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坛经》善知识大义研究

章权才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读《坛经》,经常读到“善知识”三个字。如在自序品第一中,有一段是这样说的:“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静,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我作了粗略统计,《坛经》中总共有75处提到“善知识”,分布的情况是:《自序品》第一有2处;《般若品》第二有30处;《决疑品》第三有6处;《定慧品》第四有12处;《妙行品》第五有25处。《般若品》与《妙行品》是其中的分布重点。

“善知识”,有个历史考察问题。在佛教历史上,谁最先提出“善知识”的呢?“善知识”最先出现在哪部佛经呢?“善知识”的最初解释又如何呢?我读的经书不多,考察的范围有限,不敢妄下结论。但有两点是明白无误的:一是在慧能之前,已出现“善知识”的提法。比如,天台宗大师智觊就曾提到“善知识”。智觊有一部著作叫《法华文句》,卷四即云:“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从生年上看,智觊与慧能相较,生年刚好早了一百年。二是“善知识”虽然不是慧能首倡,但他对“善知识”谈得最多,最是重视,这一点也是学者的共识。

“善知识”是指什么?有些什么内涵?为什么六组会如此重视,要反反复复提到它?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我翻阅了有关资料,并曾多次向有关专家学者讨教,遗憾的是,都得不到比较满意的答复。

我注意到,近几年来,随着禅宗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善知识”一类的问题开始有学者注意了,开始有文章提及了。2004年2月26日至28日,“云浮新兴首届六祖文化节”在新兴召开,会后出版了《六祖慧能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其中有两篇论文提到了“善知识”问题:一篇是冯焕珍的文章,题目是《浅论六祖的无相三归依思想》;一篇是张卫红的文章,题目是《从{坛经)看顿教禅法的修持要求》。前篇文章在第三部分即“自性三宝”中谈到此问题;后篇文章在第二部分即“须有大善知识传授,事师如佛”中谈到此问题。这两篇文章都写得很好,对“善知识”大义的研究起到了启迪的作用。

张卫红说:“佛教中的善知识并非指博知博识的知识传授者,一般而言,一切有益于修行者的善友、同修都可称为善知识,慧能称呼大众为‘善知识’,即指这种广义上的同修、善友。”

把“善知识”从“博知博识”的知识传播者这种直观的解释中端正过来,解释为对“同修善众”的称呼,这种观点许多学者可以接受,但这只是朝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了一步。人们还会提出疑问:佛教及其典籍中内容丰富、词条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了“善”、“知”、“识”三个字,而且把它们结合在一起,用以称呼“同修”、“善众”?这样的结合,是不是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呢?

智觊大师《法华文句》卷十,有一句话发人深思:“佛赞善知识有大义”。这句话明白无误地指出:“善知识”并不平凡,其中确有内涵,确有大义在。

大义何在?《法华文句》引杂阿含云:“善知识者若贞良妻,此即外护义;又善知识者如宗亲财,此即同行义;又善知识如商主导,此即教授义;又善知识如子卧父怀,此即实际义也。”这里的“义”,主要是朝善知识的社会功能、社会责任上说的,仍然没有解决为何把三个词条结合在一起的问题。

我认为,“善知识”作为佛经、作为《坛经》中的专门述语,起码内含着如下诸方面的大义:

一、这是对导人向善宗旨的一温一 馨提示。“善知识”首先是跟立教宗旨联系在一起的。它突出“善”,世界许多宗教都把“导人向善”作为立教宗旨,佛教则尤其明显。佛教讲“善”,起码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要求教众立志做个“善人”;一是要教徒把世人引导到“善”的境界。在佛教那里,导人向善,也就是“普渡众生”。慧能认为这是能做到的,因为人性本来是净的,净也就是善。《坛经》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慧能是这样解释“归依”的:“归依者,除不善心与不善行,是名归依。”他把“归依”与“善行”联系起来,把行善与成佛知道联系起来。既然“善”如此重要,“善知识”把“善”摆在首位,强调出来,这就不难理解了。

二、这是对智慧常明境界的一温一 馨提示。我认为,“善知识”中的“知”可以解释为“知识”的“知”,也可以解释为“智慧”的“智”。“知”和“智”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慧能十分重视“知识”,尤其重视“智慧”。因为有了知识和智慧,才能认识世界,才能认识本心,他强调“智慧常明”,强调“智慧观照,内外明彻。”他讲“知”讲“智”,旨在阐发般若大义,般若就是智慧,就是大智慧。在《般若经》中,慧能说:“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又说:“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还说:“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智慧问题,是禅宗理论体系中的重大问题,是跟成佛之路紧密相关的重大问题。“善知识”中出现“知”,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

三、这是对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一温一 馨提示。“善知识”中的“识”,指“识心见性”的“识”,这一点,应该是明白无误的。“识心见性”,是禅宗的核心理论。在《坛经》中,“识心见性”贯穿始终。谈“识”则以《付嘱品》谈得最多。这里集中谈了“识本心”、“识自性”、“识众生”等问题。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识心见性是自我认识的前提;有了识心见性,才能走上顿悟成佛的道路。几十年来,学术界对识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论述很多,与此就不再赘述了。

四、这是对事师如佛教规的一温一 馨提示。智觊《法华文句》卷十,对“善知识”作了区分,分为四类:“善知识能作佛事,此则外护善知识;示教利喜者,此则教授善知识;所谓化导令得见佛者,此则同行善知识;令人菩提,此则实际实相善知识。”四类善知识,作用最大、评价最高的,是第四类即实际实相善知识,也叫真实善知识,菩萨四诸佛四世尊等均属此类。慧能则简单明了,他把诸类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一般善知识;一类是大善知识。在《坛经》中,他多次提到“大善知识”,《般若品》是这样说明的:“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性)。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佛教先知先行者强调“大善知识”的存在和“大善知识”的作用,用意无他,即欲把广大信徒、善众导人尊师重教的领域,把诸种教规建筑在更加坚实的基础上。应该说,这是适应广大教众的心理要求的。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