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讲 自赞毁他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跟着悭贪嫉妒而来的,是‘自赞毁他’。在这里的同学每天诵戒,都知道菩萨戒第一条,最严重的就是‘自赞毁他’,自己赞叹自己,毁谤人家。这种心理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多得很,尤其这方面心理业力重的人更厉害。这几十年我看的很多,尤其在竞选时,现在的竞选都在自赞毁他。拜托拜托!恳请惠赐一票,我怎么怎么好,某人如何如何不好,千万不要投他的票。有些毁人家的话极其高明:

‘某某人你认识吗?’

‘认识啊!’

‘你看此人学识怎么样?品德怎么样?’

‘自赞毁他’技术高明的人,可用一个字形容:‘奸’,若有人问他某某人怎么样,他就说:‘他啊!不知道!’这种人最坏了,很多人在我面前做这种动作(行为),我心里就知道这种人非常坏,那是一把无形的刀在杀人,也就是孔子所讲的‘浸润之谮,肤受之愬’,‘谮’即讲人家的坏话,‘愬’是心理的埋怨攻击。这种攻击好像是在皮肤上抠你一下,看起来没有关系,无大碍,慢慢抠久了就烂了。历史读多了就知道,奸臣毁磅忠臣都用这个办法,今天搞一点,明天搞一点,累积多了,使皇帝不知不觉对那个忠臣生起厌恶之心,最后非杀了他不可。

自赞毁他的方法很多,再不然在他人背后讲坏话,用尽心机毁人家。你说这是为什么呢?他也不为什么,这样才过瘾啊!

有些人表面看起来很谦虚,看到人那种弯腰弓背,打躬作揖,讲起话来又那种谦恭,这都是自赞,在谦虚中充分表现傲慢。

所以,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心理、行为,与修行是绝对关联的。止观法门的观心,就是观这些。你以为坐在那里观心,啊!我得一个清静,啊!气脉动了,到了屁一股了,啊!到了头顶了,督脉通了,,通你的鬼!你悭贪嫉妒的心理牢固得很,动都没动过。

注意啊!‘自赞毁他’是两个字单独成立一个心理观念,自赞是一个心理观念,毁他是一个心理观念。‘悭贪嫉妒’则是四个不同的心理观念。综合而言,悭贪嫉妒必然会自赞毁他。

佛继续告诉文殊菩萨,一切众生都在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关于这些心理行为,真正要学佛、研究佛法的人,不要轻易放过每一个字,怎么说呢?当我们看到经文,就要确实彻底地检查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心理状况。譬如我们讲戒,传统佛法的大乘戒律,第一条就不能自赞毁他。自赞毁他是菩萨道中最严重的事,如果拿这四个字与一般心理学一起研究,你看这个社会活着的人,那一个不是走这条路线?如果不自赞毁他,就没有办法活下去,为了想出人头地,总想尽办法去伤害别人。假定有人自己站起来,不但没有伤害别人,同时使别人也站起来,这就是菩萨道,学佛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然而一般人做不到,自己站起来都犯了菩萨戒,在自赞,在毁他,都是毁谤他人,自己才成功。

我们看中国文化中,唐宋以来有多少文人、文学家对乱世战争厌恶的描述之词,像唐代最有名的一首诗:

劝君莫觅封侯印一将功成万骨枯

战争的状态岂止如此?唐末天下大乱,韩愈一路逃难所看到的景况是:

千家村落如寒食不见人烟只见花

清明前夕叫寒食,一路下来,走过千千万万人家,或行过一省、两省,连个人影子都没有,只见房子里长出野花、野草,那是个什么境界?

所以我常说,英雄的事业是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上,圣人则把天下人的痛苦一肩挑起,英雄与圣人的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其实,讲到自赞毁他,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这个社会上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人的成就,都是算计了别人,以许多人的失败而成就了自己。假定有人做到了我成功,别人也得利益,那就是佛道、菩萨道。学佛的重点就在这个地方,千万要注意。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