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修行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1.学佛,就是要开发自己的真心,摘下自己的面具,诚恳地剖析自己、认识自己。

2.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3.佛教的无我,旨在否定“我”的功利观念,并没有否定“我”的责任观念。

4.佛教的涅盘,旨在解脱“我”的烦恼,而非放弃“我”的责任。

5.修行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一切事看淡,心里不执着,一有分别计较,即是烦恼起现行,有烦恼有染污,即不是菩提心。

6.修行从相信因果缘起开始,“果”是别人能看到的,“因”只有自己最清楚。

7.“色即是空”,一切的现象皆是空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空即是色”,一切现象虽然是空的,可是仍有因果关系。

8.唯有努力不懈地学佛修行,才有办法超脱生死轮回,结束因果业报。

9.学佛的要诀,除了多看、多听、多问之外,必须以智慧处理问题,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以圆满觉悟作为标的。

10.修行是二十四小时的事,二十四小时都处在佛的世界,这样的修行才比较可能成功。

11.修行若说有快捷方式,那便是用心不断去省思和体悟。学佛就是要让人看到自己的问题,学会忏悔。

12.修行就是要把贪瞋痴丢得干干净净,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欢喜心,才能真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

13.学佛是自己的事情,要了脱生死也是自己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看待,仍然本着自己的信念去做,如此才可能成功。

14.人与佛本无距离,是人自己拉长与佛、菩萨之间的距离,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

15.相信人人都有佛性、真如,如果找得出来,就能过得很自在!

1.佛陀亲身证明,佛法是一条有效的从烦恼到解脱的道路。

2.学佛是为了开发自己,让自己对起心动念做主,对当下这一念清楚明白。

3.学佛的方程式就是:当你分别心生起时,不要只一味的计较、执着,要去认识、了解,而认识、了解之后,必然有所发现。

4.对于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不起心动念,这就是“照见”,是真实的功夫。

5.如果我们每一刻都能活得警醒,不放过一个念头、感受,就能探得烦恼的根源,使烦恼不再威胁我们。

6.真正学佛的人, 越学心越清净,越学烦恼越少,越学无明越薄,智慧越长,容光焕发,身心安住,这才是功效!

7.心地清净,没有什么事,牵挂、忧虑比从前少,这就是进步。所以修行,要能够真正地看破、放下。

8.迷惑的人杂念多、妄想多,处处分别执着。觉悟的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

9.修行最高的目标是“清净”,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外表,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

10.自性清净无染,就是戒;自性寂然不动,就是定;自性观照无碍,就是慧。

11.众生,少不了一陽一光、空气、水。佛弟子更须戒、定、慧三学滋长色身!二者相较,戒如一陽一光,定如空气,慧如水;学佛弟子,一陽一光空气水是为色身之所需,戒定慧是为法身之所需,二者皆不可或缺!

12.我们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是贪瞋痴;佛菩萨不起心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是戒定慧。

13.佛法累功积德的标准就是“戒、定、慧”三学。有戒未必有定,有定一定有戒;有定未必有慧,有慧之人一定有定。

1.智慧从禅定而生,要想求得智慧,须先有禅定的功夫,如希望得到禅定功夫,须先有持戒的宗教生活。

2.持戒的宗教生活越清净,越可助成高深的禅定,在深定之中,便能产生超人的智慧。

3.假如一个人活了一百岁而没有真实的智慧,又不能自我规律,那倒不如只活一天,具有智慧和禅定的功夫。

4.世间人有聪明没有智慧,“智慧”是由真心流露出来的,“聪明”是由意识起用的。

5.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来改革你的内在世界,使你的内在变得更柔软、更慈悲、更有智慧。

6.“布施”是“万缘放下”,心中一切妄想、执着、分别、忧虑、烦恼、牵挂一切放下。

7.“放下”是心里不要牵挂,用清净心处世待人。清净心就是真诚心、众生平等心。修行是要使我们断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们变成一个无情的人。

8.唯有心中完全放下,一丝毫分别执着都没有,心才能清净。在大乘佛法中,,无论什么法门都是修清净心,心净则身净,身安则道拢

9.凡夫为什么这么多苦难,只因起心动念处处执着。

10.学佛人在世间应当有愿无求,求是贪心,由妄想心中生。愿是由真心发出,是理智的,是愿求众生皆能离苦的心。

11.修行是从检查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从内心开始修正,所以叫修行,也叫修心。无论学习那个法门,用平常心、清净心、平等心、长远心处之,方是正道。

12.修行是观察自心,起心动念是否纯善,到了完全没有恶念还不算数,乃至恶念空,善念也不执着,不着二边,无我、无心这个毕竟清净,才是究竟。

1.仁慈是感情的,建立在爱缘慈。菩萨的慈悲建立在法缘慈,知万法平等,对众生慈与对自己一样。佛的慈悲谓之大慈大悲,完全从清净心、平等心、同体之心发出来的。

2.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一个念头。这就是“悲智双运”。

3.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的,便是菩萨道。

4.常以“智慧眼”来观照自己,以“出世心”来度化众生,就是人间的活菩萨。

5.不能断除一切恶事,是由于没有真实的智慧;没彻底实现一切善行,是由于没有体现真正的慈悲。

6.我们学佛,主要是要学佛的没有烦恼、只有智慧和慈悲。

7.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8.布施是放下,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会丧失。

9.成佛之道的要件是“柔软心”。柔软心就是无恨心、慈悲心、愿意吃亏的心、处处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执着的心。

10.个人修行不重形式,重在发现自己的毛病,这个叫“开悟”;把自己的毛病澳正过来,就叫修行的“功夫”。

11.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世间非真实,世事皆虚幻,这是看破。看破之后对于万事万物决定不取不舍,是放下。看得破、放得下之后,自己的本分工作会做得更认真、更努力,为什么呢?因为看破、放下之后才能重新提起。

12.看破放下后,你的生活就自在了。无论你过的是那一种生活方式:富贵者,安于富贵,不起贪恋;贫贱者,安于贫贱,知足常乐,皆得大自在。

13.《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放下、舍离一切分别,就能出十法界;放下一切种种妄想,就能圆成佛道。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