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讲 八关斋戒与六斋日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这八条叫‘戒’,不是‘斋’。‘八关’是不要犯这八条戒,等于关门一样,把坏的一面关起来不要犯。

持斋的时候,当然吃素最好,甚至到达不吃,光喝点清水,心中不动妄念,那才真叫持‘斋’。

都懂了吗?你们当法师的将来出去要教人,不要教错了,教错了说是南老师那里学的,到时候我的脸不是变红,而是变绿了。千万要记得啊!前七条为戒,最后一条不非时食包括在‘斋’里头,叫‘持斋’,总合说叫‘斋戒’。普通人没有受过三皈五戒,只在佛前磕头的,也可以持八关斋戒;已受五戒的,可以在每月的一陰一历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卅(小月廿八、廿九)这六天持斋戒。

为什么要在这六天持斋戒呢?你们可以去研究‘大宝积经’。我先提一件事。最近飞机失事,他们在山上招魂念经,经一念,山上的沙子岩石都滚下来,现场的人都傻住了!有位记者打电话问我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鬼?我听同学说有人来这么一个电话,我说交给秘书蔡先生笞覆,蔡先生是老新闻记者,他回答以后向我报告答覆情形:

蔡:‘请问找南教授有什么事?’

记者:‘想访问南教授有关鬼魂的事情。’

蔡:‘哦!访问这种事,你还年轻,我告诉你,这个世界也有很多灾难,天下国家大事也很多,为什么很多大问题不来问,专门问南教授这些鬼话呢?不问苍生问鬼神。其次,你认不认识南教授?他不是道士,不是画符念咒的,他怎么答覆你这些问题?’后来那位记者连说抱歉、对不起。

蔡先生报告完了,我说你答得好,真对。有时候不敢叫你们年轻人办事,接电话不会接,问题也不会答,换成你们,,就会客气地说:‘小姐啊!你贵姓啊?老师啊!很忙啊!不在啊!’,搞了半天抓不到重点。能干的人,干脆俐落几句话就很清楚。

如果叫我自己接造个电话,我就会训他一顿,我头一句就问:你认不认识他?不认识。他没有空,你访问什么问题?鬼的问题。他还没有死,没有经验。

真是莫名其妙!所以,做事要懂事,尤其是我,一听到问问题,问不出好问题,我人气就大了。

那么,‘六斋日’的问题同这个问题一样,为什么每个月要在这六天斋戒呢?

这要研究三界基本的问题。我们在欲界中,而与世界有关的欲界天天人、神等,是非善恶很清楚。拿现代话讲得漂亮点,就是外太空那些神,在这些日子坐飞碟来视察,你们那些人做了坏事,心思意念不干净的,他都登记下来。所以你在这个时候清心寡欲,斋戒沐浴,就要得福报了,这是一个原因。更严重的道理是要研究易经一陰一一陽一学,那就深了,与宇宙自然的法则合一。不但每个月的这六天是六斋日,你们吃长素的、出家的,天天都在斋戒中,那更好了。

六斋日都知道了,那么每年有几个月份要守八关斋戒呢?正月、五月和九月是三长斋期,吃一个月的斋,受一个月的斋戒,功德无量,什么理由呢?太虚法师这本药师经讲义解释说:‘佛说四天王于此三月中正巡至南赡部洲,持斋修福者,功倍于常。’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天人下来审查人世间的人为善为恶的情形。

我年轻时学佛也持过八关斋戒,后来知道为什么要在这些日子持斋的理由,我不持了,我做好做坏随时检查自己,如果怕让鬼神看到而假充好人,岂不是拍马屁吗?大丈夫做事要让自己看到,学佛要真作好人,为什么怕鬼神视察?做错了,自己就要忏悔,随时要检查自己。

如果根据普通经典,是为了怕鬼神看到而持八关斋,这是小乘理由;大乘经典另有高一层的道理。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