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十四)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此三十六對法,解[一]用一切經,出入即離兩邊。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對?共人言語,出外於相[二]離相,入內於空[三]離空。著空則惟長無明,著相即惟長邪見[四]。謗法,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言語;言語即是文字。自性上說空,正語言本性不空。迷(人)自惑,語言除故[五]。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明不自明,以暗故明。以明變暗,以暗現明,來去相因[六]。三十六對,亦復如是。

校記

[一]原作“能”字,據敦煌本改。

[二]原本無“相”字,參惠昕本“外於相離相”補。

[三]原本缺此“空”字,參惠昕本“內於空離空”補。

[四]原句為“著相惟邪見”,參惠昕本“若全著相,即長邪見”,並參上句“著空則惟長無明”,加“即”、“長”二字。

[五]原本“自性上說空正語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語言除故”十九字,與敦煌本全同,惠昕本無。鈴木校為“自性上說空正語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語言除故。”從此大段內容看,是講中道和不二法門的,要求“出語盡雙”,“出入即離兩加”,把握空有相即不二的道理,對語言文字也應這樣,既講語言性空,又要承認其性不空,如看到語言空的方面而要入“不用文字”,廢除語言,也是一種迷惑。因此本校本作如上斷句。並在“迷”下加“人”字,成“迷人自惑”句。

[六]原本是“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暗不自暗,以明變暗,以暗現明,來去相因。”敦煌本同。鈴木在校注中說,其中的第二句“暗不自暗”“恐當作‘明不自明,以暗故明’”。是對的。但鈴木沒有校改正文。從下面的“以明變暗,以暗現明”來看,把正文校改為“明不自明,以暗故明”是符合原意的。敦煌本、敦博本是同本異抄本,原本有錯訛(其中有不少明顯錯誤),致使此二本存在同樣的錯。

大師言:“十弟子,已後傳法,遞相教授一卷《壇經》,不失本宗。不稟受《壇經》,非我宗旨。如今得了,遞代流行。得遇《壇經》者,如見吾親授。”

十僧得教授已,寫為《壇經》,遞代流行。得者必當見性。

大師先天二年八月三日滅度[一]。七月入日喚門人告別。大師先天元年於新州國恩寺造塔[二],至先天二年七月告別。大師言:“汝眾近前,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問,為汝破疑,當令迷盡[三],使汝安樂。吾若去後,無人教汝。”

法海等眾僧聞已,涕淚悲泣。唯有神會不動,亦不悲泣。六祖言:“神會小僧,卻得善不善等[四],毁譽不動。餘者不得。數年山中,更修何道!汝今悲泣,更憂[五]阿誰?憂吾不知去處在?若不知去處,終不別汝。汝等悲泣,即不知吾去處;若知去處,即不悲泣。性無生滅,無去無來。汝等盡坐,吾與汝一偈:《真假動靜偈》[六]。汝等盡誦取此偈 [七],意與吾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

僧眾禮拜,請大師留偈,敬心受持。

偈曰:

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

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

若能自有真,離假卻心真,

自心不離假,無有何處真。

有情即解動[八],無情即無動,

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

若見真不動,動上有不動,

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

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

若悟作此見,則是真如用。

報諸學道者,努力須用意,

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

前頭人相應,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合掌禮勸善。

此教本無諍[九],若諍失疲乏意[一〇],

執迷諍法門[一一],自性入生死。

校記

[一]原本無“師”字和“滅度”二字,據敦煌本補。

[二]原本“新”作“蘄”,“恩”作“因”,參惠昕本校。

[三]原本“令”作“今”字,“迷”不有“者”字。此從惠昕本。

[四]原本無“不善”二字,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校補。

[五]原本“憂”作“有”字。

[六]原本“靜”作“淨”字。

[七]原本“取”字下有“見”字。

[八]原本“有情”作“有性”,敦煌本同,與下“無情即……”不相應。此從惠昕本。

[九]原本“諍”作“浄”字。

[一〇]原本“若諍”作“若道”。

[一一]原本“諍”作“浄”字。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