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讲 咒起尸鬼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刚才讲到蛊,还有一种‘咒起尸鬼’,用咒语可以使死人的尸体起作用。在湖南的西部、广西的北部一带,就有赶尸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死在外地,同伴都希望把他的尸体送回家里,这是很大的道德,但又没有钱,怎么办呢?就请赶尸的,请到这一类的人,尸体就听他的使唤,跟着他走,可以走上半个月或一个月,尸体也不发臭。怎么走?电影上看过吧?我是没看到过,不过,听他们讲过,一个道士在前面带路,敲个锣,敲一下,走一步,后面跟着尸体。据说有些法力大的,可以跟上几十个,一个个排队跟着走,一家一家送。大部份都在夜里走,他们也住旅馆,所以,我们在西南边疆住旅馆,就要先打听清楚,这一家里面有没有赶尸的。假如先住进去,半夜碰到赶尸的来,那也没办法。

后来我有个军人朋友,他说他叫了一个人专门去学,他说有个权杖往尸体背上一插,而且,插的时候有个方法,有个手势这么一比划;手法不对,尸体就赶不动。详细情形如何?我们也搞不清楚,反正咒起尸鬼有这么一回事。

如果把尸体拿掉,咒起鬼,又是另一种法术。这些都是旁门左道,有些人练成了,干什么呢?‘令断彼命’,叫鬼去把人掐死,害死。或者不弄死人家,‘及坏其身’,故意把人弄瞎了眼睛,或者把人家弄断一条腿,为什么呢?好喜乖离,更相斗讼,学这些旁门左道来害人。不过,学这一类的人,也要付出代价,一辈子要在外面流浪,过年也不能住在家里,要住在茅坑,要在厕所过年。另外,也要一辈子穷,孑然一身,什么都没有,而且还要绝子绝孙。

这一类的人,我们以前也碰到过,本事很多,怪里怪气的。我以前在成都碰到一个人可以看得到鬼,可以把鬼招来和你讲话。那个人的眼睛是蓝的,不像外国人那种蓝,眼睛一块蓝,白白的,没有神,蛮可怕的。一看就很怪,站在他身边就觉得不舒服。我也当场要求他弄个鬼来给我们看看,一边讲,心里还是有点怕,毛孔也都立了起来。跟我去的人都看到了,可是我始终没有看到。

我年轻的时候,听说那个房子有鬼,我偏要进去看看。不能睡,我来睡睡看。他们都看到了鬼,我进去了就没有事。奇怪!大概是我人太坏了,鬼都怕。

世界上有没有这一类人?有。学这一行的,多半是仇恨心理、乖离心理,喜怒特别无常,有一点不对,脸一下就变青了,很难相处。所以,追根究柢,这是第八阿赖耶识的根性,喜欢以这些方法来造作坏事,这种果报是很惨的。

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熊害。一切辗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陵,互为饶益。

佛说:‘是诸有情,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彼诸恶事,悉不能害。’就是说人家念咒或用蛊毒谋害你,如何避开呢?唯有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可以免除了外界这些坏东西的干扰,人家想害你也害不到。‘一切辗转,,皆起慈心,利益安乐,无损恼意,及嫌恨心。’而且你心里至心在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反而使对方心理起了转变,起了慈悲心,使他们也得到利益,得到安乐,没有损害,没有烦恼,也不会起怨恨人家的心理。

‘各各欢悦,于自所受,生于喜足,不相侵陵,互为饶益。’换句话说,因为念药师佛的名号,可以改变这些坏人的心理,使他们的仇恨心变成欢喜心,发起一切欢喜心,不会再想害人。如果你以这样的慈悲心去修持,你自己可以免除灾难,也可以改变坏人的心理,可以相互得其利益。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