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讲 有了正见才能讲戒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我们曾经讲过布施和持戒,有一点大家必须留意,几乎每一本经典都会提到菩萨道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禅定、般若,为什么药师经也提到这些呢?一般人的观念总会认为药师经应该是讲如何得长寿?如何消灾免难?如何使人所求如愿?怎么也讲起六度来了?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要想无灾无难,没有烦恼病痛,必须从心地上的修持开始,也就是从改变自己的心理行为做起,才能获得药师佛相互的感应。因此药师经亦不免重提六度的重要性。

‘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如果没有真智慧、正知见,六度万行有时候看似做善事,实则是做了坏事,所以一切以正见为首,因为正见能破除迷信而起正信。正见从何而来?正见必须有高度的、真正的般若,真正高度的般若又自何而来?必须要懂得方便般若、文字般若、境界般若、眷属般若。般若意即智慧,因中国文字‘智慧’一辞,不足以概括般若的内涵,所以不直接译成智慧,而以梵音‘般若’代替。五般若就是:

一,实相般若

悟了道,见到道体的本身即实相般若。

二,境界般若

见到道体,有‘见道’的境界。

三,方便般若

见到实相般若,是有了‘根本智’,但还须求‘差别智’,然后才会懂得一切方便般若,对一切差别法门的要点都能透彻了知运用。

四,,文字般若

有了方便般若的人,文字般若自然殊胜,文字般若都是因实相般若境界而来。

五,眷属般若

包括布施、持戒、忍辱、一精一进、禅定。

般若就是正见,有正见的人才能谈修持与成就,否则都是在盲修瞎炼。那么,真的正知见从何而来?靠多闻而来,没有正见的原因就是自己不肯求多闻。

佛学所称的多闻,并非听闻的闻。佛经记载,佛的十大弟子中,阿难尊者多闻第一。多闻包括一切学问、一切差别法。阿难尊者因为随佛多年,对佛所讲的一切经、一切律等,一切学问都能深切记闻,所以多闻第一。

我们知道正见自多闻而来,不是光坐在那里不求多闻,不研究佛的经律论的深义而能得。

‘契经深义’契是完全相合,对佛经深义完全了解,古代翻译为契经。如果对佛所经典的真正意义不能了解,文字看得懂,经义重点却不能证到,因此无法成就多闻,亦不能成就正见。

举例来说:现代佛学很流行,研究佛学的人也很多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也能成为教育他人的大专教授,如果真要问起有没有研究佛经原典?所获得的答案多是否定的,那么这些学者所看的佛学著作是不是近代人所写的文章、注解呢?答案是肯定的,现代研究佛学的人大部分走此路线,情况非常严重,这就犯了‘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了解’的毛病。看了一点现成的佛学文章,什么空啊!缘起啊!而提出一些佛学看法,这些与真正的佛学根本毫不相干。

又譬如我们现在所看的药师经原文,文字都看得懂,如果要达到‘契经深义’,则不但要理解文义,更要完全解了,所谓‘了了见’每一句话都要在心地上求证过、通达后,才能谓之‘解’,也才能‘了’。

解了佛经后,增加多闻;有了多闻后,增加正见。换句话说,我们把文字倒回去看,有了正见才能讲戒律,不破轨则,不破尸罗。那么,顺着文义下来就是说要想不毁正见,对三藏十二部经律论必须通晓无碍,尤其是经典,因为戒律来自经典。佛所讲的称为经;律是释迦牟尼佛当时所制定的戒条,有些是佛的弟子们针对现场发生的事所订立的规范;论是后世菩萨们的著作,如成唯实论、大智度论等等。

佛法经律论的真正深义在什么地方呢?在一切佛亲自所说的大小乘经典中。所以大乘经典、小乘经典均要研究,才会了解经文深义,进而增加多闻,成就正见,如此才是真修行。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