命都是无量无边。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的第十五愿说:“设我得佛,国中人天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如今他已经如实现前了往昔的发愿,故阿弥陀佛和其国土中的众生都是寿量无限。
阿弥陀佛也称为长寿佛,长寿佛就是无量寿佛的异名。《极乐愿文大疏》中说:任何众生如果毫无怀疑地祈祷阿弥陀佛,那么除了前世的异熟果以外,暂时的一切水火刀毒等怖畏皆能救脱。这就是无量寿佛的不共加持力。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已经有十个大劫了。
《极乐愿文大疏》中说,按我们人间的标准计算,阿弥陀佛成佛已经有十个大劫了,而按照极乐世界的标准只有十天。《显无边佛土功德经》[2]中说:“善男子,我此索诃世界释迦牟尼佛土一劫,于极乐世界无量光佛土为一昼夜。”《华严经》中也有相同的说法:“佛子,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 。”
听到如此浩瀚无边的时间,个别人可能心里无法接纳。这是情有可原的,因为众生的心识特别渺小。我经常想:跟极乐世界众生的岁数比起来,我们的寿命就像夏天的小虫一样短暂。夏天的有些小虫非常短命,或者瞬间出生、瞬间死亡,或者上午出生、下午死亡。大家学过生物,都清楚有这样的虫类。如果这些小虫能思维,听说人类能活到七十岁、一百岁,那它能不能接受呢?以它的寿命为标准,它肯定觉得不可思议:我来到这个世界后,最多一两个小时就要离开,这已经算是很长寿了(可能这是长寿老虫),而人的寿命居然那么长,真太不可思议了!和这些小虫一样,现在欲界的人类不管能活一百岁还是七十岁,如果与极乐世界、天界或者地狱的寿命比起来,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法界中,有无数凡夫的分别念无法接受的行境。所以有时候想起来,自己真的跟小虫没有什么差别。有时候我到了其他国家或者大城市,往往也有这种感觉: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自己真是极其渺小!如果人能知道自己的渺小,自然就不会生起傲慢心,也不会以自己的浅见去诽谤诸佛菩萨以及清净刹土的无量功德。
《极乐愿文》中说:“贤劫一大劫,极乐刹一日,无数劫无死,愿恒住彼刹。”贤劫这样的一个劫只相当于极乐世界的一日,往生极乐世界者于无数劫中不会死亡,所以我们应该祈愿往生到极乐刹土,在那里永远安居乐业。
在娑婆世界,降生以后就会不断衰老,一照镜子就能发现一天比一天老了。现在城市里的人特别苦恼:怎么我这么快就老了?满面都是皱纹?可是伤心也没有办法:脸上的皱纹一天比一天多,用什么样的仪器整容也没用;头发也一天比一天白,虽然买了各种发油,可是只能把枕头弄黑,此外就没什么用了。因此,如果有人想长生不老,就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到了那里会恒时安住世间,再也不用担心衰老和死亡,永远都是年轻漂亮。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舍利弗,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这些弟子都是阿罗汉,其数量不是世间的数目所能了知的,诸菩萨众的数量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其他经中也有此类说法,如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发愿说:“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挍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有些人可能有疑问:“许多经论中不是说极乐世界没有声闻吗?为什么这里说有声闻呢?”对这个问题,昙鸾大师和智者大师都有解释[3]。对世亲论师在《往生论》中“二乘种不生”的说法(即声闻缘觉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他们分析认为:像《俱舍论》中所讲的定性声闻,这种人在极乐世界是没有的;而以前是声闻、后来趣入大乘,这样的人在极乐世界是有的,往生极乐世界以后他们名称是阿罗汉,实际上却是大乘菩萨。就像舍利子和目犍连一样,虽然他们示现为小乘比丘,名称也是阿罗汉,但实际上不仅通达了小乘的人无我,也通达了大乘的法无我。因此,极乐世界应该有声闻,只不过他们不是真正的小乘声闻,而是幻化的大乘声闻。为了说明此理,昙鸾大师和智者大师引用《无量寿经》、《十住毗婆沙论》等经论的观点进行了论述。因此,极乐世界有无量无边声闻的说法应该是合理的。
除了声闻,极乐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众生变成缘觉,以缘觉的智慧衡量,也无法计算其数目。所以极乐世界声闻、菩萨的数量不是几百、几千、几亿,对凡夫人来讲这些数字是不可思议的。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舍利弗,凡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意为“不退”。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不会退转的,既不退转到小乘,也不退转到凡夫,都是登地的圣者。
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说。
其中有许多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就像弥勒菩萨一样),其数目非常多,不是算数所能了知的,只能以无量无边阿僧祇来概说。
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发愿说:“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如今他的大愿已经现前了,所以极乐世界有许多一生补处的大菩萨。这些大菩萨就像《十地经》中描述的那样,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舍利弗,如果有众生听到此法,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如果往生到那里,可以跟声闻、菩萨等上善人俱会一处。
和上善人聚会不像和世间的凡夫聚会,凡夫人聚会总是有一些不开心。只要是凡夫众生,无论哪个地方的人都一样,美国也好、俄罗斯也好、新加坡也好,北方也好、南方也好、藏地也好、蒙古也好,只要是凡夫人居住的地方总会有一些看不惯之处,和这些凡夫人相处也会产生痛苦和烦恼,种种不悦意的事情都会出现。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众生的相续总是不断涌现贪嗔痴慢嫉妒的烦恼。在一个毒蛇窝里,每一条毒蛇都散发出毒气,住在里面肯定不会舒服,同样,凡夫人的群体中又哪会有快乐呢?而往生极乐世界后则不同了:自己身边是无量无边的声闻、菩萨,他们不可能给你带来不开心,与这些圣众共聚后善根自然而然会增上。
世间有些人常赞叹某个地方:某地做生意很方便,某地环境特别优美。其实世间没有值得希求的地方,哪里都是一样的。即使你在某个地方获得了一些有漏的财产,几十年后也会烟消云散,这些财产不仅没有实义,甚至还会给自己带来无量的祸患。
我们要对这个世界有出离心,一定要出离凡夫的群体。《入行论·静虑品》中说,凡夫人是很难取悦的,你对他们再怎么好,反过来他们却经常对你带来各种伤害,这是必然规律。而极乐世界绝不会这样,那里的圣众只会对你的身心带来快乐。
表面上看来:跟极乐世界的上善人在一起有什么好处呢?跟凡夫人在一起多好啊!呆在家里或者自己的小一团一 体中,每天吃一点开心果、瓜子,这样多开心啊!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世间的一切不离苦苦、坏苦、行苦的自性,所有凡愚的言行举止没有实义,与他们交往不可能给自己带来超越世间的快乐。
总之,大家要想到往生净土的利益。要通过智慧详细分析,从道理上明白往生极乐世界是最好的选择。前面我在《极乐愿文大疏》中也讲过极乐世界的环境如何美妙、那里的伙伴如何殊胜,既然如此,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愿意往生净土、还要贪恋这个世界呢?这个世界本来没什么可贪的,可是就像蛆虫喜欢不净粪一样,三界众生被无明烦恼遮障了本具的慧眼,对于该取该舍一无所知,一直在迷迷糊糊中贪执本不该贪执的对境,众生的可怜就在这里。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不能以鲜少的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
往生极乐世界需要很大的因缘,否则不可能往生。我们应该知道,现在自己能生起往生的意念,这就是佛陀的加被以及前世的善根所致,这的确是无量的福德因缘。真正观察起来,现在我们遇到佛法,并且生起信心,又能忆念三宝,这确实很不可思议。《华严经》云:“如来自在力,无量劫难遇,若生一念信,速登无上道。”如来具有无量的自在功德,这样的对境是百千万劫难以值遇的,如果能对佛陀生起一念信心,以此因缘必将迅速登上无上之道。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遇到净土法门,能够深信发愿,这的确是一种大福德因缘。
既然这样,往生极乐世界是不是很容易呢?不一定。如果贪执现世的享受、来世人天的果报或者二乘的自我寂灭,这是不可能往生净土的。经中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因此,一定要具足大善根。蕅益大师说,往生净土须具足深信、大愿,深信、大愿就是大善根。
如果具足了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所摄的善根,就很容易发起深信、大愿,这样就能轻易往生净土。最初要有出离心,不贪恋世间的一切,不管人、财、物还是地方,认识到这些都没什么可贪的,要有对三界毫不贪恋的出离心。然后要有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造的善根不会广大,所以大家要想到:我往生净土不是为了自己,就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最后如果有空性的见解,往生的品位就会很高。
今天我翻译了萨迦派的《离四贪教言》。萨迦初祖根嘎酿波十二岁时修了六个月的文殊法,后来现量见到文殊菩萨,两位眷属居于文殊菩萨左右。文殊菩萨给他传讲了《离四贪教言》:“贪今非教徒,贪世非出离,贪自非菩萨,耽著非见解。”意思是:贪执今世不是佛教修行人,贪执三有世间不是出离心,贪执自利不是大乘佛子,抉择究竟见解时若有耽著则不是正见[4]。
在离四贪中:一是不贪执今生,如果是为了今生的安乐,不管持戒、闻思还是修行都是不合理的,也不可能出离轮回;二是不贪执轮回,否则不算出离心,如果能想到:我要彻底离开三界,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真正的出离心;三是不贪执自利,如果没有把众生放在心里,则不可能得到大乘的果位,大乘的涅槃和正等觉是依靠利他而现前的;四是具足无二慧,有的执著不对,无的执著不对,有无二俱、双非也不对,究竟实相远离了四边八戏,名言中虽有如幻的显现和缘起生,胜义中则唯一是远离戏论的大空性。
如果有离四贪的功德,往生极乐世界是不难的。如果心里从来不想这些,即使口中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除了有些真正得到佛陀加持的人以外,要往生是很困难的。一般来讲,只有具足上述正见摄持的善根,才能往生极乐世界。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阿弥陀佛,受持其名号,从一日到七日,达到一心不乱[5],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及无量圣众现在其前,此人心不颠倒,无有任何贪执,就能自一由 自在地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国土。
这一段文字很重要。我们学院的极乐法会开八天,最后一天主要是回向,前七天都是念佛号、心咒,就是以此为依据的。汉地有禅七、佛七、观音七、地藏七等七天的法会,也是以此为依据的。
我们要按照经典的要求,活着时一定要结上往生净土的善缘,要尽快以闭关的方式专修七天。如果长期止语,完全一心不乱,可能有一定困难,但在七天中一心一意观佛、念佛,除了睡觉吃饭以外摒除一切散乱,这是不困难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临终时就会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
汉地有些净土宗寺院经常举行百万佛号闭关,在大约十天里跟任何人都不联系,每天以禁语的方式念十万遍佛号。其实这种短期闭关很好。我们也要发愿至少闭关七天。我看两年之内闭关修七天应该可以吧?如果两年之内不死,各位能不能念修七天阿弥陀佛?这样的因缘是很珍贵、很重要的。大家谁能发愿?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心咒都可以,开法会或者放假时念都可以。希望每个人尽量发愿,我也这样发愿。(现场道友纷纷举手发愿)好!要记住啊,不要忘了自己的发愿。
念佛观佛真的很重要,现在我们对人生特别执著,可是跟念修阿弥陀佛相比,这些如梦般的世事没有什么实义。我看过《乐邦文类》,里面有许多很好的教言,记得有一首诗:“世事等一梦,人生谁百年?念念弥陀佛,池中结宝莲。”意思是,世间的琐事就像一场梦,谁能活到一百年呢?与其为琐事而浪费生命,还不如念佛观佛,这样极乐世界的宝池中就会结上自己的宝莲。
如果要结上往生的善缘,就应该多造善根,而且造善根时要尽量一心不乱。所谓的一心不乱,如果连一个分别念都不能产生,这对初学者来讲是很困难的,可能谁都做不到。但自己应尽量不被烦恼和恶念所转,如果偶尔产生恶念要马上发现并以四种对治力忏悔。这样专注一处而修的善根是最重要的往生资粮。
净土宗最提倡一心不乱。《西方合论》中说:“念佛求生净土,功行观门无穷,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为第一也。”讲得非常清楚,对于求生净土而言,在所有的用功和修行中,以一心不乱念佛最为要紧。
要做到一心不乱,首先不贪恋世间非常重要。如果你贪恋世间,本来能往生净土,可是临终一念之差也会导致修法不成功。以前有一位大德念佛功夫非常好,临终前他对寺院里的僧人说:“我死后大雄宝殿前的钟如果响,说明我往生到了净土,如果钟没有响,说明没有往生。”那位大德圆寂后,钟始终没有响。弟子们觉得很奇怪。后来大德的师弟入定观察,发现寺院前有一棵桃树,那位大德转为桃中的一只小虫。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那位大德正要往生时看到桃子成熟了,他生起了一个贪念,结果变成了桃中的小虫。于是师弟召集寺院所有的人在桃树下念经超度,之后那只小虫便死了,大德的神识这才往生净土,这时大雄宝殿前的钟也响了起来。
广钦老和尚说,修行人对世间的任何东西都不能贪恋,甚至连一根草也不能贪恋,否则就会障碍往生。的确如此,我们在讲《极乐愿文大疏》时引用过很多这方面的公案,希望大家引以为戒,否则自己的修行不一定成功。
如果各位能在七天专心下工夫,欲求一心没有不成功的。《宗镜录》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古德亦云:“七日用心若不悟,割去僧头当尿壶!”所以只要我们肯下工夫,就一定可以成就。
念佛最好是一心不乱,如果实在做不到这一点,散心念诵也是有功德的。《万善同归集》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法华经》亦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从这些教证可以知道,以散乱心念佛、礼佛也是有功德的,但最好是一心专注念佛,这样的功德更大。
总之,希望在座各位临死前专修七天往生法,这一点非常重要,以此因缘一定能往生净土。大家要记住这个教言。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舍利弗,我见到念佛的利益,所以宣说了这样的教言,如果有众生听到这个道理,应当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在座的各位都要发这个愿,如果没有发愿是无法往生净土的。大家都知道极乐世界的快乐和娑婆世界的痛苦,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不发愿往生净土呢?古代的许多大德都是一心发愿往生净土的。我看过净土宗三祖承远大师的传记,他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大师经常行持般舟三昧——九十天中不睡不坐,一直站立经行念佛。后来他的名声传至京城,皇帝想拜他为国师,屡次征召他入京。但大师一直不愿意下山,他对使臣说:“纵然割取我的头,老僧也不会下山,割去这个头只是没有一生的头,如果下山被世间法所染,则生生世世的头就没有了。”使臣向皇帝转述了大师的话,皇帝对他愈加钦慕。承远大师一辈子住在深山中,破衣弊食,专修净土法,最后往生极乐世界。他的弟子是法照大师,后来成为唐代宗的国师。法照在遇到承远大师前,有一次在定中到了极乐世界,看到阿弥陀佛身边有一位衣着破烂的僧人,经询问方知是承远大师,出定后就前去依止大师[6]。
现在各位遇到了净土法门,这是非常难得的因缘,如果没有在千百万劫中供养佛陀,不会遇到这样的妙法。因此听闻此法后,大家一定要有难得之心。前一段时间,我在课上引用了《大阿弥陀经》的教证:“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钦奉诸如来,故有因缘闻此义。”所以,各位能听到《阿弥陀经》的确非常有善缘。你不用问:“我跟净土法到底有没有缘?我到底有没有善根?”既然遇到这个法,那绝对有缘。如果已经考上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说明你的智慧是很不错的,不然迈不进这个门槛;同样,现在听闻了净土法,说明你肯定是有善缘的。
既然听闻了这样的妙法,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一定要趁早发愿往生。在座的每个人活在世间不会很久,二三十年后很多都会离开世间,再过一百年基本上都会离开,一个、两个都不会剩下。现在能活一百多岁的人有多少?应该说是没有的。所以为了生生世世的前途,现在自己一定要好好发愿。人生再怎么样也只有几十年,以后的前途则是漫长的,所以大家应该为未来做好准备。昨天我遇到一位道友,他说:“现在我什么都不想,只想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我觉得他的想法很好。每个人都应该这样。
可惜世间人不信受这些道理,天天贪执眼前的生活,对未来的唯一准备就是买保险,什么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可是这些在死的时候能保险吗?如果有一种无死保险,那我们都可以入这种保险,但这绝对是不会有的。所以我们不要太贪执眼前,应该关注生生世世的大事。
为什么修行人对来世特别重视?并不是因为他们无知,不知道享受生活,实际上他们是最明智的。反而世间人由于被无明眼翳所覆,从来不知道为自己的前途考虑。因此,为了将来的究竟安乐,大家一定要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平时要再三往这方面想,这样到一定的时候,自然会产生往生的强烈心愿。每天早上起来、晚上睡觉,自己都要忏悔往昔所造的恶业,并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对于这个娑婆世界,心里不要有什么贪恋,要把它看做暂时的栖身之所。走远路的人经过一个花园时,可以顺便在里面坐一会儿,但不可能永远居住在那里,毕竟他是远行的过客。如果我们也像过路人一样,路过轮回的花园时只是稍微看一看,对再美好的法也没什么贪恋,有这种境界才说明相续中具足出离心。有了出离心以后,才会发下求解脱的清净愿。所以大家要努力培养出离心,经常发往生净土的愿,这样才会有往生的机会。
思考题:
1、为什么极乐世界的主尊名为阿弥陀佛?
2、有些人可能有疑问:“许多经论中不是说极乐世界没有声闻吗?为什么这里说有声闻呢?”请回答。
3、极乐世界的上善人有哪些?为何佛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4、据本经的观点,怎样才能往生极乐世界?你对往生净土有何打算?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佛光大辞典》云:阿弥陀佛,梵名Amita -buddha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梵语amita,意译无量。
[2] 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册《华严部》。
[3] 详见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以及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
[4] 法界实相是远离一切戏论的,不管大中观还是大圆满,最终现前的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
[5] 利根者只需一日就可一心不乱,钝根者需要七日,中根者则二日乃至六日不定。
[6] 有些人觉得:怎么阿弥陀佛身边还有穿不整洁衣服的僧人?其实每个人心前的显现是不同的,这与每个人的境界和因缘有关。藏地有些人到莲花生大士的刹土时,有人见到莲花生大士现为罗刹王,有人见到现为相好庄严的圣尊,各自都有不同的所见。
第四课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昨天讲了,大家最好以闭关的方式修七天净土法。有些道友也发了这个愿。以后如果具足因缘,最好每年闭关修七天。这是我提的一个建议,能不能实行希望各自观察。
现在我们最关键、最需要的就是修行。作为一个佛教徒,口头上的花言巧语说得再漂亮,表面上的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如果没有真正去修行,大限来临时都不一定有用。每个人都要观察,看自己修行如何。许多城市里的人修行比较差,很多人也承认:“其他什么都好,吃的、穿的样样都有,就是修行不太好”,“太惭愧了,没办法说了,这几年修行状态一直不好。”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
这也不能完全怪自己,现在的环境很恶劣,作为凡夫人难免受到影响。当然我不是说所有人都受影响,个别城市里的修行人比寂静处的修行人还一精一进,除了工作、吃饭、睡觉以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修行上,而且不是一天两天,多年以来一直如此。也有这样个别火中莲花般的人。但大多数人还是会受环境和人的影响,跟恶友接触一段时间后,心态言行逐渐会改变,甚至不需要很长时间,只要一两天就不行了。我听说有一个人多年来对密法、净土法很有信心,平时修行也特别一精一进,后来他遇到一个行为不太正、但嘴巴特别会说的人,受到影响后一下子就变了,完全听从那个人的诳语,把以前修持的法门全部抛弃。所以大家应该恒时以正知正念观察自己,否则很容易受到不好的影响。
我们不敢说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样长期修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全部闭关或者六个月、三个月用来闭关,末法时代的众生有很多琐事,所以这样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一年闭关七天是没问题的。其实很多事是心里放不下,如果心里放得下,完全没什么问题。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做的事特别重大,所以一直忙忙碌碌,直到无常到来时才后悔:唉,现在我要离开佛法兴盛的南瞻部洲了,以后不知道能不能再转生到这里?世界上有如是多的众生,可是有几个能获得人身、值遇佛法、继续学习 佛法?我有没有这个把握?很困难吧……
这次我们得到了这么好的人身,这是解脱的绝佳机遇,应该利用这个人身宝一精一进行善。在行持善法的时候,要选择密法、净土法等容易成就的法要,如果能一精一进修持这些法要,即使今生没有成就,自己也不会有遗憾。昨天经中讲到,如果一日乃至七日一心念佛,就会种下往生净土的善根。以前我也讲过,凡是与法王如意宝结上善缘的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因此,如果能将法王上师的法门与阿弥陀佛的法门结合起来,一辈子至少进行几次七天的闭关,那绝对可以往生净土。
在修行的过程中,完全断掉分别散乱有一定困难,但七天不说话,尽量断恶行善,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即使你再忙,一年拿出七天修行应该是可以的。也许事先你觉得有点不习惯,但真正坐下来时就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什么放不下的事情。毕竟这个肉身只能活一段时间,当你离开世间时,再放不下的事情也不得不放下。
在这方面,希望大家好好思维。否则,我讲得再多,你们听得再多,如果始终不去修行也没有什么实义。对于修行,大家也不要想得太复杂,所谓的修行,归根结底就是断除恶法、行持善法,除了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这两点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修行了。现在很多人说:“我不会修行,要不要请上师传一个法?”其实任何上师给你传法都是要求断恶行善,只不过具体方法有所差别,所以大家要归纳窍诀而修行。
不重视修行的人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居士和法师嘴巴特别会说,实际上相续中充斥着傲慢、嫉妒等烦恼,甚至越学佛烦恼越重,智慧一点都没有增长。这样的人称得上修行人吗?各位应该自我反省。噶当派的大德说:人的修行境界是高还是低,通过相续中烦恼减退与否可以推知,并不在于眼睛看到什么。现在只要一上网,什么都可以看到,所以看到一些东西没什么稀奇,甚至看到密宗所说的明点也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烦恼日渐减退,相续中逐渐产生善念:对诸佛菩萨生起不退转的信心,对业因果生起极大的恐怖心,对上师和圣法生起清净的欢喜心。
前面佛陀宣讲了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以及往生所需的因缘,并强调为了往生净土要如何修行发愿,紧接着佛陀说:
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像我如今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一样,东方也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等恒河沙数佛陀,他们在各自的国土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真实语:“你们这些众生应该相信称赞阿弥陀佛及其刹土不可思议功德、为诸佛所护念的这部经典[1]。”
阿閦鞞佛就是不动佛,意为不被四魔违顺所动。须弥相佛又名山幢如来,意为金容相好犹如须弥山。大须弥佛,意为身体高大犹如须弥山。须弥光佛,意为身体高大且智慧光芒遍及一切。妙音佛,意为其声微妙,在远方也能听闻。[2]
佛陀没有必要时不会示现广长舌相,在有特殊必要时才会示现。广长舌相是佛陀的三十二相之一,《中阿含经》云:“广长舌者,舌从口出遍覆其面,是谓大人一大人之相。”如果从来不说妄语,生生世世说真实语,就会感得广长舌相。《大智度论》云:“舌相如是,语必真实……若人舌能覆鼻,言无虚妄。”一般人的舌头盖不住鼻子,我的舌头稍微长一点,可能前世没有说过妄语,但也不算太长。
这里讲到,东方诸佛示现神变,以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真实语:你们这些众生应当信受称赞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不可思议功德以及诸佛护念的这部经典(为主的净土法门)。”既然释迦牟尼佛和东方所有的佛陀都赞叹阿弥陀佛及其刹土,我们这些没有智慧的凡夫为什么不相信这些道理呢?应该相信。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一精一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一精一进佛等恒河沙数佛陀,他们在各自的国土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真实语:“你们这些众生应该相信称赞阿弥陀佛及其刹土不可思议功德、为诸佛所护念的这部经典。”
身体和智慧的光芒犹如日月,所以叫日月灯佛;有大名闻,光照内外,所以叫名闻光佛;从身肩发出光焰,所以叫大焰肩佛;身体和智慧的光犹如大灯,能破一切黑暗,所以叫须弥灯佛;利益一切众生始终无有疲倦,所以叫无量一精一进佛。
如果不相信这些教言,那真的是自己毁坏自己了。南瞻部洲的众生疑心很重,本该相信的道理不信,不该相信的道理却深信不疑。本来“我”是不存在的,身体是不清净的,万法是无常的,这些道理他们不相信,反而认为“我”是存在的,身体是干净的,万法是常有的。很多人邪见特别严重,对佛教的真理不信,因为不信佛语,所以经常沉溺在轮回中。就像《父子合集经》中说的那样:“于欲乐无厌,不信受佛语,破坏自福业,流转轮回海。”
三界众生一个比一个可怜,邪知邪见方面多如须弥山,正知正见方面少如芝麻。因此,当自己稍微有一点善根和修行境界时,一定要善于保护。不管持戒、闻思还是修行的功德,都要以菩提心和无缘智慧摄持作回向,让它们在菩提道上永远伴随自己。一个人好不容易挣了一点钱,这时不能马上把钱花掉,一定要存在银行里,存折时刻放在自己身上,晚上睡觉也放在心口,这才叫善于保护自己的钱。同样,凡夫人积累一点善根也很不容易,有了一点善根时,也要以方便和智慧摄持作回向。闻思过教理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而没有闻思过的人不会觉得这有多重要。现在很多人对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看得很重,而对于积累善根并不是很重视,这说明他的价值观是颠倒的。学习 佛法后,我们要去除从前不好的观念,尽量往好的方向进步。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佛陀,他们在各自的国土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真实语:“你们这些众生应该相信称赞阿弥陀佛及其刹土不可思议功德、为诸佛所护念的这部经典。”
佛陀以及眷属寿命无量,所以叫无量寿佛。相好庄严无比,具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叫无量相佛。身高犹如胜幢,所以叫无量幢佛。身体和智慧的光芒无所不照,所以叫大光佛。具有三明,无所不知,所以叫大明佛。内外二相都无比庄严,所以叫宝相佛。无有任何不清净和有漏的法,发出清净的光芒,所以叫净光佛。
释迦牟尼佛再三宣说,东南西北的无量佛陀也一直称赞阿弥陀佛及其刹土的功德,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此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经常产生怀疑,即使往生到极乐世界,你的莲花也不会开启,只能听到佛陀说法的声音,而不得面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一定要断除怀疑。
怎样才能断除怀疑呢?我觉得广闻博学、跟有智慧的人辩论是最好的方法。在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里,对相当多人的怀疑都有遣除。在《净土教言》中,针对有些半信半疑的人,麦彭仁波切也赐予了许多教言。大家应该学习 这些论典。通过辩论和学习 ,你不得不产生信心。因为你的怀疑从道理上根本说不过去,既然如此,心中非理的怀疑就会变成合理的怀疑,最终不得不承认净土法门。
往生极乐世界是以教证成立的,并不是依靠我们的分别念成立的。如果依靠分别念的话,那我们既没有看见极乐世界,也没有听到阿弥陀佛的声音,所以极乐世界当然是不存在的。但这种论证方式显然不合理,因为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堪为正量。所以我们必须依靠教量成立往生极乐世界之理。
既然恒河沙数诸佛都赞叹净土法门,所以我们应该对此生起信心,之后具足一定的一精一进。往生极乐世界主要靠自己,虽然死时有人为自己念《阿弥陀经》、佛号、破瓦法很好,但关键是自己活着时对此法门产生定解,发起一精一进。《无量寿经》中说:“宜各勤一精一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安养国。”所以往生净土要靠各自一精一进,自己要努力希求,不能抱有幻想:我的上师、道友很好,他们会帮我往生吧,我不一定需要努力。像这样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不合理的,应该自己去努力,这样才会超越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他们在各自的国土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真实语:“你们这些众生应该相信称赞阿弥陀佛及其刹土不可思议功德、为诸佛所护念的这部经典。”
这里的焰肩佛意义和大焰肩佛相同。音声美妙,胜过其他任何声音,所以叫最胜音佛。一切魔众不能阻挠,所以叫难沮佛。依靠智慧的日光令众生生起善念,所以叫日生佛。施设教法之网,令众生产生明了,解开一切疑惑,所以叫网明佛。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他们在各自的国土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真实语:“你们这些众生应该相信称赞阿弥陀佛及其刹土不可思议功德、为诸佛所护念的这部经典。”
狮子在百兽中为自在,此佛于法中自在,狮子能摧伏百兽,此佛能摧伏四魔,所以名叫师子佛[3]。美名振十方,所以叫名闻佛。闻其名、见其光能生起觉悟,所以叫名光佛。“达摩”是“法”的意思,此佛以正法为身,通达一切有为、无为法,所以叫达摩佛。广开大法,高如胜幢,所以叫法幢佛。能受持过去如来的法一交一 付于未来,所以叫持法佛。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他们在各自的国土现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真实语:“你们这些众生应该相信称赞阿弥陀佛及其刹土不可思议功德、为诸佛所护念的这部经典。”
声音美妙,能令闻者心悦,所以叫梵音佛。如同月亮为星宿之王,此佛为十地菩萨二乘凡夫之王,所以叫宿王佛。戒香熏修,无过其上,所以叫香上佛。身出妙香、光芒利益众生,所以叫香光佛。各种颜色的珍宝莲花严饰其身,所以叫杂色宝华严身佛。如娑罗树胜过一切树,此佛功德胜过一切众生,所以叫娑罗树王佛。身智功德如珍宝莲花,所以叫宝华德佛。智慧照见一切万法,所以叫见一切义佛。智慧和福德犹如巍巍须弥山一样,所以叫如须弥山佛。
在鸠摩罗什的译本和藏文译本中,都只说了东南西北上下六方佛,而玄奘的译本中还有四方佛:东南方最上广大云雷音王如来等恒河沙数佛陀,西南方最上日光名称功德如来等恒河沙数佛陀,西北方无量功德火王光明如来等恒河沙数佛陀,东北方无数百千俱胝广慧如来等恒河沙数佛陀,这些佛陀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我详细对照了这些译文,可能鸠摩罗什和藏地的译文依据的是同一个版本,而玄奘的译文依据的是另一个版本。不过这些译文虽然有些差别,但大致上是相同的。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舍利弗,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此经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我们可能也有这种疑问:释迦牟尼佛和东南西北上下的无数如来都赞叹此经,像对待珍宝一样护念它,这是什么原因呢?
佛陀接着自问自答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舍利弗,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这部经典以及上述佛陀的名号,这些人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皆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你们都应当相信我和诸佛所说的道理。
如今我们听闻了此经,有了往生和不退转的因缘[4],这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没有宿世的因缘,今生不可能听闻此法,所以大家应该感到特别荣幸。《无量寿经》中也说:“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意思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凡是听到其名号并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者,必定都会往生极乐世界,得到不退转果位。
如果不造五无间罪和谤法罪,在此基础上一精一进修持净土法门,根据传承上师和诸佛菩萨的金刚语推知,一定能往生到极乐世界。我有时候担心:自己修行不好,行持善法不是很令人满意,死后会不会堕入恶趣?有时候又想:不管怎么样,即生遇到了这么好的法门,根据以前的授记和佛经的教证推知,应该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往生吧。
我的这种信心不是没有理由的。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诸佛菩萨和传承上师根本不会欺惑我们,凡是如法修持此净土法门者必定会往生极乐世界。诸佛的赞叹不像世间人打广告,如果某种产品一点实义也没有,负责任的广告公司也是不敢胡说的,而诸佛对众生如是悲悯,在让众生得到利益方面更是一点妄语都不会说的。《妙法莲华经》亦云:“佛无不实语,智慧不可量。”总之,即使火变成不热、大海离开波浪,佛陀也不可能说妄语,所以大家一定要相信佛语。(那天我去一个发心部门,午饭时有人问:某人为什么没来?有个人开玩笑说:“即使大海离开波浪,他也不会耽误吃饭,他肯定会来的。”)
众生的分别念特别重,没有系统学习 佛法的人经常会产生邪见。其实如果能长期闻思佛法,这些邪见是很容易断除的。在我们学院,有些刚来的居士和刚出家的人怀疑特别多,这也不相信、那也不相信,提的问题也特别多,我在路上也经常被拦住:“可不可以向您问个问题啊?”我往这边走,他在这边挡着,我往那边走,又到那边挡着,一直挡着不让走。可是闻思两三年后,让他问都问不出问题,因为已经生起了定解。
很多人都是这样,刚学佛时有很多邪分别念,学佛到了一定时间后,才感觉在佛陀的智慧面前自己特别渺小,什么问题都问不出来,问了也不好意思。这说明生起了正见,既然已经有了正见、没有了怀疑,就不得不相信佛说的正理了。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
舍利弗,如果有人已经发愿、现在发愿、将来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这些人都会得到不退转果位,他们或者已经往生彼国,或者正在往生,或者即将往生。
为什么有无数人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弘愿和自己的信愿具足后的缘起,就像春天降下雨水时,如果种一子没有毁坏,就可以生出苗芽一样。
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所以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信受此法,应当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在座的道友都应该发愿往生净土。发愿是非常重要的。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对学生说:你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同样,学佛也要有远大的志向,不要发愿发财、无病,这只是几十年的目标,要想到:我要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而要利益众生则必须首先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要发愿求生净土。
《莲宗宝鉴》说:“佛无不实语,岂是虚诳言?但当自一精一勤,一心求净土。”佛陀绝不会说虚诳的不实语,所以要诚信佛陀的教言,自己要具有毅力,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
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舍利弗,就像我今天称赞阿弥陀佛和东南西北上下诸佛的不可思议功德,这些佛陀也称赞我的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5]:“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在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五浊恶世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并为众生宣说这样的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佛法是世间难信之法。众生的心被无明烦恼所覆盖,而佛陀所说的都是真理,凡夫的思想和佛法的真理肯定会有一定的隔阂,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佛法产生怀疑和邪见也是正常现象。
劫浊是指时劫恶劣,各种灾难频生。众生浊是指人们福德浅薄,苦多乐少。见浊是指众生见解低劣,邪见猖獗,无有正见。烦恼浊是指众生贪嗔痴等烦恼炽盛,素质低劣,蛮横恶劣。命浊是指众生寿命短暂。一般五浊恶世很难有佛出世,所以诸佛才赞叹:在这样的五浊恶世,释迦牟尼佛能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并且给众生转无上*轮,这确实非常稀有难得!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舍利弗,要知道我在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发菩提心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获得无上正等觉果位,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这的确是非常难的。
这些经文希望大家能解释。我问过一些经常读《阿弥陀经》的道友,虽然已经读过无数次了,可是让他们解释经文时,连字面上都不会解释。这次我已经作了解释,以后你们应该边读诵边思维其意义。
在唐译中,接着还有一段经文:又舍利子,于此杂染堪忍世界五浊恶时,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闻说如是一切世间极难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说,如教修行,当知是人甚为希有,无量佛所曾种善根。是人命终定生西方极乐世界,受用种种功德庄严清净佛土大乘法乐,日夜六时亲近供养无量寿佛,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所闻法受记,福慧资粮疾得圆满,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我觉得这段经文很重要。如果听闻此经后,不仅自己受持读诵,并且为别人宣说,让别人也修持此法,这种人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大家要记住这个道理,以后有机会时,各位法师、居士应该向别人宣讲此经。现在汉地寺院和居士一团一 体中念《阿弥陀经》的人比较多,从宋朝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可是能解释此经的人却不多。有些人虽然解释,却没有真正按照经义解释。因为他们没有闻思过,所以要如理解释当然有困难。我希望各位佛友不光要读诵此经,还要正确理解并忆念经文的内容,要在懂道理的基础上受持并弘扬此经。
《观经》中说:“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其他佛经也说,听闻受持净土法门有无量的功德。因此,希望各位以后受持此法门,并且尽量弘扬此法。即使别人没有信心,也要通过方便法令其逐渐信受。
我原来讲过,在《喜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中,一个女儿以方便度化了不信佛的父亲。她的父亲是个建筑师,刚开始不管女儿怎么劝说,他一直不信佛。后来女儿想了一个办法,她告诉父亲:“西方有一位名叫阿弥陀佛的出家人,他要建造一座宫殿,想请您为他设计。”父亲一辈子搞建筑,听到这话特别高兴,从那以后就一直考虑如何为阿弥陀佛建造宫殿,甚至晚上睡觉时都在想,口中也经常说这些。由于心一直缘着阿弥陀佛,他死后往生到了极乐世界。所以如果有些人实在无法从正面让父母亲友接受净土法门,也应该以方便法让他们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佛陀宣说此经后,舍利弗等诸比丘以及一切菩萨、天人、阿修罗等听到佛陀说的这些道理,都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阿弥陀经》跟其他佛经有所不同,其他佛经是舍利子、目犍连、文殊菩萨等劝请后宣说的,而这部经没有经过劝请,是佛陀直接向有缘众生宣讲的,足见其对众生有无比利益,因此大家要重视这部经典。
汉地有个很好的传统,学佛的人经常念《阿弥陀经》,道友们应该继承这个传统:或者每天念一遍,或者一个礼拜念一遍,或者一个月念一遍,这样一定能种下往生的殊胜善根。看见其他道友圆寂时,为他们超度时也可念《阿弥陀经》,这对亡者有非常大的利益。
这次我根据鸠摩罗什的译文,结合玄奘和藏地的译文给大家传讲了此经。在宣讲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符经义或者以分别念染污经义等过失,在诸佛菩萨和僧众面前发露忏悔。以本人传讲此经、大家学习 此经的功德以及自他三世的一切善根回向给所有的众生,愿他们暂时离开世间的痛苦,究竟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思考题:
1、请解释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名字的含义。
2、为什么此经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3、请具体解释五浊。
4、释迦牟尼佛于此浊世宣说了如此难信之净土法,今后你打算如何信受奉行?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1] 玄奘法师的译文是:……称赞不可思议佛土功德一切诸佛摄受法门。藏译说的也是法门。可能译为“法门”意义比较广,而译为“经”只是指这部《阿弥陀经》。
[2] 这些佛号的意义在窥基大师的《阿弥陀经通赞疏》中有解释,而其他注疏如蕅益大师的《阿弥陀经要解》中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具体解释。
[3] “师”通“狮”。
[4] 不同经论中对不退转有不同的解释。
[5] 按藏文译本,下面这句话是舍利弗赞叹佛陀的。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