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佛法修学五大科目(一)三福 1.人天福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净空法师讲述

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 乘,劝进行者。’共十一句。我们在经中看到,佛常叫著「善男子、善女人’。什么叫‘善’?‘善’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具足这三种净业。十一句都做到了,才 是大乘经上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可见其标准很高。如果是小乘经,那只具备前两条就够了。如果是人道、天道里面的善男子、善女人,只需具足前面一条就够 了。今天我们讲‘地藏经’是大乘佛法,‘无量寿经’也是大乘佛法,所称的善男子、善女人,三福十一句都要做到啊!若有一句做不到,就不能称为善男子、善女 人。我们读经,想想自己是善男子、善女人吗?

佛说法,无论是讲基本的修学方法,还是讲宇宙人生的真理,字字句句都与大圆满相应。也就是说都从真如本性里面流出来的,法法皆是大圆满。这三福 十一句,也是字字圆满。我们看第一句:‘孝养父母’。这个‘孝’字是会意字,我们要体会这个字的意义。它上面是‘老’,下面是‘子’,这就是告诉我们,上 一代跟下一代是一体,是一不是二。西方人父、子是二,不是一,所以有代沟,这不是孝道;‘孝’是没有代沟的。过去还有过去,未来还有未来。过去无始,未来 无终,无始无终本是一体。就是我们佛法里面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换句话说,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孝’字;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字。但是, 什么人能够把孝道做得圆圆满满的呢?只有诸佛如来。如果不成佛,孝字怎么做也做不到大圆满。‘孝养’孝指理性,养指行德;不但是奉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 之心,养父母之志。戒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这是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孝道’。所以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 道的基础上。佛法是师道,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孝道就谈不上师道了。一个人如果是不孝敬父母,而会恭敬老师,这在理上是讲不过去的;这种情形必然别有企图 ——存心巴结老师,必是不怀好意。孝顺父母又尊重老师,才是理所当然,人人应该如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佛菩萨、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就是‘孝 道’。‘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孝敬’是性德,唯有性德才能开发自性。因此在这三种净业里,它排在 第一句,是根本的根基,是非常的重要。中国人敬祖先,祖先去我们很远很远,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我们逢年过节还要纪念他。为什么要纪念呢?诸位要明白 其中的道理,就晓得纪念的意义了。因为他跟我们是一体的、没有分隔的,一心真诚的纪念,就是自性的一念相应。我们连远祖都念念不忘,眼前的父母那有不孝顺 的道理呢。远祖都还念念不忘的人,一定会孝顺父母。孝顺父母的人就会尊敬师长,这是性德之大用。假如有人不尊敬师长、不听老师话、不好好的学,父母就操心 了,那就是不孝。再者兄弟要和睦,若不和睦,使父母忧虑,也是不孝。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一定奉公守法,不使父母担忧,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顺。所以孝道 确实是性德的究竟圆满,佛教导我们从这个地方学起。尊敬老师,佛是我们最早的老师,三千年前创始的老师,我们连这位老师都尊敬,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师那 有不尊敬的道理呢。同样的道理,我们供奉佛像,不是把他当作神明来看待,而是把他看作本师遗像;是返本报始,是报恩的意思。这就是为什么佛弟子要供佛像、 要供祖先。它有非常深远、广博的教育意义在其中。让我们看到祖宗的神位,看到佛菩萨形像,就想到孝敬——孝亲尊师。

佛法在地藏经上大圆满之后,接著就讲‘慈悲’,三福孝亲尊师之后接著是‘慈悲’。从这里我们就晓得,‘慈悲’是性德,是非常重要的一门科目。孝 敬扩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杀,用意很深。如果不熟读地藏经,要不把地藏经参透,你对于这一句真正的含意就没法理解。真正参透了才晓得,一切恶业中 杀业最重。为什么呢?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不贪生怕死。虽然杀生是冤冤相报,但是,当他受果报的时候,他是不会想到我前 世杀他,今天我应该被他杀害;前生我吃他的肉,今生我的肉也应该供养他。如果能这样想,业债偿清那就没事了。假如他不是这么想,怀恨在心,你杀我,我来生 一定还要杀你,这冤冤相报就没完没了,且仇恨必定愈积愈深,这才是真正最可怕的。所以讲‘慈悲’,慈悲包括的面是无限的深广,佛特别提出这一件事来。换一 句话说,杀生就是不敬老师、不孝父母。因为老师——佛——教给我们五条根本戒,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我们今天还在杀生,违背老师的教训,就是不敬老师。不敬 老师也就是不孝父母,因为父母希望我们听老师的话,依照老师的教训去奉行。今天不听老师的话,去杀害众生,不但失去慈悲心,孝敬也都丧失了,这个意义很深 很深的,大家要细细去体会。

最后面一句是‘修十善业’,十善业是世间善法的标准。佛告诉我们,能够修这十种善业,决定不堕三恶道。上品的十善业能够生天,如果再加上禅定、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就生到很高的天界了,如色界天、无色界天。‘十善’佛将它归纳为三大类:身、口、意。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一一婬一一。 这是对在家同修们说的。如果是出家,那就改成不一一婬一一欲,要把贪爱断得干净。如果一一婬一一心没有断,无论修何法门,工夫善行修得再好,定力再深,也只能生欲界天。欲 界有六层天,愈往上,情欲愈淡。由此可知,真正修禅,得禅定的人,即使得初禅——世间禅,其定功就能把一一婬一一念伏住,决定不起作用;财、色、名、食、睡,这五 欲的念头也都不会生起,虽然没有断根,但因禅定的功夫,而伏住这些妄念,不使它生起来。如此,才有资格生初禅天以上。晓得这个事实,就知道参禅得定是不容 易的。你去参禅,要认真的想想,财、色、名、食、睡,这五欲还动不动心?如果动心,初禅天就没分。真正不动心了,禅定才能成就。所以学禅的人很多,得禅定 的人不多。得小定(未到定)或许有,真正得禅定生色界天的人就不多了。偷盗是不与取。譬如说有人投机取巧想漏一点税,‘漏税’是偷盗,是偷国家的,所犯的 罪更重了。偷一个人的,将来只还一个人的债。偷国家的,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老百姓纳税,人人都是债主。美国有两亿人口,两亿人都是债主!这还得了,还不清 哪!所以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是奉公守法,决定不敢投机取巧。所以说,不犯盗戒、不犯一一婬一一戒、不犯杀戒,这叫做身业清净。

口业有四。口是指言语,有四种善法。第一、不妄语。妄语是存心欺骗人,也就是不诚实。第二、不两舌。两舌是挑拨是非。在甲面前说:‘乙说你的不 是。’在乙面前说:‘甲说你不是。’这是斗乱二头,挑拨是非,无论是有意无意都犯两舌。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人在无意当中挑拨是非,所以有的时候传话,愈 传愈讹,把意思传达错误了。本来人家没有这个意思,他在传话中,任意添加增减语句,就把人家的原意全都弄颠倒了,这是很大的过失。小者使两个人失和,大者 使两国交战,这种过失很重,决定不能够疏忽。第三、恶口。恶口就是说话没有分寸、没有礼貌、很粗鲁,使人听了之后很难受。第四、绮语。绮语是花言巧语,说 得非常好听,可是用意不善。像现在社会上许多电影、歌舞、音乐,听起来很好听,看起来也不恶,想想这些在教人什么?都是教人造杀、盗、一一婬一一、妄,凡是这一类 的都是属于绮语。口要离这四种恶业,口业就清净了。

第三是意业,就是指起心动念。所有的念头归纳为三大类:不贪、不嗔、不疑。‘贪’是贪爱,包括吝啬,所以常讲悭贪。欲望没有满足,莫不拚命在希 求,希望得到满足,这是贪心。已经得到的,不能放下,不肯施舍帮助别人,这叫吝啬,是谓悭吝,这是修学最大的障碍。佛教导我们用‘布施’的方法消除悭贪的 障碍。有些老同修,对世法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他不贪了,这是很难得;可是他贪佛法——这也想学,那也想学。诸位想想,他的贪心没有断。佛是教我们要断贪 心,不是教我们更换贪的物件啊!从前贪世间法,现在贪佛法,‘贪心’还是在,这是错误的,这是绝对不正确的。所以佛法、世法都不能贪爱,贪爱是一切罪障的 根源。其次嗔恚。为什么会嗔恚呢?贪不到就生嗔恚。如果贪得到,就不起嗔恚心了。嗔恚是很大的烦恼,这‘贪、嗔、疑’称为三毒烦恼。‘悭贪’是饿鬼的业 因。人死了为什么会变饿鬼?贪心没断。为什么会堕地狱?嗔恚没断。为什么会变畜生?愚疑。什么叫愚疑?就是没有智慧。世法佛法有真有假、有正有邪、有是有 非、有善有恶,他不能辨别,认识不清楚,把假的当作真的,把邪的当作正的,这是‘愚疑’,不论他是有意无意。这三毒烦恼是明心见性最严重的障碍。佛法的修 学,特别是禅宗祖师大德所提倡的,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远离贪嗔疑,断灭贪嗔疑,真心自然显露,这就是从根本修。

合此身三、口四、意三,总称十善业。我们都能够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才能算是世间的善人。但是这还不符合佛在经典里 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因为那个标准比这个还高,可见最低的标准我们已经不容易做到。台湾这些年来,政府提倡选拔好人好事,是不是好人呢?有没有具足这些条 件呢?如果没有具足这四条就很难说了。选出来的未必是好人。好人的标准要守佛法这四条,真的不容易做到,但是这是善的最低标准,不能不认真修学。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