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則 臨濟佛法大意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第三十二則臨濟佛法大意

舉:定上座問臨濟禪師:如何是佛法大意?濟下禪床擒住,與一掌便托開。定佇

立。旁僧云:定上座何不禮拜。定方禮拜,忽然大悟。

臨濟的佛法是生龍活虎之姿。這擒住,打一掌,便托開,是中國武術的極致。擒住是陽,打一掌是陰,托開又是陽,三手實含有陰陽變化之機。中國武術特

別講究拏法,即是擒住。西洋人則是先把野獸打死了,然後去撿來。這是舊石器

人的遺習。舊石器人的漁獵,漁用漁叉,獵用石斧石簇,皆是先把對方打死了,

沒有擒住的,擒住是新石器人的智慧,發明漁網鳥網與獸阱,把來活捉,這才是

由漁獵入了畜牧了。但後世主流派西洋人的祖先,多是出身北歐的舊石器人,侵

入古文明國,靠掠奪與摹倣,雖也用起漁網鳥網與獸阱,但因不是自己的發明,

終也不懂得擒住的道理。他們的拳鬥就有打無拏。他們見了異民族就用打來征服。中國卻講擒,擒賊先擒王,,諸葛亮七擒孟獲,遂使南蠻悅服了。漢通西域亦是

擒住人心。

擒住也是講的抓住機會。草木惟有靠機會,春天來了它就繁榮,秋天到了它

就凋落。西洋人的歷史,也是像這樣的靠機會。所以都只是一年生草。靠機會即

機會是主,人是賓;而抓機會則人是主,機會是賓。能抓機會則可以隨機變轉,

而得長生,如中國歷史的悠久不墜。臨濟禪師說「臨濟賓主歷然」,與擒住是同

一句說話。

其次是打。一記裏要具生殺二機。如一棒打殺亦是打,打豆子、一連枷打開

豆莢亦是打,打鐘打出聲音來亦是打。西洋人的打只是抗鬥與征服,中國人說打

天下,卻是像打鐵一般的打出江山來。是打開歷史。西遊記裏孫行者一路使棒打

將去,打出一班山神土地來,多有熱鬧。以此中國的音樂亦是打樂器比西洋的發

達,打鑼打鼓打鐘都比西洋人打得好,又有西洋所沒有的擊磬,擊筑,擊缶。打

亦是與對手言語,所以中國武術的對打,手腳的爽利與招式之多,皆非西洋所可

及。平劇裏陣前對打可以把槍拋來踢去當玩耍。

再其次就是托開了。

中國對日本抗戰,搦住他使他不得脫身,就是拏,就是擒住。抗戰本來是被

動的,纏住他不放,卻換了主動,這裏就有個賓主互換。而於是給了他一個世界

性的決定的打擊。而然後是托開,蔣總統廣播對日本以德報怨。因這「便托開」纔可有新的開始。而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打敗德國後,加他以天文數字的

賠款,則是不知托開,成了張愛玲小說裏說的兩個屍首背對背栓著、沉到底。

擒住是機會來找人,你把它捉住。人去找機會,很難得找到。機會來找人就

容易,所謂運氣來時要推也推不開,但你必要先是被動的,盡大地是波浪,一浪

推一浪都是運氣。即歷史上的機會是無限的,你只有應,不能找,所謂不為主而

為賓。而及至應上了,你就是江山之主了。

現在大陸共匪的動亂一浪推一浪,都是光復的機會,但是我們要如何才能走

進這形勢中去呢?這裏使人思省臨濟的下禪床擒住,與一掌。共匪的各地抗暴運

動是要爆發為匪軍的反共起義才算得數。所以與一掌乃是要像有思想像打雷的起

蟄,草木皆甲拆;而其次的便托開則如雷雨過後的睛霽。也不必在打倒共匪之後

纔來托開,便在那與一掌的打法裏亦已有托開。

雪竇禪師頌曰:

斷際全城繼後蹤持來何必在從容

巨靈抬手無多子分破華山千萬里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