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注解·护法品第九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1),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1)。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授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1)慧安與神秀兩位國師

(2)成佛唯一之教謂之一乘。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3),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4);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5)。究竟無證(6),豈況坐耶?」

(3)體會大道也。

(4)若頓悟自性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來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淨禪。亦名一行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若能念念修習,自然漸得百千三昧。達摩門下展轉相傳者,是此禪也。

(5)法空即佛自證平等妙法,實相真空,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也。教坐如來座者。非是小乘人空座。

(6)於外不染色聲等,於內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為證。得證之時,不得作證想,即名無證也。得此無證之時,亦不得作無證想,是名無證,即名無無證也。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7)。」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8),名之曰道(9)。」

(7)六祖對韋使君等言,則謂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見第二品)。今薛簡己知此義,故六祖破其執而更進一層,乃為此說,皆隨機說法,本無一定,非矛盾也。

(8)指法無生滅曰常。楞嚴經云: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9)佛性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10),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10)一切放下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11),託疾毗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摩衲袈裟(12)及水晶缽,敕韶州刺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11)維摩詰居士。

(12)袈裟之名,產於高麗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