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正文(八)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一切經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故,故然能建立。若無世人[一],一切萬法本亦不有。故知萬法,本從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緣在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二],智為大人。迷人同於智者[三],智人與愚人說法,令彼[四]愚者悟解心開。迷人若悟解心開[五],與大智人無別。故知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若悟,即眾生是佛。故知一切萬法盡在自身心中。何不從於自心,頓見真如本性。《菩薩戒經》云:戒[六],本源自性清淨。識心見性,自成佛道。《淨名經》云[七]: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校記

[一]原本作“我若無智人”,敦煌本同。此據惠昕本改。

[二]原本“小人”作“小故”。

[三]原本此句作“問迷人於智者”。

[四]原本“彼”作“使”,從鈴木校本。

[五]原本缺“解”字,據惠昕本補加。

[六]原本“戒”作“我”,《梵綱經》云:“……一切眾生戒,本源自性清淨。》詳見二三頁校記[八]。

[七]原本無此四字,據惠昕本補。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大悟,頓見真如本性。是故將此教法流行後代[一],令[二]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令自本性頓悟。若不能自悟者[三],須覓大善知識示道見性。

何名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識,是大因緣。所為化道,令得見性[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得善知識示道見性。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善知識。若取外求善知識,望得解脫,無有是處。識自心內善知識,即得解脫。若自心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即有教授,救不可得[五]。汝若不得自悟,當起般若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是解脫。既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校記

[一]原本“是故”作“是頓”,據敦煌本改。“將此教法”作“以教法”,參惠昕本校。

[二]原本“令”作“今”。

[三]原本缺“不”字,參惠昕本“若不自悟……”補加。

[四]原本作“見佛”,從下文看應作“見性”。惠昕本作“所謂化道,令得見性”。

[五]“救不可得”原本無,敦煌本同,據惠昕本補。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一];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賉二]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一由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三]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頓法者,至佛位地。

校記

[一]“不著一切法”五字原本無,據敦煌本補。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