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精微——妙分别“有智”的习得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尽一精一微——妙分别“有智”的一习一 得

以为佛教只说“空”,这个人的佛学只得五十分,不及格,因为佛教不但说“空”,也说“有”。空有“真空”,有为“妙有”,“真空妙有”才是大乘佛学的全貌。“空”,所以海阔天空,“有”,所以森罗万有。森罗万有也不碍海阔天空,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万有无不是缘起的,既是缘起的,所以无不是性空的。知性空所以破执,从而解脱心灵的桎梏,开展心灵的光明;观缘起,所以对万有的生起因缘,了了分明。何因加何缘产生何果,这是一定的。万事万物都依因缘而决定,因此,要裁制事物,改变事物,创造事物,必先研究各事物的因缘。何因何缘而有贞观之治?何因何缘而有天宝之乱?历观各代兴衰治乱的因缘道理,于是产生历史哲学的智慧,从而规划未来更理想的政治。何因何缘而产生胃病,不同的因缘引起不同的胃病,不同的胃病以不同的因缘而得解除,深深了解胃病来去的因缘,这个人便成胃病的专家学者。许许多多的智慧都由于明了各种因缘果的法则而获得,许多迷惑,都是由于明见事物的生灭因缘而解除。

各种社会现象各有其起灭因缘,明了其中底细,此人即是社会科学家。各种自然现象各有其起灭因缘,明了其中底细,此人即是自然科学家。无论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不离缘起,了解两者之间的基本缘起法则,那么,这个人便是哲学家。科学或哲学都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真理就是真实的理则,亦即因缘果的作用程序或架构。现象界中,因缘作用极为复杂、极为一精一微,其中道理如恒河沙。正如朱子所说:“一物有一物的理,一事有一事的理。”万事之理,穷毕生之力,亦无法彻底明了。佛教说,幸好我们有无穷的来生可以利用,因此,也无须急于一生穷尽一切真理。

佛有十种名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其中“世间解”即对世间万象的充分了解,“正遍知”,即正确而普遍地了知一切缘起的理。佛的智慧之所以如此广大,乃是累积三大阿僧?劫的研究修行,破除了如尘沙般的迷惑而得来的。大乘菩萨道(发大心学佛的人)是积极入世的,所以大乘菩萨须研究五明。一、内明:指内在的心灵科学。二、声明:指文学、诗歌、音乐。三、医方明:即医学。四、工巧明:乃工艺技巧,即现代所谓的科技。五、因明:即逻辑学(理则学)。这五明乃由深观世间各种缘起法则而得,在佛学说就是方便般若。

总之,佛菩萨依于缘起而悟性空,依于性空而成就实相般若,培养成一种超然自大、光明的心态。以此心态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缘起的底蕴,了解各种生灭现象,善巧分别,而成就方便般若(即方便善巧度众生的智慧)近代佛教界流行一名言:“以出世的胸怀,做入世的事业。”这是缘起哲学妙用的最好说明。有学生问我,既出世又入世,这不是矛盾吗?显然,这位学生误以为出世就是脱离世间社会。我说:“出是超然、超脱之意,也就是出污泥而不染之意,出世只是超越凡俗的不良 心态,以较高层次的智慧来生活而已。”古德说:“无三界可出,无涅*1可入。”《华严经》说:“虚空无尽,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佛教的宇宙观认为,空间为无边际,时间为无始终。一念觉即超出三界,一念迷即堕入轮回。所以不要误以为有一个具体的三界可出,有一个具体的涅*1可入,此中妙理,一时也说不清,只好留待读者继续努力探究。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