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讲记 第144集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144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看八正道的第五条「正一精一进」,进是进步,正就是不邪。现在社会一般人不能说他不努力,他也是很努力,非常一精一进,可是他的方向、目标错了,他是向名闻利养上一精一进,这在佛法里不称为正一精一进。正跟邪从哪里辨别?最简单的一个原则,那就是带得去跟带不去的。能够带得去的,这是正;带不去的,这是邪。为什么说带不去的是邪?我们要是在一些带不去的方面,坚固的执着、贪恋、占有,会造成来生的苦难,这就叫邪。由此可知,八正道这个「正」的定义就是在正见、正思惟,我们讲的正知、正见,只要这两条正了,其余统统都正;这两条要不正,其余的想正也正不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得。

在大乘佛法里面,要是讲到绝对的正一精一进,我们说一句老实话,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纯正。用一生的时间,决定求得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求得到?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依据经典所说的道理、方法去修学,你决定可以证得,这是究竟真实大圆满。这个话不是我们随便说的,而是诸佛世尊在经教里面所讲的。所以我们看到世间有一等人,多半是没有念过书的,没有受过好教育的、不认识字的,乡村里面老太婆、老阿公,他什么都不懂,一天到晚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你再仔细观察他的行持,他的心清净,他没有妄想,万缘放下,对待任何人都是真诚、慈悲。我们仔细观察,他没有学过十善业道,他也没有念过《十善业道经》,但是他的行持与十善业道所说的完全相应,心善、思想善、行为善,与人交往都是那么样真诚恳切,别人欺他、骗他,他也没有放在心上,还是欢欢喜喜念他的佛,这种人成功,这种人就是佛经里面所讲的上上根人,我们一般人比不上,他确确实实万缘放下,这是正一精一进、真一精一进。我们学佛,如果不从这上着眼,不在这里下功夫,实在讲,错了!

我们今天学教,弘扬净土,劝化世人,与正一精一进有没有抵触?有没有矛盾?跟诸位说,没有。念佛法门与任何行业、工作都不抵触,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处;所以一切诸佛菩萨赞叹,道理就在此地,完全没有抵触。那一些老太婆、老阿公们,他们每天的工作是家务事,照顾他的家庭,照顾他的子孙,与他的亲戚朋友往来,不妨碍他。由此可知,我们弘法利生也不受妨碍。什么东西能妨碍我们自己?妄想,胡思乱想,这是大害,着相,这是妨碍。所以,真正妨碍是妄想分别执着,只要离妄想分别执着,一丝毫妨碍都没有了。所以《华严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我们仔细去观察,《华严经》上给我们示范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形式上所修学的法门不相同,他们身分不相同、行业不相同,但是他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都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相同的;修学法门不相同,都是属于念佛法门。我不知道你们同修有没有看出来,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门门都是念佛法门,妙不可言!所以个个成无上道,人人皆是极乐世界的法身菩萨,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读《华严》,要从这个地方去体会,然后才晓得怎样叫做「正一精一进」、「真一精一进」。

这个地方的批注是「勤修正谛,趣涅槃故」。正谛就是正法,这个意思还不好懂,世间人所讲的「真理」,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行与真理相应,就是批注里面讲的「正谛」。修因一定有果报,果是大涅槃。「涅槃」是梵语,翻作「寂灭」,寂是寂静。寂静的境界我们想象不到,无法想象,古人讲「一念不生」,这是寂静。一念不生,我们也不容易想象到,为什么?我们凡夫念头太多了,微细的念头我们自己不能觉察,《仁王经》上讲的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得到。这个生灭的念头就是六道轮回里头生死的根源,这个东西断掉了、没有了,这是寂灭的境界,如来果地上才证得。等觉菩萨所证得的还是属于相似位,不是真实位,相似位;三贤菩萨,那就不必说了。世出世间法里头只有这是真实的,这个境界里面具足了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相,不是从外头来的,是自性本来具足的,诸佛如来证得。

回过头来看我们这些芸芸众生,迷失了;不是没有,统统都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平等平等。佛为什么看一切众生是平等的?佛是从性德上看的,一切众生平等,毫无差别。差别相从哪里生的?从妄想分别执着生的。妄想分别执着就是儒家所讲的习气、习性,祖师常常把这个连起来讲「习染」。「染污」是佛经上常说的,由于习气染污了真性,所以才变现出很大的差距。诸佛菩萨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缘故,只是来帮助凡夫恢复自性、恢复觉悟而已。

自性是本有的,觉悟也是本有的,诸位一定要晓得。迷惑不是本有的,烦恼习气不是本有的,那是什么?那是在环境里头熏习而成的,不是本有的。不是本有,当然可以断掉;确实是本有,当然可以恢复。这就是说明:烦恼再重、习气再深,肯定是可以断掉的;如同诸佛如来一样的智慧德相,肯定是可以恢复的。佛法的修持,第一个讲信心。第一个信心,信这一桩事情,相信我们的习染可以断掉,相信自性德能可以恢复,头一个「信自」。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讲「信」,他讲了六个,头一个「信自」。从这个地方建立自信心,人这才能发愤、努力,正一精一进。

我们知道,我们要想把烦恼习气断尽,恢复我们自性圆满的智慧德相,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净土,最快捷的方法。现前我们要学的,就在我们现前生活当中,工作里面,处事待人接物,起心动念点点滴滴都与净土相应,你们想想,哪有妨碍?如何与净土相应?跟诸位说,只要与清净心相应,就是与净土相应。经上不是说得很好吗?「心净则佛土净」。所以,如何与极乐世界相应?与清净心相应就是与净土相应;换句话说,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境界,绝不失清净心。

什么叫清净心?决定不污染就是清净心。六根对六尘境界,你要是生起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你要是生起贪、瞋、痴、慢,你被污染了。换句话说,不可以分别,不可以执着。只要不分别、不执着,,就与清净心相应;还有丝毫的分别执着在里面,你依旧堕在习染之中,你不清净。功夫,练功,练什么功?不是练*轮功,那个*轮功确确实实是剽窃佛经的名词术语,这个罪过很重!你要晓得,世间名牌仿冒这都有罪的,你要是剽窃佛法里面这些名词术语,那个罪过都在阿鼻地狱,所以这些人真正叫「可怜悯者」,他不知道果报可怕。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练什么?练不分别、不执着。这就是修清净心,就是修平等心,成就我们的净业;一句佛号,愿生净土,就去了。这个法门真的是容易,可是你在日常生活当中,不知道练这个功夫,你就难了,你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真的。好,现在时间到了。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