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司马迁:正直人写正直事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史记其书】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这五千多年中,有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有历史记载,但是要么时间不明确,要么事情不完整,要么作者不详。从司马迁著《史记》开始,中国的历史书就进入了一个规范的时代,人们写历史就有了一个标准。

《史记》是正史“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之间的三千年左右的历史,鲁迅称这本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一騷一》”。

从体例上来说,《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不仅内容上条理明晰,司马迁的文笔也酣畅淋漓,在众多史书中别具文才。《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史记》原名是《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公”指的就是写历史书的人。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司马迁的《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名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解读:贵族王公大臣们是生来就该享富贵的吗?历史上有很多英雄,并非是王侯将相之子。“英雄不问出处”,重要的是,是否和陈胜一样,敢于成为一个平民英雄。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解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从历史中去总结前人的经验,防止我们再走上战争、贫穷、动乱的老路,历史才变得有价值。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解读: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如果不是这样,国家连基本问题都没有解决就去考虑其他,就是丧失礼仪,人民为了追求利益而没有羞耻之心了。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解读: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高大;河流不嫌弃细小的溪流,所以能深远;为国之君,不推却百姓,就能表明他的美德。的确,,只有敢于接纳他人,才能让自己的力量更加强大。不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个人,都难得有这样的胸怀。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解读:好学、深入地思考,才能渐渐领会其中的含义。读书的时候,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解读:有一个叫做颜回的人非常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两次。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因为他能吃苦,并且聪明好学。一个人并不需要超群的智力,只要有出众的品德,就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

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解读:不顺耳的话如同良药,甜言蜜语如同病菌。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要有一双能听苦言的耳朵,才能进步。

渊深而鱼聚之,山深而兽往之。

解读:深水之中有大鱼,深山之中有猛兽。所以一个国家想要吸引人才,也要虚怀若谷,宽大为怀。

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解读:一千个人对你唯唯诺诺,不如有一个人敢于和你直面争论。与其结交那些阿谀奉承的朋友,不如结交那些敢于直言的朋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解读:桃树和李树虽不会讲话,但它们的花香能吸引成群的人来观赏。有时候千言万语不如一个小小的行动。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解读:做事情不当机立断的话,反而会受到连累。所以在关键的时候,要有决绝的勇气和魄力。

【史记故事】

勇于直言的司马迁
公元前99年夏天,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5000人出居廷,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相遇。匈奴以8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奋战,李陵斩杀了10000多匈奴兵,但终因孤军奋战,弹尽粮绝而被俘。

消息传到长安以后,汉武帝本希望李陵能战死沙场,却听说他投降了,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见机行事”,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迎合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当汉武帝询问司马迁的看法时,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另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不辨是非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认为李陵平时对母亲孝顺,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5000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10000多匈奴兵,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敌军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回来报答汉室。”

司马迁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是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打入了大牢。

虽然历经磨难,可是司马迁一直坚定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信念,终于写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生活的不幸使作者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的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画和论赞中都饱含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上一章 · 章节列表 · 下一章

热门

  • 声律启蒙全文

    《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 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它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 见韵味。这类读物,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车万育09-21 完结

  • 菜根谭

    《菜根谭》是不同人的共同选择,它不是洪应明一人的智慧,也涵盖了洪应明视力所及的前人妙语。它展示的不是某一生活侧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道 皆在;栽花种草,赏月弹琴,小景可观,这是完整的生活。它所面对的不是某一种人,而是芸芸众生。人们可能地位不同,学历不同,性格不同,但都能从中有所 吸...

    洪应明09-21 完结

  • 弟子规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李毓秀09-21 完结

  • 了凡四训

    读了《了凡四训》,可以使人心目豁然,信心勇气倍增,亟欲效法了凡先生,来改造自己的命运。所以说《了凡四训》实在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转移社会风气不可多得的佳作。愿您读完此书后,能走出被命所运的阴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智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明)袁了凡09-21 完结