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决疑论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忏悔往生类(七问七答)

问:已造一一一婬一一一业,欲除其罪,当于佛前忏悔乎?抑从自心忏悔乎?

答: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前忏悔,不碍自心忏悔。自心忏悔,不碍佛前忏悔。

问:今世所犯一一一婬一一一业,固当忏悔以消除。若过去世中所犯,涉于渺茫,何须忏悔?

答:吾等旷劫以来,至于今日,凡系四生六道之身,一一受过无量。凡系罪大恶极之事,一一造过无量。若忏悔今生,而不及宿世,岂非去草留根耶?

问:善恶因果,父子不能相代。忏悔一身之业,犹恐不暇,并代四生六道忏悔,迂孰甚焉?

答:但求自利,不思利人者,凡夫之见。未求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萨之心。禹、稷己溺己饥,孔子老安少怀,范子先忧后乐,其揆一也。〖《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论语·公冶长篇》,孔子自言其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范仲淹《岳一陽一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问:一一一婬一一一欲固是生死之根,不可不断。但出世之法,乃身后事耳,晚年修习,未为迟也。

答: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晚年而后修习,是犹饥而耕田,渴而凿井矣。况得至晚年者,目前岂数数见哉?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问:末世众生,贫苦殊甚。佛国楼阁宫殿,皆七宝庄严。何其苦乐之不均哉?况佛视众生,等于一子,何不分惠十方,使一切共享其乐乎?

答:苦乐天渊,现在之果,而所以致此者,过去之因。往昔因中,举世皆造杀业,菩萨独尚慈悲。举世皆耽色欲,菩萨独修梵行。举世皆事贪吝,菩萨独爱布施。作善作恶,既有天渊之别,各各不能相代。则受乐受苦,亦有天渊之别,各各不能相代。譬如舜目重瞳,较之双眸而有余。瞽瞍盲视〖瞽瞍(sǒu),舜之父〗,拟于独眼而不足。舜虽大孝,岂能以己之有余,补其亲之不足哉?

问:土阶茅舍,乃见尧舜之仁。琼室瑶台,适形桀纣之恶。佛既观三界为牢狱,何必借七宝以庄严?

答:一则是万姓之脂膏,一则是三生之福果。二者合观,,拟非其类。

问:佛国清净庄严,固万倍于尘世。但经中所言,未免形容太过,若皆信之,不几近于荒唐乎?

答:人所信者,不过耳目心思。耳目不及之处,犹谓荒唐,况心思不及者乎?譬如蚯蚓,但知尺土中食泥之乐,不知苍龙跃于大海,突浪冲波。亦如蜣蜋,但知粪壤内转丸之乐,不知大鹏扶摇九万里,风斯在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