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則 趙州大蘿蔔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第三十則趙州大蘿蔔

舉: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州云:鎮州出大蘿蔔頭。

答人問有三種方法,即是詩經的興賦比。人家問一樁事情,你順理成章的陳

述下去,這就是賦的答法。人家問一個道理,你想了想,用個比喻來說明,這就

是比的答法。這兩種答,都是在問之後。但還有一種叫做興的答法,是答在問前。

例如詩經裏有一首詩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假如有人問你:聽說你在路上看見某家的新娘子抬過,是嗎?倘使你答這是在何

日何地,男家的排場如何、女家的嫁粧如何、如何等等,這就是賦的答法。又若

你的答帶上許多詼諧俏皮,把它形容得像老鼠嫁女,又像鍾馗嫁妹,使人聽得笑

疼肚腸。於是又問:此時新娘子在花轎裏是怎樣的心理呢?你答、她像是在神前

拔得了一支籤在手,單知道是吉籤,但是尚待領籤語來對。也許唸了籤語還是費

猜詳。你這樣比來比去,就是比的答法。

而倘使人家問你有沒有看見新娘子,你脫頭脫腦的答說:「桃花」,這就是

興的答法了。人家問趙州:聽說你見過南泉?他答:鎮州出大蘿蔔頭,就可比說

桃花開得夭夭,是答在問前。人家間,是為想要曉得,答了卻使你更糊塗。是一

片春陽的糊塗麼?

「桃之夭夭」與「之子于歸」也可以說是沒有關係。民謠有先是一聲長長的

「啊!」唱得很高很遠,而什麼字義也沒有,,光是個發聲,有一個世界要開始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等於發聲的意思,只是已有語義了,可以說是發

意。但發聲與發意都不規定下文的內容,像風吹花開,這就是興。它能不規定開

花的內容,不是比喻,亦非暗示,本文尚全然是未知,而只是個開始。與本文不

相干的一個開始。那發聲是興在風,而發意則是興在於風與花之際,但都不即是

說到了花。中國的童謠與民歌裏就多有像這樣的發句。好文章都要如此。不但起

句,便是寫到中間亦隨處有看似不相干的句子出來,文章就別有搖曳風姿。這通

於做人的道理,亦通於一切做學問的道理。若文字與科學皆只是現象的記錄,人

的生涯都可以被情報學來處理,從頭到末只是一本言歸正傳,沒有不相干的字句

,這樣煞風景的社會,沒有「興」,就要以「前衛」來作代替品了。

偕表姊及哥哥去聽意大利的前衛音樂,愈是新作愈奇奇怪怪,出人不意。同

來路上在計程車談論這個,表姊忽道:「你那趙州的說話就像前衛,叫人難懂。

若是禪宗的和尚出來,前衛的小子們就都要請他來帶頭了。」說著,三人都笑起

來。天下最好的東西往往與最壞的東西相似。禪宗與前衛,一個是無心,一個是

刻意,趙州的是好玩,前衛的是活得無趣了,刻意要造作有趣。

禪宗與前衛,兩者完全是異質,禪僧倒是像小孩,一歲半到二歲的男孩。佛

沒有小孩氣,禪宗的小孩氣是黃老的。而佛是像十五六歲人的端正。

且看雪竇禪師對此則的頌:

鎮州出大蘿蔔,天下納孫取則。

只知自古自今,爭辨鵠白烏黑。

賊賊!納僧鼻孔曾拈得。

興的答法就是機。古人說盜天地造化之機者謂之賊。人家不從機字上頭去領會,

卻來紛紛議論與考證大蘿蔔的說話,趙州只在一旁暗笑,覺得好玩。他好壞呵!

而那批笨牛亦真會鼻孔都被他拴住了,看了叫人好氣的。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华严经白话文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 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普贤等上乘菩萨解 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

    佛陀跋陀罗、实叉难陀09-21 完结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

    李叔同09-21 完结

  • 禅是一枝花

    《禅是一枝花》是胡兰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台湾居留期间对禅宗第一奇书《碧岩录》中一百则公案的逐一解明。八百多年来,中国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们一直都想 解明宋代《碧岩录》,直到胡兰成,才做成了这番事业。此书对于中国禅宗思想的理解,有着巨大的作用。可被视为中国禅学的一件大事。书中表哥、哥哥、妹妹等 其实都是胡兰成自己的化身,如满天花雨,无处不在。书中的解读当然仍是胡的文学整体观念的的一部分,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部“禅解”的《今生今世》,亦无不 可。

    胡兰成09-21 完结

  • 放下的幸福

    圣严法师在这本书中要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幸福,不必依赖任何外在的人和事物,也不是来自变幻无常的情绪与感觉,而是心的一种清楚、愉快与平静的状态。因此,透视烦恼,进而运用方法化解、对治烦恼,到最后完全放下烦恼,即是追求幸福的下手处。

    圣严法师09-21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