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讲记 第二十二集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六祖坛经(第二十二集)

1981年中广电台档名:9-4-22

第六段:讲「一体三身自性佛」。这段经文相当重要,六祖说明这段经文的用意,是教我们亲自见到三身,自悟自性。大师首先指出:要于自己的色身,也就是现前这个身体上,「皈依清净法身佛」,「皈依圆满报身佛」,「皈依千百亿化身佛」。这是自心三皈。此处重要的,是要我们在自身中证实自性三身佛。三身佛是从自性生,而非从外得,这是这一章主要的意旨所归。

六祖为大众讲解「三身佛」。第一是「清净法身」,性本来清净,一切万法无不从自性中生,只要自己除去迷妄,内外自然明彻,这就是自己的清净法身。第二是「圆满报身」,念念圆明,无二实性,清净平等,非有非无,这是说自受用身。重要的是第一句,一定要能做到念念都是圆满、都是光明。要做到这一句,一定要证得清净平等不二法门,我们才能得到这样具体的受用。这种受用,也就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亲证的境界。第三是「千百亿化身」,这是他受用身,也就是利益一切众生,成就一切善法。「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换言之,「不思万法,性本如空」是说清净法身,一念思量起就是变化之开始。这个道理若要细说,全在唯识学里面,唯识说明三能变的道理。由此可知,千百亿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意思,这就是真正所谓的化身。不但一切身相是化身,乃至于一切境界相无不是清净自性的化身,这个意思大师说得非常圆满。

六祖大师教导我们一定要「自心皈依自性」,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关于三皈依,若只是着重在形式三宝,而不能会归自性,这样的皈依是谈不上功德,这是曲解佛法,当然不是真正的皈依。真正的三皈依,见到佛像就要想到自己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如此才能真正做到自心皈依自性,这才是真实皈依三宝。六祖告诉我们,这桩事情必须要自悟;换句话说,得自己开悟,要自己修行自性功德,这才是佛法讲的真皈依。「皈」是回头。在不懂得皈依之前,我们的心总是为外面境界所左右,心为境转。皈依的意思,就是教我们将妄心从妄境上收回来;依靠什么?依靠自性,才能成就自性无量功德。自性无量功德具体来说,就是三身。这个意思我们若体会得,大乘佛法所说的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确实就在我们现前自身里面完全得到了。

自皈依者,必须除却自性中一切不善。为什么?因为自性清净心中,确实没有一切不善之物。一切不善之物、一切不善之心,全不是真性,而是妄心中物,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它除去。六祖说:「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佛一定要见自性佛,才是真正的成佛;只要你悟自性三身,就见自性佛。这一段开示是一体三身自性佛,终极的目的就在此处。诸位听了这段大意,再细细的深究经文,不难体会得自性三身,真正的皈依三宝,这样我们所得的利益功德就无有穷荆

第七段:「偈颂」。这一章的大意,都归纳在这五首偈颂中。第一首偈:『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世间的众生,对于佛法的教义不甚了解,迷信,盲修瞎练;特别是将修福当作修道,这是大错特错!修福的果报离不开三界;换句话说,果报仍然在六道之中,所谓善业感得三善道的果报,恶业则招感三恶道的果报。修福,简单的说,以菩萨修学的纲领来讲,六度: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禅定、般若,若以无漏的心修行,这就是菩萨的六度;若以有漏的心修学,这六种都叫做修福而不是修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三恶是指贪瞋痴;换句话说,若贪瞋痴不断,即使是修大乘菩萨法,还是修福不是修道。

第二首偈:『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拟将修福欲灭罪」,如果我们误会,以为修福就可以灭罪,这是很大的错误。「后世得福罪还在」,这一点,稍稍通达佛法的同修们都非常明白。修福之人,如果心中三恶不能灭除,他的福报有的是在人天享受,有的是在恶道中享受。我们读《安世高传》,安世高前世有一位同学,是一位出家人,经典中记载:他是明经好施,对于教理非常通达,又喜欢布施。可惜他心中三恶没有断!第二世享福,享福到什么地方去享?神道。这个神是水神,就是世俗讲的龙王,北港的妈祖就是属于龙王一类。福报很大,周围千馀里的人,都到这个庙里来烧香拜拜。这个神很灵验,因为前世明经;福报大,是前世喜欢布施。由此可知,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这两句是六祖说明真正消灾灭罪的方法。信佛的同修,甚至于不信佛的一般人,常有人觉得自己有过失、有罪业,就到佛菩萨面前求消灾,或者到神庙里求消灾。这个灾是否能消得了?确实是大有问题。诸位一定要明白,不可以迷信,迷信只有增长罪业,决定不能消除罪业。要想消除罪业,一定要向心中除罪缘。何谓「罪缘」?就是从今以后不再造恶业;也就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君子不贰过」。过失只有一次,不会再犯第二次的过失,这就是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性」是真心,就是要以真实心、真诚的心求忏悔,从今以后不再造罪业。

第三首偈:『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这两句是讲大乘人之理忏。忽然觉悟了,悟的什么?悟的大乘法。这一悟大乘,就是真正的忏悔。为什么?因为大乘法是自度度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诸位想想:这样的心行,可以说是无比的至善,当然能灭一切罪。「除邪」,邪念、邪行统统远离;「行正」,心正、行为正直,这就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观」就是妙观察智,也是三种般若的观照般若。学道最重要的是,与自性相应之观照般若能时时现前,这是一乘菩萨的修因。「即与诸佛同一类」,这是讲果报。修因,后面当然证果。这是在大乘之上,也是成佛之道的快捷方式。

第四首偈:『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这两句就是说明「祖师西来意」。祖师西来意,主要就是讲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的用意在哪里;换句话说,他何以到中国来?他之所以来,就是唯独传此顿超的法门,他是为这个来的。「普愿见性同一体」,普遍愿一切众生都能明心见性,与诸佛同证一体,即同证不二法门。「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这两句就是说修证一体三身法门。如果要想当来,当来就是现前,我们能证得清净法身,首先要修离相的法门。离相从哪里离?不是从外面境界上离,是从心中去离;把心中的妄相、邪念,都洗得干干净净,就能证得一体自性三身。

第五首偈:『努力自见莫,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努力自见莫,后念忽绝一世休」,这两句是六祖苦口婆心的劝勉我们,我们在字里行间,能看到他的慈悲、苦切之心,对我们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我们一般讲,学生求老师不容易,所以明师可遇不可求。我们从这首偈来看,一个老师求学生,比学生求老师还要难,还要不容易。老师对学生的期望:若悟大乘得见性。「若」是假使,希望你能在大乘见性,这是大师对学生虔恭合掌至心祈求的。「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言下要不悟,那就是面对千里了。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