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 内外明彻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好吧!再看第二大愿。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你想请药师佛给你医病,很容易!你走他的愿力,就有感应,病就会好,身体就会健康。你看他所发的第二大愿,愿将来得道成佛,身体像琉璃光体,里面干净,外面光明,内外都是光明,肉身就成就了。

‘法华经’说,父母所生之肉体也能观三千世界。成就了真正的天眼通,不需要闭眼,即使张开父母所生之肉眼,看三千世界亦无障碍。佛法必须真修实证,绝不是空洞理论。打坐时混混沉沉看到的东西,那不是天眼通。

药师佛说,愿我来世证得菩提时,此身犹如琉璃,内外透明,透明到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渣滓,像琉璃体一样,那自然成就一切色身。此时应化身之色身光明广大,如果受到佛的身光功德的影响,自然清净,自然业障消除。所以说‘光明广大,功德巍巍’。

那么应化身成就了,身体在那儿呢?安住在‘焰网庄严’中,色身外之光,像放火焰一样,身光重重于外,照遍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量无数世界,超过了太一陽一与月亮的光明。你说这幻想有多大!其实绝非幻想,愿力本来就是幻想所构成的。

现生修持有所成就的人,定慧达到了,在定境中,自性光明显现了,太一陽一月亮之光均无法与之伦比。一位悟道的人在太一陽一底下入定,或站或坐或卧、太一陽一的光照射在他肉体上,对他丝毫起不了作用,因为自性光比太一陽一光强烈,功德威力还要大。

过去,我看过一位真修持的老前辈,大家想开他玩笑,测验测验他,大热天请他穿上棉袄皮袍,中午站在太一陽一底下晒四个钟头,围着身体摆四盆火炉。他老人家笑嘻嘻地说:‘好嘛!玩就玩嘛!烤了半天,却是一滴汗也没有,而且手掌心还是凉的呢!由此可证明太一陽一光在他身上起不了作用。

所以学佛修道要真正的修持,不是空话。药师如来讲他本身发光超过了日月,你们看过本身发光没有?修持的功德圆满,自然会发光。你们晓不晓得有些众生本身就会发光啊!夜里的萤火虫,本身发光,对吧!那是业力的发光,深海中的生物本身也会发光。我们的自性有自性光明,自身也有自身光明。我们常说某人气色好,气色也是肉身上的一点光明,不过凡夫众生之肉身光明被覆盖了,所现出的光像棺材上的油漆--乌漆抹黑的。所以,真正修到了,光明自然显现出来。

在药师佛的第二大愿里,他说:‘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幽冥中的众生,那些看不见的,在黑暗中的众生比我们人多得多喔!夜里天一黑,这个世界上昆虫那些生物都出来活动。地狱众生,永远在黑暗中,也是幽冥众生。那些众生不晓得比我们人类多出多少万倍,他说这些众生被我的光明照到的时候,悉蒙开晓,都解脱了痛苦,都争脱了烦恼,智慧开了,罪业轻了,随便他们想要做那一样事,,都可以成功,因为药师佛的光明加庇他,照到他。

如果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相比,阿弥陀佛也有他的本愿构成西方国土。西方国土是你本身不敢成就或尚未成就的时候,你到他那国土里,阿弥陀佛加庇你成就。而东方药师佛则一开始就暗示你,要你这一生就在东方‘即身成就’

我们仔细研究药师经的文化,其实就是东方文化,尤其与中国儒家、道家的思想文化,基本上是同一个东西。因此之故,药师佛一传到中国,便与儒、道思想一拍即合。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