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讲解(四)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六、小乘的四个果位

什么是小乘佛教?佛教在传教过程中,兵分南北两路,南传佛教(东南亚一带)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教义,而北传佛教进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 经偏离了释迦牟尼原来的许多内容。北传佛教的人将自己这一派称为“大乘佛教”,而将南传佛教称之为“小乘佛教”。这一称呼并未得到南传佛教界的认可,但在 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已经很普及了。

释迦牟尼在讲经时,在座的多数为出家修行之人,他们所修习的自然不可能是大乘佛教,而是小乘佛教。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金刚经》的意思,释迦牟尼就用大家修习时最熟悉的四个果位来说明该经的教义。

什么是果位呢?果位就是修佛达到的境界。大乘佛教共分三个果位:阿罗汉菩萨。大乘认为,人人皆可以成佛,所以最高果位为佛果位,而小乘则认为现世只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佛。所以,小乘共有四个果位: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这四个果位都是音译,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位,小乘的四个学位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而大乘的三个学位是:大学、硕士、博士。那么,小乘的四个果位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呢?这还需要了解六道轮回。佛教认为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的众生,必将经过六道轮回的循环。只有认识自性,达到佛的境界之众生,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六道轮回,可分为三善道、三恶道,是众生轮回的必然途径。三善道为: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三恶道为: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不同的行为将堕入不同的轮回,要想改变自己的轮回之道,必须要修行。

须陀洹”果位就是“预流、入门”的意思。刚入门的凡夫通过修行可以不再迷惑,逐步向佛道靠近,证得此果位之后,可以永远不会堕入三恶道,只在三善道之间轮回。

斯陀含”果位就是“一来”的意思。凡夫在证得须陀洹果位的基础上,断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断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没有断尽,因此还需要在人间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来。

阿那含”果位就是“不还”的意思,在证得斯陀含果位的基础上进而断除欲界思惑后三品,不再还来欲界受生,故名不还。

阿罗汉”果位就是“应供、杀贼、无生”的意思,在证得阿那含斯陀含果位的基础上进而断尽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见惑和思惑,究竟无余,得不生之圣果,受人天供养。

在座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出家修行的人,都是介于这四个果位之间的人。有的人得到了第一果位,有的人得到了前两个果位,象须菩堤这样的优秀佛弟子,自然是四个果位齐全。释迦牟尼为了考核大家是否真的理解前面所讲的成佛大原则,于是一个果位一个果位地询问起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释迦牟尼问道:]“须菩堤,你说,得到须陀洹果位的人,能有‘我得到了须陀洹果位’这样的想法吗?”

须菩堤答:“不能,世尊。”

[佛问:]“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须陀洹 的意思是初入道流,而实际上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可以进入的东西,不进入有色、声、香、味、触、法的东西,才能叫须陀洹。[既然没有什么佛道可以进入,当然也就不存在须陀洹这个果位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释迦牟尼问道:]“须菩堤,你说,得到斯陀含果位的人,能有‘我得到了斯陀含果位’这样的想法吗?”

须菩堤答:“不能,世尊。”

[佛问:]“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一来,而实际上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可以往来的东西,没有往来,才能叫斯陀含。[既然没有往来,当然也就不存在斯陀含这个果位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释迦牟尼问道:]“须菩堤,你说,得到阿那含果位的人,能有‘我得到了阿那含果位’这样的想法吗?”

须菩堤答:“不能,世尊。”

[佛问:]“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斯陀含的意思是不再来欲界,而实际上宇宙中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欲界可来,没有来不来这一说,才能叫阿那含。[既然没有来不来这一说,当然也就不存在阿那含这个果位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 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 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释迦牟尼问道:]“须菩堤,你说,得到阿罗汉果位的人,能有‘我得到了阿那含果位’这样的想法吗?”

须菩堤答:“不能,世尊。”

[佛问:]“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东西名字叫做阿罗汉 的,世尊。如果得到了阿罗汉果位的人有‘我得到了阿罗汉果位’这样的想法,那就是拘泥留恋于自己、人、众生、事物的想想了。世尊,您以前夸奖我得到了‘无 争’的奥秘,在众人中名列第一,是第一等离开人狱的阿罗汉。世尊,我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我是离开了人欲的阿罗汉。’世尊,如果我有了‘我得到了阿罗汉果 位’,世尊便不会说:‘须菩堤是一个喜欢修无争行的人’。正是因为我实际上没有进行什么真实存在的修行,您才说我是喜欢修无争行的人。”

“无诤三昧”:“三昧”,这是音译。禅宗有戒、定、慧,三昧相当于“定”的意思,即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后来也引申为事物 的要领、真谛、微妙等意思。“无诤”就是“无争”,没有争论、没有竞争等意思。须菩堤定力很高,从而与人无争,所以佛祖称他定力第一。

释迦牟尼耐心极好,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弟子须菩堤也只好不厌其烦地回答着,大概他也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有点类似套数学公式,于是在最后一个答案中极小心地稍稍加以一点变化,从而显示自己不是不懂装懂的佛油子。

如果是急性子的小雅,一定是一句概括性的话,将四个果位的问题全部回答完,一方面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好显示我的文学水平。可是,这样一 来,佛祖的慧眼马上就看出我心中留恋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我还是跳不出三界、逃不出五行,最好的结局是到修罗道中去轮回。

释迦牟尼将弟子们可以用来说事的材料用完了。如果小雅在场,佛又可以说:“小雅,于意云何,汝作劝学网功德无量不?”小雅只能回答说:“不也,世 尊。”佛必然又问:“何以故?”小雅心中虽然拘泥留恋于劝学网,但小雅从小数学就好,回答这类问题不费吹灰之力:“劝学网虽名劝学,实无学可劝,是故名为 劝学,并无功德。”

可惜小雅并不在场,释迦牟尼找不到提问的材料,只好用自己以前学习的那点事来考一考须菩堤。原来,释迦牟尼的前世是在燃灯古佛那儿学习,也就是《封 神榜》中描写的阐教十二金仙之一,托塔李天王手上的宝塔也是他送的。这个燃灯古佛据说一生下来,周围的一切都明亮如灯,所以取名燃灯。这位古佛曾经预言释 迦牟尼七十一劫之后将成为佛。于是,释迦牟尼以此出题。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释迦牟尼佛问须菩堤说:“ 你说,我当年在燃灯佛那里,对于佛法有所得吗?”

[须菩堤答:]“没有,世尊。您当年在燃灯佛那里,实际上没有得到任何真实存在的佛法。”

[佛又问:]“须菩堤,你说,菩萨所在的佛国庄严吗?”

[须菩堤答:]“不庄严,世尊。”

[佛问:]“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所谓庄严的佛国,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庄严佛国,所以叫做庄严佛国。”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佛说:]“所以,须菩堤,诸位菩萨、大士,应当这样使自己的心念清净:不要使自己的心念拘泥留恋于色,不要使自己的心念拘泥留恋于声、香、味、触、法,而使自己的心念不拘泥依恋于任何事物。”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佛又问:]“须菩堤,譬如有人,身体象须弥山那样高,你说,他的身体算得上大吗?”

[须菩堤答:]“非常大,世尊。”

[佛问:]“为什么呢?”

[须菩堤答:]“您说过,不是真实存在的身体,才能叫做伟大的身体。”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修行所得到的果位、如来所住的佛国、比天还高的须弥山,都不能在心中有相,一旦有相那些东西便成了真实存在的东西,便迷住了自己的佛性。只有心中不拘泥留恋于相,它们便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佛性便自然显现。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