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贪心为愿心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转贪心为愿心

佛法说贪为苦本,想解决苦的问题,就要先从“知贪”开始。人的需求有两种,一个是需要,一个是想要,凡是想要的超过自己的需要时,就叫做“贪”。但是,人常常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而且也很难将需要和想要两者的差别,分得很清楚,总是感觉还不够、还没有满足。

其实,要分辨需要与想要有何不同,并没有那么困难,譬如口渴了要喝水,这就是“需要”;可是解渴只要喝一杯就够了,如果为了以备不时之需,而想要储存两、三杯,那就和养儿防老、积穀防饥的心理一样,这就是“想要”的贪了。当前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这就是需要,至于以后需要什么?是不是还需要这么多?因为都无法事先预知,所以根本不用顾虑。人缺乏饮食,生命就不能够维持下去;没有男女关系,,种族就不能够维系传承,生命也没有办法延续。告子说:“食色,性也。”可见饮食男女本是人之常情,会被认为是坏事的原因,在于人很容易过分地追求,沉湎其中而无法自拔,譬如耽溺复杂的感情世界,或是玩物丧志,这些都会因贪为自己带来烦恼,也就是所谓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当然,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而自己的能力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那还没有什么关系,但如果是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负荷的,麻烦就会接踵而来。

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外,人通常看到美丽的风景、听到好的音乐,总会想多看几眼、多听一下,这都是人之常情。所以,享受美色与音乐,是本能的反应,并不需要特别厌离。对于公园让人赏心悦目的花朵,就让它自然而然地呈现在面前,只需单纯欣赏它的美丽;对于音乐,如果正巧听见动听的音乐,那就自然地去聆听,听得欢喜,也是一种享受。

但是如果觉得花朵很美,而兴起想把它摘回家的念头,这就是贪了。音乐也是一样,如果听得浑然忘我,忘了手边该做的事,而沉迷其中;或是为了听好的音乐,而耽溺于玩音响,并且愈玩愈高级,要求也愈来愈多,像这样不断地追求或是占有的欲望,就变成贪了。因此,追求美好的生活质量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变成执著,那就会带来各种烦恼。

欲和爱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它们常常容易引起人们贪的欲望,而欲和爱一旦和贪连在一起,就变成烦恼的名词。但是贪也有好坏程度的分别,譬如爱可以是一种付出奉献,而欲也可以是一种希望,希望自己和世界能够一天比一天更美好、更进步,这就是把贪爱和贪欲转成愿心,转成一种期待。因此,贪爱和贪欲也可以转往良善的方向发展,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