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2集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每次讲经前,大众会合掌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及念〈开经偈〉,为何要有如此礼节?大家要知道原因。所谓合掌,就是将你这颗散乱的心,制于一处;把妄念止息,让心静下,万法要回归于一心。

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你也不要把他当成一种至高无上、虚无飘渺的佛,他就是你的老师,因为你在学习 他,按照尊师重道的角度,首先要恭敬你的老师,念释迦牟尼佛,表面的意思是恭敬释迦牟尼佛这个人。更深的涵意:南无就是回归的意思,本师就是本来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即是你的自性佛。回归你本来的老师,回归你本来的自性佛,就是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内涵。

我先讲个故事,有一个阿婆养了很多鸭子,所以每天都给鸭子早晚点名。有一天丢掉了一只鸦子,她就一直找,找到了就坐在地上大声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找到了鸭子却在哭?她说你误会了,我不是在哭那只鸭子,我在哭身外之物一丢掉,我会马上把它找回来,但我的心丢掉了,我却不知道去把它找回来。

回归,是回归你的心。你到底在忙什么?我们的重点到底摆在哪里?为什么都摆在外面,而没有摆在你自己?本师就是本来的老师,简单地讲,你才是你自己最好的老师。你不上进,没有人有办法,你不觉悟,不下定决心,没有人有办法。问题是由你的心创造的,由你的心来决定。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答案就会出来了。

释迦牟尼佛可以解释为清净的佛,你的内在就有一尊清净的佛。为什么念三遍呢?道德经讲「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有的文化思想都出自于《易》。《易经》讲一陰一陽一,天代表一陽一,一长,地代表一陰一,两短,为什么呢?天是一望无际,没有任何阻隔,故以一长为代表;地上有高山险峻,重重断层,故以两短为表示。一加二等于三,一陽一加一陰一等于万物,所以三生万物,代表多的意思。三称就是代表我们最慎重最恭敬的心。

【无上甚深微妙法】,这句是讲真理是微妙法。只要是讲得出来的,就不是真理,叫相似真理。写得出来的,叫接近真理。脑袋可以想的,叫推测真理。(丢笔)。你悟到什么?万有引力?那是牛顿。他比一般人用心。那一样,你也可以这样思考,到底什么东西往天上一丢,到多高多远它才不会掉下来?请问牛顿有没有开悟?接近开悟,没有开悟。以世间法来说,最有智慧的我们公认是孔明,在古代啦,但他还是很遗憾地走了。

我们看禅宗的公案,有时候没有说话,别人就开悟了。如果你能明白我这个譬喻,你以后看公案时,就可以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不可以说,而是要你自己契入,有时候是用动作让别人恍然大悟,这种的抽象比我刚才所讲的更抽象。很多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看《易经》还是看不懂,因为他习惯看文字,不习惯看符号,符号的展现比字更奥妙。

请问,走路算不算一种符号?你眼睛看出去的都是一种现象,任何一个现象都足以让你开悟,这就是禅,我已经将它的内涵跟你讲了。只是我们都看不懂,只看得懂文字的人,还是要把文字丢掉。如果你不能依文解义的话,你看不到月亮,只看到指月的手指,你要会听弦外之音。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们的生命生生不息,所以用无始无终来形容,在你无限的生命当中,你到底在追求什么?我谈一个实例,看你能否被触动?根据报告,有很多太空人从月球回到地球,他们的人生观几乎都会改变。有很多人都变成宗教家,当然也有少部分的人自一杀。为什么他们到了外太空回来以后人生观居然会改变!

比如说你平常眼睛都看到什么?家人,心事…看到自己小范围的圈子,看到你的家,看到隔壁邻居很糟糕,顶多看到这个城市、国家…。但太空人在外太空看地球看到什么?他在浩瀚的宇宙当中看到自己居住的地球就像一粒花生米,他会很震撼!人类这么渺小,有什么好争的,一天到晚为一些小事情而起烦恼,你为什么要在这么微不足道的东西上打转?

你没有看到生命的本质,没有体会到永恒的生命,常常错把身体当生命。身体大不了百年,为了百年的身体,不断地恐惧、害怕。当你探讨到一个问题到最深时,不是大彻大悟,就是很茫然。你的生命已经那么久了,你要想清楚你到底在追寻什么?这样无上的真理难得,当然真理从来没有离开我们,只是我们并未察觉。我们今天何其有幸,遇到它,有什么事比这个更重要?你要明白轻重缓急。

【我今见闻得受持】,今天已经看〔见〕跟听〔闻〕了,回去就要〔受持〕。〔受〕就是接受,〔持〕就是行持,按照这样的真理用在日常生活,用在人生。

【愿解如来真实义】,表面的意思〔如来〕是佛,你应该了解释迦牟尼佛真正的意思。当学生的要真正了解老师的意思,当子女的真正了解父母的意思…祖师西来意是什么意,是心意。心意要靠体悟,知道了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更深入的解释,如来就是自己,「自性如来」;〔愿〕就是誓愿,就是一种决心。很多事情不是难跟易的问题,只要你的心静下来,你就会懂。

什么是佛法?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然后帮助每个人去了解他自己。这很难吗?难在你不愿意面对你自己。我说:不知道的时候你就要说不知道,我只知道我不知道。既然不知道可以当师父吗?因为我知道我不知道的部分,但是你连你不知道还都不知道。你没有学习 当然就难,你去学习 不就简单了吗?你的潜意识还是不敢勇敢地面对自己。有人问我怎么样修行?我说没有什么难,只是你还不甘愿去修行。比如说你还希望能够游戏人间,但你说的游戏人间和我说的不太一样,简单地讲,你还感到不满足,你不甘愿,这就是你的陷阱。不是难,是你不敢面对,你面对了,久了,你不就渐渐了解你自己了吗?

你有把真理当成无上的至宝吗?你有认为真理或是你所要明白的佛法,它是我这一辈子,生生世世,寻寻觅觅所要找的,你有这样的认知吗?假设一个人的认知如此地强烈,你才知道什么是法宝。各位,学佛就是学觉悟,就是学智慧。

几个退休者与我聊天,未来的日子想干嘛?现在就开始安排学习 ,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退休的人认为这就是积极地过人生,叫做充实。那学完之后呢?没有了!我说:这样不是很可惜吗?把时间排得满满的,表面上看起来你这样做是很积极,但不要等到有一天你才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来?为什么要走?如果你能把答案、道理很圆满的回答,你的心才能很稳定。不要找事情做来填补自己的空虚,而把这叫充实。﹙待续﹚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